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坪脱贫依托绿水青山

2018-05-09刘甜甜

当代陕西 2018年1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集体经济贫困户

◎文/刘甜甜(本刊见习记者)

佛坪进入了陕西整县脱贫摘帽的第一方阵。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特色产业、经营绿水青山壮大文旅产业、盘活绿水青山推进“三变”改革。

地处秦岭南麓的佛坪县,44个行政村中35个是贫困村。2017年计划2886人脱贫、35个村退出、整县脱贫摘帽。

是什么让这个偏远的山区小县,走在陕西整县脱贫摘帽的第一方阵?佛坪的答案是,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特色产业、经营绿水青山壮大文旅产业、盘活绿水青山推进“三变”改革。

入园入社,抱团发展

长角坝镇龙草坪村66岁的曹刚成,儿子入赘河南,女儿远嫁外地,没有稳定收入,每年还有2000多元的就医开销,生活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

2017年5月,村里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将包括曹刚成在内的15户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帮助下,6月份曹刚成的土坯房得到修缮,他不用为下雨漏水而苦恼。

好事接二连三:入股村里土蜂专业合作社,买了10箱蜂,年收入2100元;加入护林员的公益岗位,年工资6000元;通过零散务工获得3600元;家养两头猪年底还能卖5000元左右——一年下来,曹刚成稳摘穷帽。

陈家坝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在当地赫赫有名。发展至今,已流转孔家湾村140余亩复垦土地,带动全镇66户贫困户脱贫。其中19户入园袋料香菇,户均收入2万多元,加上平时在园区的零工工资,有的贫困户年可收入3万元。对没有劳动能力入园入社的47户贫困户,由政府出资1万元,村扶贫合作社出资7500元,入股产业园,每年能拿到分红3500元。

“佛坪山茱萸、猪苓、天麻、土蜂、生猪等13个传统产业初具规模,但市场价格落差大、零散、不成规模,只有培育集体经济,才能实现抱团发展。”县扶贫办干部邓少斌介绍,今年以来,佛坪县政府按照每村30万元的投资,在44个行政村建起集体经济合作社,实行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管理。

贫困户全部入园入社后,农民、合作社、技术培训、特色品牌和园区等紧密连接,生产、技术和营销三个环节一体运作。

据统计,目前,佛坪县865户有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加盟106个新型经营主体,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68.1%。贫困户发展袋料食用菌248万袋、种植魔芋381亩、新建猕猴桃规范化种植园670亩、养殖中蜂4842箱、土鸡3.86万只、冷水鱼1.9万尾。

创新创意,激活旅游

生态立县、旅游富民,既是佛坪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又是佛坪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之一。

在脱贫攻坚中,佛坪县将全县44个村规划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创建区和专项扶贫区两个区,通过旅游开发和专项扶贫实现脱贫。全县35个贫困村中,有19个村被列入“旅游扶贫重点村”。

距离佛坪县城13公里的沙窝村便是其中之一。县上为沙窝村量身订做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将熊猫谷景区和沙窝村整合,形成沙窝村——熊猫谷——龙草坪乡村旅游环线。

一年间,沙窝村打造出茱萸花海景区,建成复兴寺民俗广场、旅游自行车赛道、小吃一条街,以及景观小品、小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吸引大量游客。

依托景区,沙窝村建成农家乐7户,其中,在冷水鱼养殖基础上建成的渔家乐,成为带动贫困户的示范点。一到旅游季,渔家乐的老板肖永明就忙得不可开交,每天要给客人安排6桌饭菜,14间客房天天爆满。

肖永明之前在县城从事美容美发行业,2017年5月办起了渔家乐。他的冷水鱼养殖公司2017年承接贫困户产业引导项目,按照“公司+农户+基地”发展模式,先后帮带10户贫困户发展冷水鱼养殖1.2万尾。贫困户每户入股6000元,除年底可分红1440元外,还在公司务工挣工资。

与沙窝村一样实现旅游脱贫的,还有石墩河镇的 龙寺村,他们走的是“文艺扶贫”的路子。

2017年,这个偏远山村想出了“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法子,成立文创协会,将山上废弃的树枝、树桩,制作成精美的竹筒、花盆,种上菖蒲、多肉等植物,在闲置的石头上作画,成为独特的旅游纪念品,供不应求。

陈家坝镇金星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首次分红

协会采用“文创协会+乡村旅游+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吸引29户贫困户66人加入。成立以来,销售额达8万余元,贫困户每人每月能收入500元,技术熟练的能达到1000元。

西岔河镇耖家庄地处川道地带,水稻面积大。去年开始,村子借助种植水稻的优势,按照农旅结合的思路,打造出四季水稻公园,游客体验到插秧、观光、收割之趣。

如今的佛坪,正致力于打造秦岭四宝主题旅游区、国宝探秘主题旅游区、生态休闲度假城旅游区、滨水主题旅游区,旅游富民的框架基本形成。

革故革新,盘活资源

2016年以来,佛坪县积极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了农村资源、农民资本。

据统计,目前,全县3个村集体、222户农户流转土地1122亩,入股经营主体,亩均分红600元;2113户农户入股资金2176.955万元,户均分红1800元。其中包括865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他们的产业、资金、土地、林地、闲置房屋、农机设备都折算入股。

长角坝镇龙草坪村是贫困村,2016年通过土地流转、投资投劳、吸纳务工等形式,建成1100亩的“树花菜”种植基地。仅2017年上半年的采收,60户村民就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过两年进入丰产期后,户均年收入可达1.5万元。

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经营主体,是“三变”的依托。为此,佛坪县出台专项融资政策,按企业带动发展产业成效,给予产业脱贫引导项目资金扶持,向其法人提供20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金融贷款,并给予5%的贴息。

为了保障经济主体健康发展,县上配套实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一指导员”制度,向各村派出法律顾问和农村新经济组织建设指导员,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法律支持,指导规范建立、运营。

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91个、家庭农场241个。其中,35个贫困村共注册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72个,家庭农场126个。通过代建方式,将产业项目交由106个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从而收到带动贫困户脱贫、农业产业发展的双重效果。

为了创新产业经营机制,佛坪县9月率先提出并成立佛坪县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推行“国有企业+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N”的产业项目股权合作模式,组织引导贫困户利用资金、土地、林地等资产入股各类经营主体,促进村集体经济朝着更加规范和集约的方向发展。

目前,公司已与首批启动的8个村达成投资合作协议,计划投资680万元,发展猕猴桃、中药材、食用菌、中蜂等产业。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集体经济贫困户
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创新方法 用“绿水青山”赢未来
用清廉守护绿水青山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绿水青山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发展集体经济更需完善乡村治理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