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安中宪第建造者郑运锦之妻黄氏墓志铭浅谈

2018-05-14陈静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6期
关键词:墓志铭

摘 要:南安中宪第是郑运锦在台湾经商致富后归乡所建。郑运锦之妻黄氏墓志至今未见著录。文章在对墓志进行释读的基础上,结合郑运锦之子郑汝成墓志内容等相关资料对墓志的撰文、篆额、书丹者和黄氏的生平、后裔进行简略的考释。

关键词:南安中宪第;黄氏;墓志铭

南安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处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东北临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南接经济特区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距金门咫尺之远,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南安中宪第,系南安石井人郑运锦往台湾经商致富后,于清代雍正六年(1728)始建,因其长子郑汝成授州司马诰封中宪大夫,故称“中宪第”。

笔者曾撰文《南安中宪第郑运锦之子郑汝成墓志铭考释》,对郑运锦之子郑汝成的墓志铭进行简略考释,现对郑运锦之妻墓志铭进行考释,对一些问题进行纠正,更系统地梳理南安中宪第建造者郑运锦家族的兴衰。

黄氏墓志铭分为上下两块,两块墓志铭形制基本完整。第一块长54.5cm,宽27.5cm,厚1.6cm(图1、图2);第二块长54.1cm,宽27.3cm,厚2.0cm(图3、图4)。墓志铭黑页岩石质,长方形。碑额阴刻篆额“皇清诰封恭人显妣八十七龄淑德黄氏墓志铭”,墓志志文阴刻楷体。志文除部分字无法识别外,基本上完整无损。志文共计92行,满行19字,共1339字。今将墓志铭抄录并试标点,进行相关略述,仅作抛砖引玉,以期求教于方家。

