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期末评优评先模式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以中山市西区中心小学中高年级为例的实践探索

2018-05-10

教书育人 2018年14期
关键词:评先班级素养

一个学生需要培养的素养很多,但核心素养是能真正促进成长的生活体验和健全的社会能力。2016年9月,教育学会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在21世纪信息化时代下的教育,更多地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强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自我发展动机。

一、原有评优评先的基本模式及其弊端

1.原有评优评先的基本模式

每个学期末,大多数的学校都会根据学期初的设计,或者是一直以来的传统做法,布置班主任在班级对学生进行评优评先,通过班主任评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队干”等。期末工作本来就非常繁忙,再加上传统的评价方式延续下来后,班主任就会根据一学期以来学生在教师眼中的表现去评价,全凭班主任的一言堂决定谁可以获得优秀。

2.原有评优评先的模式弊端

课改下被忽视的一块评价。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已经是第二轮,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模式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学生评价方面也同样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已经从单一“三好学生”的评价,转变成了多元评价。然而,在对学生年度评优评先方面,还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参考模式,同时也缺乏系统而科学的指导,各校有各校的做法,但基本不太重视过程,还是以结果为主。

单一化造成一叶障目。现有的评价方式基本由班主任“一言堂”,忽略了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所起的重要辅助作用,也忽视了同学之间在集体生活中相互的影响和监督,班主任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看不到实际生活的“情景”,把学生只展示在班主任面前的“部分”表现看着是该生的“全部”,造成评价的不全面。

缺乏有效的激励作用。因为评价面的缺失,学生面对具体的生活场景,大多顾及的是在班主任面前的表现,而在家长、在同学、在其他教师面前却可能是另一种表现。这样例子很多,如不少家长会跟教师说“我家孩子只听老师的,我们的话都不管用”,这就是典型的片面教育的结果。科任教师也会有类似的抱怨。

二、创新的立体化期末评优评先模式

为了改变原有对学生评先评优单一的评价机制,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德育管理工作经验,设计了以下评价模式与流程:

公布各项先进的评价条件和要求,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领取并填写申报表格;然后,征求家长意见,获得家长的评价;征求科任教师意见,取得教师的评价;征求班主任意见,取得班主任的评价;最后,在全班展示自己,现场投票,按票数排名送学校德育处终审通过。见下表与图:

笔者认为,该模式不但关注了学生的学业,也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体现了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变单一为多面,从师生、生生、家校等三个维度进行互动,实现了立体化评价学生。

三、立体化评优评先模式下的实践成效

近几年,我校一直按照此模式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评优评先,聚焦培养学生三大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取得了一定成效。

1.人文情怀,铸就学生健康人格。现在的家长大胆放手孩子与别人去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不多,使孩子在外面不善于与人交流合作。该模式的评价中,能够促进孩子必须运用口头语言进行沟通,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聆听并理解他人的观点。还可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包容他人。如,四(3)班小欣本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学习成绩不错,是老师爸妈心中的好学生,但就是内向,不爱表现、不敢发言。但自从学校改革评优方式后,她就变得被动了,她不演讲的话就没有参评资格了。其后在家长、教师的鼓励下大胆站上讲台,向同学推荐自己。经过两三个学期的锻炼,现在的小欣比以活泼了很多,在班上愿意主动表现自己,主动帮助同学。

2.社会责任,提高学生公民素养——民主精神。学生在这个评价参与过程中,体验参与班级的公共事务,投身班级的公共服务,履行“公民”义务,承担“公民”责任;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民主能力,参与到评价的民主决策和选举活动中去,依规维护自己与他人的选择权利。如三(1)班小婷同学,一向是班里的学习佼佼者,三好学生的荣誉永不落空。但自从学校实施新的评价方式后,她一连两个学期没被评上。家长觉得不可思议,来学校了解情况:原来小婷从不管班级的事情,也不愿帮助同学,家长也一直教育她只管好自己的学习,其他事不要参与。于是在同学投票中,她的票数通不过。家长认识到自身问题,明白家校合力的重要,积极引导孩子与同学友好相处,关心班集体。此后,小婷主动担任班干部,积极为班级服务,在期末的评优中,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如愿获得“三好学生”称号。

3.自我管理,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因此,在这种模式的评价下,给每位学生都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确定努力的方向,用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比如六(4)班的小烽,是班中的调皮王,但因聪明,学习成绩不错,为人讲义气,有一班兄弟的拥护。但多嘴多事,得不到教师的喜爱,三好、优秀班干的字眼都与他沾不上边。实施立体化评优评先后,主动担任体育委员,期末申报了优秀班干部,教师在给他提建议的同时还是给予他演讲的机会,没想到这样的调皮王却得到全班同学的举手通过。班主任此后利用他的影响力,悉心指导他成为大家的好帮手。

四、立体化评优评先模式下的实践反思

我校这几年对这种立体评价的实施与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学生、家长、教师的普遍认可,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1.必须创设公平竞争的班级、学校氛围。这种立体型评价方式,必须要建立在公平竞争的班级、学校氛围中。首先,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树立起“面向全体”的教育观念,给每一个孩子公平参与班级管理、参与竞争的机会;其次,学校范围内要营造一种人人都是评价者而又是被评价者的氛围,让全体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获得良好的熏陶。

2.避免出现学生之间不良拉票行为。这种评价方式中的学生互评环节,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受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难免会有部分学生为了得到同学的支持,采取不正当的拉票形式,这也是组织评价中最担心的负面影响之一。

3.需要家长、教师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这种评价方案中,教师与家长的意见占一定的分量,一旦老师与家长这一关通不过,就意味着学生无法参与后面在全体同学面前的演讲展示。因此,教师与家长该怎样对待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呵护,也需要家长的帮助引导,我们在此方案中提出的意见就是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位孩子。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比姆说过:“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立体化评优评先模式,是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展示自身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满足自我实现价值的内心需要,以激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在成长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友善交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社,1999.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李文娟.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4]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娄亚文.论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35-39.

[6]张向众.班级民主与公民式生活——一种“成为公民的教育”的新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3(3):14-19.

[7]刘青.高校发展性学生评价制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评先班级素养
班级“无课日”
班级“四小怪”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班级英雄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叫停“家长批改作业”
基层减负年怪相
绥阳县关工委召开“评先”评审会
警惕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精英化倾向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