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描写研究

2018-05-08祁光杰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琵琶行白居易

祁光杰

摘 要:《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其优美的音乐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作,被广为传颂。本文从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艺术效果出发,重点介绍《琵琶行》中对音乐描写的特色及音乐效果描写与人物感情的联系,试着阐述其在音乐描写上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白居易 《琵琶行》 音乐描写

白居易是唐代中期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存世的作品达三千多首,《琵琶行》是白居易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之一,与他的《长恨歌》构成姊妹篇,在中国诗歌长河中熠熠生辉。《琵琶行》是诗人被贬江州时,在江边偶遇琵琶女,因从琵琶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坎坷的政治生涯,因而触景生情所做的长诗。《琵琶行》是一首感伤诗,整首诗都饱含了诗人的泪水,倾诉着诗人对自己的失意和对琵琶女遭遇的痛苦心境,意境凄婉,令闻者伤神。这首诗给人这么深的印象,除了诗人的文字描写,还有音乐描写上的特殊手法,本文将通过对《琵琶行》中有关音乐描写的阐述,来感受诗歌整体的艺术价值。

一、文字与音乐的共鸣

文学和音乐都是人类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们就像一颗颗明珠在艺术的长河中交相辉映。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因此,我们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音乐的创作方式大致是以乐从诗,如现在仍在传唱的《水调歌头》《春江花月夜》等,还有就是以诗从乐,再者就是依声填词这三种形式。因此,我们说音乐和文学具有很深的渊源,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将叙事、描写和抒情完美地融为一体,通过对整件事情的叙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也通过对琵琶演奏的描写渲染了整首诗的悲情基调,同时也用文学的手法将音乐的魅力变得更加具体化,让文学的魅力与音乐的美感产生共鸣,《琵琶行》不仅仅是具有巨大文学价值的作品,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美更多的表达。

《琵琶行》非常符合白居易追求的文学主张,诗歌整体结构规整,层次分明,情节曲折跌宕,让人思绪始终跟着诗歌的叙事走,全诗的脉络非常清楚,在正文前面的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在浔阳江边忽闻琵琶声,坐在江心的小船上听琵琶女的弹奏,让诗人从琵琶声中想认识这个弹奏的人,因此才有了后来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再通过琵琶女悲戚的自诉和诗人对世事的感慨,让人唏嘘。最后又强调江州司马流的眼泪最多,诗人和琵琶女,因为对人生多舛的感慨和倾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可以说由乐生到感情的表达,由在乐声中感受到悲情。诗人更是在这凄凄婉婉的琵琶声和琵琶女悲惨身世的叙述中,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悲伤,而这悲伤引人入境,可谓声声入耳、声声入心。全诗有扬有抑,挥洒自如,有声有意有形,诗中的感伤、压抑、化不开的悲伤,与诗人妙笔生花的音乐描写是分不开的,诗人让传神的文字语言和音乐语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了千古传唱的佳作。在琵琶声中,有着弹琴人如泣如诉、悲情婉转的感情表达,让人闻之有迹,寻之无痕,而琵琶声中的感情与现实的感情不断渗透出诗人心情的起起落落,诗人能够通过听琴声而洞察弹奏者的情感活动,形成难以言表的感受,而诗人心中积聚已久的幽恨全部都溶解在了他对琵琶声的音乐描写上,如同水中的盐,食之有味,察之无痕。

诗歌本身就具有音乐的美感,包括韵律美、节奏美,而《琵琶行》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除了自身的音乐美感之外,还有对音乐本身描述的美感,让诗与音乐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展示了更加和谐灵动的美感。在《琵琶行》中,音乐的描写包括对乐器、弹奏者、乐声以及音乐的情境等,对琵琶声的描写、对弹奏琵琶的琵琶女神态的描写和心境变化的描写以及对弹奏琵琶时高超的技艺和娴熟的技巧都进行了展示,对琵琶弹奏的场景、氛围等也做了描写。在整首诗当中,主角既不是琵琶女,也不是江州司马,而是那个牵动所有人情绪的琵琶,它就像一个旁白,更像是一个诉说者,时时刻刻描画着人物的形象和心理变化,不管是无声还是有声,均能牵动读者的心,去静静感受诗人的愁思和幽怨,起到很好的传情达意作用。整首诗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意境的体现,还是结构和情感的构建,其起、承、转、合的艺术手法都与其音乐描写的高超分不开。如果除去音乐描写,也就没有我们看到的这样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了,而这优美动人的艺术美感和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正是《琵琶行》能够经久不衰、千古流传的审美魅力所在。

(一)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是音乐描写在人物塑造上的重要体现。《琵琶行》中一个核心人物形象就是琵琶女,她身世凄惨,人生坎坷,非常不幸,但是其弹奏琵琶的技术却超凡脱俗。通过全诗的描写,我们可以从琴声中听出她的个性和才华以及对过去人生的态度和对生活的希冀,这在她演奏的过程中都有体现,而这却不是她讲述的,而是她通过琵琶声传递给人们的。在没有见到琵琶女之前,对琵琶声的描写和见到琵琶女后对她弹奏琵琶的动作和弹奏过程中表现的神态等,都成为塑造琵琶女形象的重要内容。