1 墓志铭录文

皇清诰封恭人显妣八十七龄淑德黄氏墓志铭/赐同进士出身,文林郎,浙江山阴县事,前知建德县事,已亥庚子癸卯浙江文武乡试同考/试官,福宁泉州教授,姻家姪庄文进频首拜/撰文。/乡进士,例授文林郎,现会试姻晚生陈金鹔频首/拜篆额。/乡进士,例授文林郎,揀选知县,现会试夫姪制郑凌云频首拜书丹。/先考,白齐公尝客东海,最善井江,檏居郑公,/余与杨瞻兄弟亦相友也。岁乙酉丙戌间二/公相继没,余奔归自北,见杨瞻兄弟相与抱/持,号痛者累日。因不忘先人之好,重以婚姻,/嗣杨瞻。卜葬檏居公于杨子山之原,予寔为/之铭客。岁乙已,臈将画余扶先慈苏太孺人/丧自东越归葬。而檏居公元配黄太恭人亦/于是冬十一月弃世,杨瞻兄弟见余又相抱/号痛者乆之。呜呼!余与郑氏两世交情至矣,/顾何以两遭号天之痛,亦同出一时耶?今春,/杨瞻为黄太恭人卜葬地走予,视之吉,葬有/日,又以铭属余,按状:/太恭人出安平墩黄士族,父潛山公,黄郑本/世睦,故太恭人□于檏居公。公讳运锦,字尚/实,为/诰赠中宪大夫哲辉公季子。母张太恭人早卒,公/继母林太恭人出也。少孤,依伯氏成立时,家/道尚啬,治计然于海外。林太恭人在堂,朝夕/定省菽水旨甘,唯太恭人是。赖斗米尺布多/出自十指中,林太恭人寿至八旬,疾痛扶持/疗养抑搔怡颜承志久而弗怠,里中称贤妇/焉。林太恭人弃世,相檏居公治丧葬事诚慎/□□遇祭祀必敬必诚。性节俭,自少至老一/丝一粒□□□□□□时吉事礼服之外未/尝一衣轻煖□□□□□□务皆躬与分劳/共任织纴组紃之事,□□□□□不许多/用婢,有所役使未尝以□□□□檏居/公弃世后,教杨瞻兄弟敦宗睦族□□□□/如。檏居公在时,伯氏寄海上,嗣续不昌,檏/居公常以为念,没时,以此为嘱太恭人命杨/瞻为归其枢立嗣延祀,诸内外期功子姓及/族中贫乏不能自存者,命杨瞻加意提携,俾/各缘分食力。郑氏本著姓,先世自宪副奎黄/公而下□叶簪缨至哲辉公以海上多事不/求仕进。乾隆三十四年杨瞻援例授州司马,/加级得/赠哲辉公为中宪大夫,妣张氏林氏恭人,檏居公/及太恭人均/封赠如前衔。太恭人曰:汝得荣及祖父甚善,但儿/孙必使衣巾相继,克光前徽命。延师课□修。/膳必敬必丰,故诸孙列辟雍游泮水者先□/踵接其流泽尚未有艾焉。乾隆乙已年十一/月初四日已时卒,距生康熙己卯年十一月/十五日未时享寿八十有七。以杨瞻贵/诰封恭人。子四人,长:杨瞻,名汝成,候补州司马,娶/许氏;次:于昌公,先太恭人卒,娶杨氏;三:汝达/公,岁贡生,亦先卒,娶林氏;四:汝贤,邑庠生,娶/庄氏,余胞妹也。孙十一人:名标,太学生;登标,/业儒,先卒;芳标,邑庠生,后太恭人卒;名超,幼/学,先出继汝达公今归宗,均杨瞻出。名建,太/学生,继太恭人卒;名立,太学生;时标,幼学,于/昌公出。世标,邑庠生;名位,幼学,汝达公出;妈/怡、妈哂,幼学,汝贤出。曾孙八人:其华、其模、蜒/迴、其叶、其学、其礼、其诗、其潜俱幼学。女三人/孙女六人,婚嫁许载,其家乘不具详。今以/乾隆五十一年,岁在丙□□□月廿六日卯/时葬其本县四十三都岭亭格内洋坑乡前/土名龙附前,坐坤向艮兼申寅,分金辛未辛/丑穴。三圹:太恭人居中,左右二圹杨瞻曰“吾/夫妇异日将□先慈于地下焉,/悔庭庄氏□□读太恭人状,不觉肃然改容/而叹郑氏之有后必昌也。夫古之论妇道者/以:无非无义为善,其内□□□□□□□□/孝事舅姑,勤相夫子洁,频繁奉祭祀,义训施/于子女,恩惠逮于亲邻,恭俭柔顺,门内无违,/如是止矣,然如是亦已至矣。郑氏世有贤德,/积厚流光,又得太恭人为之修明内教。于以/锡光笃庆其所至岂有涯哉?铭曰:/易首坤贞,诗咏乐只,惟太恭人,今德娩美,□/夏名门,井江德里,嘉耦克谐,既受多祉,既□/多祉,施于孙子。/襄事不孝孙哀子郑汝成、/汝贤、/二房杖朞孙名立、/三□□朞孙世标仝泣血稽颡。/朞服孙名标、名位、/时标、妈怡、妈哂/仝稽首泣拜。/功服曾孙其华、其模、蜒迴、/其叶、其学、其礼、/其潜/仝稽首勒石。/施志锐刻/

2 关于墓志铭几点浅谈

2.1 墓志撰文、篆额、书丹者

墓志由“赐同进士出身,文林郎,浙江山阴县事,前知建德县事,已亥庚子癸卯浙江文武乡试同考试官,福宁泉州教授,姻家姪庄文进频首拜撰文”,由“乡进士,例授文林郎,现会试姻晚生陈金鹔频首拜篆额”,由“乡进士,例授文林郎,揀选知县,现会试夫姪制郑凌云频首拜书丹”。从墓志的后述内容“汝贤,邑庠生,娶庄氏,余胞妹也”可知墓志撰文者是黄氏四子之妻的兄长。值得一提的是该墓志的篆额、书丹者与黄氏长子郑汝成墓志的篆额、书丹者相同。该墓志记述“现会试夫姪制郑凌云频首拜书丹”。可知墓志铭书丹者为郑凌云,至于笔者另外撰文《南安中宪第郑运锦之子郑汝成墓志铭考释》[1]一文写到郑汝成墓志的书丹者為“制凌云”,因才疏学浅,材料收集不足产生错误,在此纠错。

2.2 黄氏生平

据墓志记述,郑黄两家本世代友好,因此黄氏嫁给郑运锦为妻。墓志还记述了黄氏几件为人称道的事:

