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综合改革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价研究

2018-05-08赵永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4期
关键词:发展趋势

赵永波

【摘要】新时期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已经成为重点项目。而如何确定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达到教改标准,这就需要培训评价的干预。培训评价具体指根据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整体表现,给予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就中小学的教师的素质建设方案加以调整。现如今,我国素质课改的发展进程已经不断深入,在此背景下必须强化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价,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内义务教育改革。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培训评价;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46-02

前言

中小学阶段是国内教育事业中的重点环节,参与此阶段教学的教职人员的综合素养,决定着我国中小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进程。我国为强化中小学师资力量建设,于2010年首次提出国培计划。历经十多年的贯彻与落实,国内各个区域的中小学校都努力顺应国培计划号召,积极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希望能够提升校园内部师资整体素质。为了更好地获得培训效果,当前教育部门首要任务便是要以中小学教师为服务对象,加强培训评价体制建设。

一、培训评价在方式上综合性和技术性特征显著

(一)综合性

在国培计划实施初期,评价内容主要根据教师在培训期间的日常表现展开系统评价,比如说在培训活动日常出勤方面、在培训活动中的探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不同规模的测试成绩等。因为评价内容较为复杂,所以评价方式也不能过于单一,否则将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十分片面,不能够反映参与培训教师的总体情况。定量与定性作为培训评价中的两大主体内容,前者主要负责就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加以评价,而定性评价则是站在主观层次就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加以评定,将两者结合之后便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同时,国培计划中的培训评价不仅仅是指对教师培训成绩展开评价,还要注重关注教师在培训期间的整体表现。所以说,这里所强调的综合评价具体指在主客观融合的前提下,就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结果中的表现作出系统性的测评。

(二)技术性

现如今信息技术发展显著,以该项技术为载体,构建智能培训评价体系,已然成為当今社会国培计划发展的热潮。当前,很多区域针对中小学教师展开的培训都以远程的方式完成,相关机构以网络为载体构建网络培训课程,以此实现培训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此背景下,围绕培训计划所组织的评价工作也应该向着智能化、现代化方向改进和完善[1]。相关人员根据中小学教师在网络培训课程中的作业表现,构建电子成长档案,定期将每个教师在培训期间的成绩录入到信息系统中,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让中小学教师在培训期间的表现以具体数据方式呈现出来,使培训教师的成长动态清晰可见。

二、培训评价在内容和结构上更加标准和规范、依托理论

(一)内容符合标准

若想让国培计划实施流程更加规范,效果更加良好,相关机构在针对中小学教师设计培训评价体系时,需要严格遵照评价标准,优化评价内容、方式和整体结构。围绕培训期间所涉及到相关课程在类型、内容、课时的安排上,提出合理的评估意见[2]。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方向、以及不同年段的教师,应当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使整个培训评价更加合理及人性化。培训机构应加强评价渠道的丰富,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匿名评价机制,并鼓励参与评价的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当中,就当前培训评价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正。

(二)内容依托理论

任何实践工作都必须拥有足够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国培计划也是如此,若想确保评价工作切实有效,必须有模型作为支撑。像柯克帕特里克模型、CIPP模型等都是比较优秀的模型[3]。除此之外,古斯基模型也是比较经典的评价模型,该模型主要涉及范围大致分为五个领域。第一,便是从中小学教师在培训期间获得的情感体验加以评价,包括兴趣、满意度等要素。第二,从学员在培训期间所收获的知识、技能深度与广度方面展开系统评价。第三,围绕中小学教师所属的学校机构对其参与国培计划的认知展开评价。第四,利用评价手段考查学员能否就培训内容学以致用。第五,这对培训结束后学员在所在教学岗位中的素质表现进行跟踪与反馈。只有根据中小学教师在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素质展开评价,才能够确保评价结果合理、精确。

