APP下载

现世幸福的追逐者

2018-05-14王莹张蒙蒙

大经贸 2018年3期
关键词:福禄寿幸福观

王莹 张蒙蒙

【摘 要】 中国的民族宗教是道教,日本的民族宗教是神道教,同时两国又是多教共存、多元崇拜。在道教、神道教和多教共存的深刻影响下,执着追求现世幸福成为中日两国百姓幸福观的共同特征。这种追求现世幸福的内蕴的外化形式,就是中国人梦想“福禄寿”三星高照,而日本人执着信仰“七福神”,但两者本质上都是想得到现世的利益和幸福。

【关键词】 幸福观 福禄寿 七福神 现世幸福

中日两国文化传统同宗同源,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对于幸福观的理解和对于人生幸福的追求,虽然有着形式上的不同,但基本理念是相通的,在本质内涵上有着共通性,就是都在本土流行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下,执着于追求现世的利益和幸福,而轻视来世之事。

一、中国人追求“福禄寿”三星高照

福、禄、寿是中国人的三大美好愿望:福寓意多子多福,禄寓意富裕高贵,寿寓意健康长寿。旧时,中国人创造出带来子孙繁荣的福星、高官厚禄的禄星、长命百岁的寿星“三吉星”并虔诚崇拜,创作出“三星高照图”寄托对福禄寿的美好愿望。

福:寓意多子多福。福莫大于昌炽、祸莫大于无嗣是平民百姓的共同愿望。中国的家庭都盼望多子多福,子孙昌盛、家族繁荣是最大的荣誉和幸福。

禄:寓意富裕高贵。孔子《论语·里仁篇》说过“富贵人之所欲也”,道出希望升官发财、追求功名利禄是中国人的一个美好愿望。

寿:寓意健康长寿。长命百岁在中国被当作最美好的祝愿,中国人对长寿有着最热切的渴望。

二、日本人信仰“七福神” 延续至今

研究日本老百姓的幸福观可以从日本文化传统“七福神”信仰入手,自古至今很多日本人都相信七福神能够给人生带来现世幸福。所谓的七福神,是指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七个神灵,分别是惠比须、大黑天、毗沙门天、弁财天、布袋、寿老人、福禄寿七尊幸福之神。日本“七福神”信仰源于佛教“七难即灭、七福即生”学说,即虔诚地参拜七位福神,就会消除七种灾难,得到七种幸福。

三、中日两国百姓传统幸福观内涵上有共通性

如前所述,“福”“禄”“寿”所代表的幸福观历时3000多年,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集体意愿中;另一方面,“七福神”信仰也在日本的室町時代后,完全融入日本人的人生。深入对照研究中日两国老百姓的幸福观,可以发现其实这两种幸福观具有实质上的相通之处,即都受到了在本土流行的宗教信仰的密切影响,而且其内在涵义都特别看重现世的幸福。即便从形式上看,日本人信奉的七尊幸福之神中,布袋、寿老人、福禄寿都源于对中国人影响巨大的道教。

1、中日两国老百姓都特别看重现世的幸福

“以人为本”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儒家文化位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它历来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积极涉世,不必去追求来世的所谓“拯救”。当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时,他的老师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就是说还没能侍奉好活人,怎能谈得上侍奉鬼神呢?当子路又问死是怎么回事时,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说还不知道生的道理,岂能知道死的道理呢?先哲的话可以解释为人的生存才是全部,如何生存下去、获得现世的幸福才是头等大事。

与中国人一样,日本人也对现世的幸福倾注了极大的关心。日本先前的宗教祭祀活动都以现世利益为中心。而以井原西鹤、近松门右卫门、松尾芭蕉为代表的“町人文学”,或肯定商人的经营才干,或表现人的感官欲求,或将精神寄托于自然风光,都洋溢着一种追求现世幸福生活的主旨。可见,中日两国的百姓是现实主义、生活中心主义的,并不关心来世、死后的世界,而是对现实的幸福倾注了极大的关心。

2、宗教信仰造就中日两国百姓看重现世的幸福观

中国的本民族宗教是道教,日本的本民族宗教是神道教。都是一种注重实际看重现世幸福的宗教。中国老百姓的幸福观即求福、求禄、求寿的诉求源自于道教,日本老百姓追求“七福神”的价值取向也主要源自于神道教。同时,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中日两国都形成了多教共存的宗教观,进一步推动了两国人民追求现世的幸福。

(1)道教对中国人幸福观的形成影响深远。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它以“生存”为中心,以现实生活中的延年益寿、健康富裕等现世幸福为基础,讲究自我修炼成仙、在仙境中无忧无虑地生活,延续生命。鲁迅先生在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时,曾给予了道教极大的注意,发人深省地提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流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可见,道教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的价值倾向以及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神道教对日本人幸福观的形成影响深远。日本固有的宗教是神道教。神道教从一开始就具有圣、俗模糊的特点:它崇拜“天地神祇八百万”,而又以崇拜象征太阳的“天照大神”为中心,故既有多神教的特点,又有一神教的特点。神道教的思想是现世主义的,看重的是现世的福祉。

(3)多教共存的宗教观对两国人幸福观的形成影响深远。中日两国都缺乏发达的宗教思想和神学体系,人们没有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并逐渐形成了多教共存、多元崇拜的奇异形态。多教共存又反过来促使老百姓更加坦率、直接地追求现世的幸福。中国老百姓的心中没有唯一的神灵,即便是知识分子,也能够做到同时信仰儒教、道教和佛教,不会引起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矛盾与混乱。日本也是一样,各宗教派别共存,分别拥有大量的信徒。由此可见,中日两国老百姓的宗教意识非常淡薄,他们从获得现世幸福的角度出发,希望得到更多神佛的庇护,这种追求现世利益和幸福的文化传统自古而今绵绵不绝。

作者简介:王莹(1978—),女,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中日比较文化与日本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传统文化视野下中日两国世俗幸福观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4SHC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福禄寿幸福观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土家族福禄寿喜纹锦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李凤作品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喜得“福禄寿”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王的福禄寿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福禄寿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