一是孝顺长辈。“林太恭人在堂,朝夕定省菽水旨甘,唯太恭人是”。可见,黄氏照顾林太恭人的日常饮食起居极为用心,恭敬孝顺。

二是持家有道。“赖斗米尺布多出自十指中……”“性节俭,自少至老一丝一粒□□□□□□时吉事礼服之外未尝一衣轻煖□□□□□□务皆躬与分劳共任织纴组紃之事,□□□□□不许多用婢……”可见黄氏不仅节俭持家,熟练女红,更是勤于劳作。

三是抚孤教子。“……没时,以此为嘱太恭人命杨瞻为归其枢立嗣延祀,诸内外期功子姓及族中贫乏不能自存者,命杨瞻加意提携,俾各缘分食力”“太恭人曰:汝得荣及祖父甚善,但儿孙必使衣巾相继,克光前徽命……”郑运锦先卒于黄氏,临终嘱托黄氏和睦族里,繁衍子嗣。在郑汝成授州司马诰封中宪大夫时,更是提醒儿子“克光前徽命”。

黄氏一生勤俭节约,孝顺长辈,抚孤教子,难怪后世“读太恭人状,不觉肃然改容而叹郑氏之有后必昌也”。

2.3 黄氏葬地

墓志记载:“岁在丙□□□月廿六日卯时葬其本县四十三都嶺亭格内洋坑乡前土名龙附前,坐坤向艮兼申寅,分金辛未辛丑穴。三圹:太恭人居中,左右二圹杨瞻曰‘吾夫妇异日将□先慈于地下焉。”可知,郑汝成夫妇葬于黄氏左右两边。但是,郑汝成墓志所写葬地为“本县四十二都领亭格内洋坑乡前土名龙附前,祔黄太恭人坟左,从公志也”[2]。两块墓志铭的葬地仅在“四十三都”还是“四十二都”存异。据《南安县志》记载:“四十二都:县西南七十里,……在宋为崇教里,统于太平乡。乡有十四:……曰洋坑……”“四十三都:县西南八十里,……在宋为崇教里,统于太平乡。乡有六:曰大圭,曰蔡营,曰章文,曰石井,曰后殿,曰六甲。”[3]显然,四十三都并没有洋坑乡,因此,黄氏葬地应是在“四十二都洋坑乡”。

2.4 黄氏后裔

墓志记载,黄氏共有4子(杨瞻、于昌公、汝达公、汝贤),其中二子于昌公、三子汝达公先卒于她。在黄氏在世时,共有11孙(杨瞻出名标,登标,芳标,名超。于昌公出名建,名立,时标。汝达公出世标,名位。汝贤出妈怡、妈哂),结合郑汝成墓志铭内容可推测出郑汝成的四子原是过继给其三弟汝达公,取名名超,后归宗,更名清标。据墓志内容,在黄氏逝世时有曾孙8人(其华、其模、蜒迴、其叶、其学、其礼、其诗、其潜),而在郑汝成逝世时有孙9人(其华、其叶、其芹、其藻、其蕚、其模、其楷、蜒迴、其邦),其中黄氏在世时出生的有4人(其华、其叶、其模、蜒迴),可知黄氏的曾孙至少有13人。

今据墓志及笔者另外所撰《南安中宪第郑运锦之子郑汝成墓志铭考释》,简要列出南安中宪第建造者郑运锦的家族世系表如下。

3 总结

郑运锦之妻黄氏墓志的发现及考释,丰富了南安市博物馆的馆藏涉台文物,结合郑汝成墓志的内容,使后人较为贴近真实的梳理了南安中宪第郑运锦妻、子的生平事迹,后裔情况,使这座研究闽台关系史重要实物材料的南安中宪第主人翁的奋斗史以及与台湾密不可切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印证。本文局限于笔者有限的学识,对于一些问题浅尝辄止,仅作抛砖引玉,期待更多专家学者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2]陈静茹.南安中宪第郑运锦之子郑汝成墓志铭考释.[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

[3]福建省南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安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墓志铭
充满自嘲与幽默的西方墓志铭
逝者生前自撰
英语写就的墓志铭始于十四世纪中叶
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
最后的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