(二)全诗的意境营造与音乐描写分不开。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表现诗人独特的意境营造手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对此做过评说,他认为诗歌要以境界为上,其境界也就自成一格了。在《琵琶行》中,诗人对音乐的描写让人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在这种气氛下,让人非常好奇,更是通过这种音乐描写,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就好像我们与江州司马一起,在秋风秋夜、烟波浩渺的江心看着琵琶女演奏,听着她如泣如诉的琴声,一同伤心,与诗人一样满腹委屈,充满哀怨,让人回味无穷。琵琶与情境交织在一起,不变的幽怨的琴声和牵动人的情思,二者相融,变成此情此景,诗人用音乐描写展示了一个更加令人神伤的主题,更为这个主题注入了传世不朽的魔力。

(三)音乐描写是诗人情感表达的重要体现。白居易是一个精通乐律的诗人,平生酷爱诗、酒、琴,仕途的坎坷、生活的不易,更是让晚年的白居易以琴为友。白居易不仅是音乐的爱好者,同时也是丰富演奏经验的弹奏者,因此,他对琵琶女弹奏技艺的描写非常到位,同时对弹奏者透出的哀思和悲怨感同身受,引起强烈的共鸣,进而有了思想的沖击。在琵琶声中既有对琵琶女的同情,更有对自己遭遇的忧恨,通过琵琶声,向世人展现了弹奏者和听者的内心世界,琵琶声也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诗人与琵琶女从初次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交流,到面对面听其演奏的共鸣,由最初的不了解到了解,再到理解和同悲同叹,可以说完全是音乐不断递进和变化的过程,贯穿了诗人情感变化的始终。

(四)在全诗的起、承、转、合过程中都有音乐描写贯穿其中。《琵琶行》的开始,是对琵琶声的描写,在诗歌的结尾又是以对琵琶声的描写进行结尾,在诗歌的中间更是对琵琶声进行了重点描写,达到了整首诗的情感高潮。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都在琵琶声中得到了体现,因此,通过对琵琶声韵律的变化作为诗人情感的变化是非常准确的线索。

二、《琵琶行》音乐描写的艺术特点

(一)充分运用比喻、比拟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的笔调有抑有扬,错落有致,在诗歌的第二段中,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直接描写是最精彩的部分,诗人用了九个比喻手法,先写了琴弦的不同音色,如急雨,如窃窃私语,如一颗颗明珠掉落玉盘的声音,其中“嘈嘈”和“切切”都是象声词,但是形容此处的声音,却非常形象。诗人还通过比喻、对比的手法,让人们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真实感受,仿若身临其境。如对琵琶声的轻重缓急、错落分明的声音,抑或是轻声幽怨的低音转折,大弦和小弦的错落有致的变换,使人们在文字描述中听到了声音。如急雨般的弹奏声音中透出紧张,而私语般的弹奏更像是轻声的交心,节奏和情感上更加的放松、温柔。琵琶女的演奏技巧高超精湛,弹奏的节奏和旋律并不是千篇一律、单调无趣的,而是有轻有重,有急有缓的,交错复杂很有章法和节奏,声音动听婉转,余韵犹存,让听者跟着她的节奏走,在起起落落的旋律中,倾听、感受自己的内心。音乐本身是无形的,需要人们用心去感受,而诗人却通过我们可以感知的有形的东西来进行比喻和描写,不仅让音乐变得更加具体、清晰,更让音乐变得可感知可回味,人们从视觉和听觉上都有了更加清晰的感受,让人们在他的音乐描写中大胆想象,在描写中去捕捉琵琶声的美好。

(二)通过音乐描写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使其成为代表音乐审美的重要文字符号,让音乐描写与语言艺术实现了成功地转变。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通过人的听觉来传达信息,它不仅要求听觉,同时还要求有一双会欣赏的耳朵,否则再美的音乐也枉然。我们对音乐的印象往往是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而且音乐是动态的艺术,想要准确地描述出来确实需要较强的技巧。不管是音乐艺术还是代表语言艺术的诗歌都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因此二者存在共性,白居易作为诗歌大家,借助语言的魅力将原本无法捕捉的音乐动态美感表现了出来,使人们在读《琵琶行》时,从对琵琶声的描写中感受琵琶女高超的演奏,同时也通过声音的变化来捕捉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通过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转而想到自己的怀才不遇和仕途坎坷,與琵琶女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诗人“先声夺人”,先从声音入手,再重点描写琵琶女的身世,再到其高超的演奏技巧的突出描写,构建了音乐美感和语言艺术的和谐美感,既引人入胜又感人至深。

参考文献:

[1] 刘蓝.白居易与音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 罗小平.音乐与文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 高拂晓.《琵琶行》的音乐美学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1).

[4] 刘文静.谈《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技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

猜你喜欢

琵琶行白居易
吕楠作品
朋友
消暑诗
不可忽视的琵琶女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夜雪
抓住易忽略的问题,提高文本细读能力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