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的“!”

2018-05-08徐云云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4期
关键词:平地感叹号荧幕

徐云云

苏轼形容其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细细思量他的话,其实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呢?欲使泉眼“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须是在平地,如遇山石则只能“随物赋形”。同样,要使学生的思维也如泉眼般的“滔滔汩汩”,也得给他提供如平地般的自然流淌的环境,我的理解是宽松、愉悦充满浓烈自由氛围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勇于并乐于展现他们稚嫩却鲜活的思维,肤浅却真挚的观点,他们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独特阅读感受,大胆而快乐的倾吐、交流。教师要做的是多提供这样的舞台,放开手来让他们去尽情的展现,有时,你会发现竟然有那么多的让你措手不及而又倍感新鲜的东西来。笔者在几个星期前执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就让我深深的感受了一回。

这堂课是《背影》的第二课时。在赏析了父亲爬月台过铁道的一系列动词之后,按预先的备课思路是品味父亲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我将这几句话展示在荧幕上: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的每一句话都极其简短,并且似乎是带有命令式的。沉思了几分钟后,一位学生首先发言:

生1“第一句是父亲在劝慰儿子,不要让家中的变故影响了儿子的心情。”

生2“我觉得这其实也是父亲的自我宽慰,母亲离世,自己赋闲,连办丧事都需借钱,父亲的心情、处境真是糟糕到了极点,可一个下了岗丢了饭碗的人,谁去同情他,没有人,只能作自我宽慰。”

生3“我注意到这句话的句末用了感叹号,这表明父亲说这话时语气是坚决的,虽然他此时处境艰难,心情悲凉,但在儿子面前,他是一个父亲,父亲在儿子面前怎能够哭哭啼啼,一筹莫展,他要以自己的坚决去影响儿子,我想这个感叹号传达给儿子的是莫大的信心。”

同学们显然被他的回答吸引住了,点头赞叹。细细回味他的话,确实在理,可是这个感叹号却是在我的备课设计中所忽视的。从前教了几轮,学生都是非常“乖”得按照我的设计思路展开课堂讨论和对话的,从未对感叹号注意过。现在被这个小个子男生提出来,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事已至此,回避已不可能。就索性放开手来让他们谈去。“你真不错,一个细小的“!”你都能发现了,而且还说得头头是道。”慌乱之中,我不忘赞赏。

“老师,还有,下面第二、四句也是感叹号!”见同伴得到表扬,下面的同学已纷纷嚷开了。在这个时候,我才开始细细的注视荧幕上的五句话以及后面加的不同的点号。是的,文中对父亲的语言描写本来就不多,就是这短短的五句话,朱自清先生却分别用了句号和感叹号。对于字字斟酌,行文风格极为严谨的一代散文大家,这其中应该有他的用意。这个,我原来从未想及的,今天,学生发现了。趁着他们现在的这股子热劲,就让他们来好好品味、揣摩一番。

于是,接下来的课堂,有学生独自思索的,有三五一组交流的,有翻阅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我课前布置的任务,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广泛阅读该作者的一些经典作品)来寻找相似例子的。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生4“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是在我再三劝阻之后说的,这话至少向儿子表明了两种态度:一你无须再劝,二我送你去,我才放心。一个‘!不容儿子再劝,再劝也枉然。”

生5“不要紧,真的不要紧么,其时,父亲是有许多事情要做的,他到南京就是来谋事的,失了业,当务之急是赶紧找一份工作糊口养家,托茶房,本也可放心,可没有亲自去送总觉得不踏实,他也曾犹豫再三,可这一刻,他是下了决心了。”

生6“在父亲心里面,儿子是大过一切的,工作可以慢慢找,但送儿子可是耽搁不得的,他此时注意已定,不再更改,‘!也是对自己先前犹豫的一个坚定回答。”

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在我从前的教学中从来都没有主意过的感叹号,竟能让他们挖掘到这个程度。

生7“老师,我还发现一个问题“‘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当面说的话用了‘!,走了几步后才说的话却用了‘。,按我的理解,当面讲,声音不必太大,而走了几步后,距离有些远了,声音应该大些,才能让儿子听到,可作者偏偏用反了。”

我一时无法解答。他的问题也同时引起了其他同学的静心思考。沉默片刻后。

生8“我觉得感叹号并不只是表明语调的轻重,它跟一句话的语义也有很大的关系。前句‘到那边来信!父亲牵挂着儿子路途上的平安以及到北平后的学习、生活情况,急于了解,必须要儿子来信,只有亲眼读到儿子的来信,心里才能放心。”

生9“是呀,这个感叹号是因为父亲不容我置辩的语气和急切的期待。话虽短,可一个‘!,以足以体现父亲当时的这种迫切。”

生10“而后一句,父亲已走,与儿子分别,怅然不舍,想想自己,前路茫茫,找工作?谋生?一切未知,情绪低落,语气自然低沉,用‘!不妥。”

……

下课铃声在同学们的意犹未尽中响起。这是一堂完全出乎我预先安排的课,整堂课,我几乎成了一个旁观者,一个倾听者,除了几个毫无准备的小问题,其余时间我深深沉浸在同学们的思考,回味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小小的“!”居然能引发他们如此的阅读兴致和探求欲望,让我汗颜,更让我欣喜!我乐于做这样一个旁观者。

猜你喜欢

平地感叹号荧幕
吟梨花
感叹号
边走边看
遇到一条蛇
《愤怒的小鸟》飞上荧幕
荧幕主持人 妙趣造型四问
麻辣热词
感叹号大王(上)
感叹号不可随处使用
2009年最值得期待的五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