(三)结构符合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光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课程教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并拥有着良好的师风师德。因此,针对参与国培计划的中小教师所开展评价活动,也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系统评价。在构建评价结构过程中,将知识、技能、师德纳入其中,并分别占据一定的比重。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师具有专业的教学素养,对于中小学教育事业实现良性改革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师德建设,关系着教师在课堂执教工作当中的职业素养建设,也是决定中小教育实现深入发展的关键要素。

三、培训评价主客体从单一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众所周知,主体主要指组织并实施国培计划的机构或人员,而客体则是参与国培计划,接受素质培训的中小教师。为了确保培训评价结果全面、系统,单单由培训组织方就教师在培训期间的整体表现展开评价工作是不合理的,起码是不完善的。在新时期应当主张参与培训的教师也参与到培训评价活动当中,以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展开。这样,能够让中小教师在评价中了解他人在培训活动中的优秀表现,并结合自身在教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经验借鉴。此外,除了组织自评、互评之外,相关机构因鼓励中小教师所属教育单位,以及学生家长等群体共同参与到国培计划评价工作当中。从多个角度就接受培训计划的中小学教师展开系统、完整评价,这样,才能够确保评价结果公正、精准。

四、培训评价在过程上向着整体性和统筹的方向发展

(一)前期方向把握

此阶段的评价工作,具体指参与培训活动的中小学教师实际情况展开测评,包括教师以往的教学经历、教学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选择合理的培训手段。在此强调一点的是前期针对参与培训教师实际情况考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教师的基础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其次是所在教育机构、所教的学科、以及具体的教龄、职称水平等。在上述情况统统了解之后,培训机构便可以综合教师的整体情况,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并根据学科、执教水平将中小学教师群体分成不同的班级,展开分层培训。特别是在培训课程内容设定上,需要遵循三点原则,第一点原则便是要遵循分层原则,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能力教师,设定不同的培训方案。第二点便是创新性原则,即要确保培训内容与新时期的学科发展,与教学创新相符合。第三便是注重培训活动一体化建设。

(二)中期收集资料

中期阶段具体指国培计划过程实施,此时的评价具体围绕之前设定的培训目标、培训方法是否能够按计划顺利执行。在此阶段,相关人员就培训活动中产生的数据资料展开搜集与整理[4]。最好组织多阶级评价、如每日一评、每周一评、每月一评。在每次培训课程结束之后,相关人员不妨以问卷、测试、交流的方式就中小学期间在参与培训活动中的表现加以测评。同时,将之前录入到电子档案袋中的学员信息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而全面分析学员在培训活动中的成绩提升效果。

(三)后期评价跟踪

结束培训之后,教师需要重返以往的教育工作岗位,培训机构不能中断评价,而是要继续做好跟踪和反馈。与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主要内容围绕教师在接受培训前后,在自身学科教育中取得的进步。因为教师经过培训之后不能在短时间就能够在教学素质上有所提升,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慢慢地展现出来。因此,培训机构一定要延长评价时长,定期跟踪学员在教学岗位中的进步,从而判断学院在经历了培训之后,取得了多大的成效与进步。

五、结论

综上,国内正逐渐由传统教育实现素质教育转型,为了顺利实现中小学教改,当务之急便是加强师资素质建设。而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路径便是以培训为手段,根据当前中小学教育需求,就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教学素养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而为了确保培训效果,我国应根据教师培训具体情况构建完善性的评价体系。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培计划的意义,并将最终的评價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参与培训的相关教师。以便教师能够结合新时期中小学教学标准,有目的地就自身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素质缺陷加以改进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君,邵庆.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19(01):23-26.

[2]张惠敏.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方案的研究——以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10):81-86+128.

[3]冉中正.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才智,2016(10):172.

[4]孟梦,裴田霏.教育综合改革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价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6):14-18.

猜你喜欢

发展趋势
湖北省P2P借贷行业发展趋势研究
浅析暖通设计的问题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简析住宅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运用和为来趋势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