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

2018-05-08薛具金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4期
关键词:结合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薛具金

【摘要】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赋予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促进其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拓展了有效的空间。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也能将学生陌生抽象的事物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作文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习作氛围,激发创作的激情。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259-01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审美能力等的艰巨任务。而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赋予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教师的“教”与学习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工具。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作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我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中我感受到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习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创设情境,对学生形成刺激,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唤起学习兴趣和欲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和激情。

例如:教学《索溪峪的“野”》时,学生对索溪峪缺乏感官上的认识,对索溪峪“野”的特点理解有一定难度,课本插图又不足以让学生感受它的野。于是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在课堂上适时展示,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不仅对索溪峪的美有了整体感知,而且对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欣赏了美丽风光之后又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索溪峪的美,学生陶醉在美文中,更多的是陶醉在美仑美奂的情境中,在充分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也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借机让学生抓住特点写身边的景也就水到渠成。

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如何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象。是许多语文老师冥思苦想在研究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性文章,没见过秦兵马俑的学生在头脑里对兵马俑的样子和认识是模糊的,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类型兵马俑的图,让学生根据出示的画面,全面了解了兵马俑的精美设计及历史意义,课文也因此生动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到学习中去。再如,语文学科的学习,很重视课文的朗读,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设置多种多样的学生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乐趣,但如果更多的通过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运用音像把语言文字中描写的情景再现,可以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听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后,学生自然受到感染、熏陶,并很容易理解、接受课文内容,并从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4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的目的。小语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在书上做好记号。然后再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投影出示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又突出了教学重、难点,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既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写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激发学生的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毫无顾忌、放胆作文的和谐氛围,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敢说真话,敢于表现个性。让他们真切地体验,自由地抒发。多媒体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以往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段材料后学生们便静坐下来冥思苦想,这样难以激发灵感,收效不大。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电脑房里上作文课时,再也见不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的情景,学生个个思想集中,精神抖擞,兴趣盎然。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必将为小學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巧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和谐课堂》.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结合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