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老年中风的十大误区

2018-05-09陆基宗

天津药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降压药中风误区

□陆基宗

脑中风为老年常见多发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一旦发病就需长期用药,维持治疗,以防“二次中风”“三次中风”。预防脑中风发作,涉及到用药、康复、饮食和运动锻炼及心理精神等多方面,其中须警惕几大误区。

误区一: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老年性中风分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因脑动脉管腔变得狭窄,伴有斑块或血栓形成,加上血脂、血糖或血黏度增高等病症,也会发生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家人中风后,不问病情,急于喂服药物

发现病人中风后,家人必须在一小时内将其送到医院急救,以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维持大脑功能。

药师特别告诫:发现老人可疑中风后,不要急于喂服任何药物,因为普通人很难辨别发病原因(如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两者的用药截然相反),服药不当反而加重病情。且服药时必须饮水,易致误吸和呛咳,造成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是导致脑中风病人死亡的第一主因。

误区三:用药品种越多,好得越快

62岁的老李半年前得过小中风,此后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奢望“快治快好”。多方求医,甲医生开了络活喜,乙医生开了施慧达,丙医生又开了兰迪等,老李“来者不拒”、每日全部按医嘱服下。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同一主药的“氨氯地平”,结果因“重复用药”、血压过低而致缺血性脑梗死。真是——为预防中风,却是招来中风。

误区四:只管服药,不注意定期检查以掌握病情而调整用药

老人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生理指标。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偏瘫多见于心房纤颤病人,须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定期检查。尤其对于检查发现心房内有斑块或血栓者,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的大小,确保安全用药。

误区五:偏信广告、盲目选择药物

老人小中风后,或中风恢复期病人应该选用哪些药物?许多老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却片面地从媒体广告中自行选择药物,特别是体弱多病、文化层次低的老年人。不少人花了冤枉钱,不但病情不见好转、而且加重。

误区六:奢望有能彻底治愈的“特效药”或“偏方”

不少中风老人及其家属求愈心切,总想能找到一种能彻底治愈的“特效药”,期望能在短期内得到康复,并有效防止复发。于是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进口药、贵重药就是“好药”、特效药,不惜高价给病人使用。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很易上当受骗,更为严重的是多次“乱用药”反而加重病情。

误区七:治疗和用药中忌“本末倒置”

老人在第一次小中风后,仅“头痛医头”,只注重治疗后遗症(治标),而忽视原发病的治疗(治本),有的根本不知道原发病,造成本末倒置,可能招致更严重的中风。老人小中风后,必须重点治疗原发病(治本),如降血压、降血糖,调节血脂和降低血黏度等,特别是加用抗凝剂,如肠溶性阿司匹林或波立维等。

误区八:“小中风无关紧要”——忽视中风的“先兆症状”

不少中风老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头晕片刻,伴有突然说话不利、吐字不清,有的口角微歪……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事后其一切感觉似“正常”,颈脑CT检查亦正常,故不被引起重视。但解剖学上实质已发生了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或“腔隙性梗死”。如不认真治疗,约有近半小中风老人在1~3年内会发生偏瘫(大中风)。

误区九:加大降压药剂量,血压越低越好——结果诱发缺血性中风

脑组织的血流量主要是靠血压来维持,若使用较强的降压药且剂量过大时,会使血压骤然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大脑血流的供应,以致脑部血流缓慢,血液中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容易沉积而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而发生中风。因此,特别警惕速尿、双克等利尿剂为常用的降压药物,它们以“利尿”而降压,但又因其利尿而失水,可使血液浓缩,黏滞性增加,致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易致缺血性中风,老人尤应注意。

误区十:老人为防中风,临睡前服用降压药

老人担心夜间发生意外,特别是清晨中风,睡前再服一次降压药,这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出现“降压灌注不良综合征”,使血流量减慢、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使高血压老人的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极易形成血栓和斑块,易致脑中风,表现为清晨醒来突然发现半身不遂,口齿不清,甚至昏迷不醒——缺血性中风。医学统计表明:老人的缺血性中风近半数是“低血压”引起,收缩压下降到100毫米汞柱以下,更容易诱发脑血管意外,因此除有特殊医嘱外,一般降压药不可于临睡前服用。

猜你喜欢

降压药中风误区
降压药漏服了,怎么办?
降压药您吃对了吗
茶可用来开发降压药
“再加两片降压药”等十六则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冬季洗澡的误区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