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给阿拉伯人讲中国的“洪荒之力”

2018-05-08YaraIsmaie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4期
关键词:翻译文化

YaraIsmaie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有明显的发展,体现中国个性的文化产品已经遍布世界各地。那么如何对这些文化产品进行翻译,如何给阿拉伯人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挑战,其中文化差异恐怕是译者给阿拉伯人翻译中国文化产品时面临的最大障碍。正如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所言:“文化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更复杂的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使用翻译策略清楚明白地给阿拉伯人讲中国的“洪荒之力”,以期能够提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汉语隐喻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274-01

(1)要做一名合格的党员,不妨学学博园慧,尽情发挥自己的“洪荒之力”。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8月16日的内容。句子中的“洪荒”,是一个中国传说,说在天地初开之时,曾经有过一次大洪水,几乎毁灭了整个世界,使得大地一片荒芜。那么,“洪荒之力”就是如天地初开之时足以毁灭世界的自然之力。但是,句子中的“洪荒之力”不可能有邪恶之意。其实,“洪荒之力” 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是基于中国人隐喻认知模式构建的新词,喻指强大的力量,具有“尽了所有的力气”之意。那么上句的“洪荒之力”,如果不让阿拉伯读者了解其含义以及文化色彩,那将是一个很大的缺陷。鲁迅先生曾说过:“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于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时何地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因此,笔者建议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把句子中的“洪荒之力”翻译成:

(洪荒之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概念,现在象征着强大的力量。在此“洪荒之力”具有尽自己所有的力量的意思。)

这样的翻译就可以保留“洪荒之力”特有的文化色彩,同时通过注释的方法可以保证阿拉伯人能够理解其含义。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可以给阿拉伯人展现中国人独特的文化。

但是音译加注释恐怕不是译者翻译“洪荒之力”时唯一要用的翻译策略。译者要根据“洪荒之力所”的所用的场合,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根据中宏网2017年8月21日发表的题目为《宋承敏:用洪荒之力做好信用体系建设》 的一篇新闻文章,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书记宋承敏在第二届中国信用建设创新峰会上发言了,而他在发言中用了洪荒之力:“我们要做好信用建设,请问大家,我们有没有信心?!我觉得不够响亮,做好这件事应该竭尽全力,让我们用洪荒之力来回答,我们有没有信心?有没有?”

显然,在这种需要做口译的场景,我们没法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洪荒之力”。那么笔者认为在口述场合应该用意译的方法将“洪荒之力”翻译成:

(尽自己所有的力量)

这样的翻译就不会造成交流理解上的障碍,使阿拉伯人能够直白容易理解“洪荒之力”之意。

可是如果我们去看一下中国人上网时用的表情包,我们会发现有一个无奈的表情包,上面写的是“我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而这里的“洪荒之力”和上面例子中出现的“洪荒之力”意思不一样。

这里的“我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不光具有“自己已经尽力了”,而且带有讽刺、自嘲、幽默的语气。洪荒之力语义上的变化,究其原因是中国运动员在女子傅园慧在 100 米仰泳半决赛中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最终以 58 秒 95 的成绩排名第三,晋级决赛,当她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时,她的脸上就带了非常丰富的表情并且说出自己已经使出洪荒之力。

从那时起,“洪荒之力”就成了网络上的热词,甚至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2016年12月14日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洪荒之力”就排名第一。

成了流行语的“洪荒之力”,经常会在中国网络文学出现,而不少的网络文学作品会被改编成电影。那么,考虑到让中国文学(包括网络文学)以及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探讨如何翻译带有讽刺意味的“洪荒之力”。

对于中国人来说“洪荒之力”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而对于阿拉伯人来说“真主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如果我们用“归化”这种翻译策略把“洪荒之力”翻译成“真主的力量”,那么这样恐怕会使阿拉伯读者很愤怒。因为,在阿拉伯人看来,真主具有高尚的地位,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比得上真主。鉴于此,笔者认为如果要“归化”翻译“洪荒之力”,那么绝对不能翻译成“真主的力量”,但是可以说“昂泰拉●本●舍达德之力”。

那么如果我们把“洪荒之力”翻译成“昂泰拉本 舍达德之力”,还是无法传达傅园慧的那种夸张的语气,而且又失去了“洪荒之力”原有的中国文化色彩。那么,为了保持“洪荒之力”的原汁原味,同时传达其夸张、讽刺的语气,笔者建议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式,也就是说将“音译加注释”和“归化”结合在一起,把“洪荒之力”翻译成

(已经使出了连昂泰拉·本·舍达德使不出的洪荒之力。“洪荒之力洪荒之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概念,现在象征着强大的力量)

这样就可以保留“洪荒之力”的原汁原味,让阿拉伯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同时,通过这样的翻译可以传达那种夸张的语气。

我们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不能只采用某一种翻译策略,应该根据词语使用的语境选择合适的策略。有时,可能需要两种翻译策略一起使用。也许,“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式会帮助我们解决如果翻译中国特色词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振中.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J].西北民族研究,2014,(03):106-112.

[2]陈越洋.二十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中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作者简介:Yara Ismaiel,女,碩士,1989.7,埃及人,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研究方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翻译学研究,工作单位:埃及开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翻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