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政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思考

2018-05-08刘栩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4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政水平

刘栩源

【摘要】高校公益事业至关重要。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高校志愿公益事业受到了人们的大力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践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强化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培育大学生道德能力水平,是高校提升学生思政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强调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促进思政教育的价值,并归纳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障碍,最后从个人、高校、社会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思考。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1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志愿公益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3.5学雷锋同志纪念日12.5国际志愿者日(也为高校志愿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契机,提升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高了大学生道德能力水平,是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升。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理论意义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接收文化信息最广阔的群体,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接收着全新的资讯。对于志愿服务事业,大学生也时刻奉献在一线,成为志愿服务力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解放思想,创新服务理念,形成新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实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現实意义

思政视角下对高校志愿活动进行分析有利于指导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实践,实现提高各大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质量的目的,更好地践行尚德、仁爱、互帮、至善(的志愿精神,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感与责任意识。

二、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机制的现实基础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是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有机组成,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以及非政府组织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能丰富其社会阅历,成为专业与道德并重的全面型人才。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热情较高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来源、专业和人数等的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对于有些志愿者工作参与度很高,这些大学生普遍参与度高的志愿者活动,大多数都是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关注老弱弱势群体、关注贫穷落后地区、参与助学支教的志愿服务活动。说明大学生在选择志愿服务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的价值,他们渴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这种选择倾向体现了大学生人格中重善良、乐助人的特点。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较纯粹

一般而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加志愿服务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社交面,增强自身社会实践能力。二是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为了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回报社会。实践证明,多数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更多的是出自于对自身社会价值的体现,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是为了消除其的孤独感[1-3]。

逻辑话语建构与大学生政治认同逻辑话语体系主要通过思政课的课程内容设计,从逻辑上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规律性,突出其非偶然性或必然性的逻辑特征显然,对于日益理性和求知欲望强烈的大学生群体来说,逻辑说服力是促进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为重要的要素,逻辑的必然性支撑将会为大学生剔除情感偏好或认识偏见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逻辑话语体系建构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历史观,即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规律范围,并没有发生偏离重点是通过对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进行阐释,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跨越资本主义的合乎规律性和逻辑性的本质。价值话语体系主要通过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整合和设计,从价值原则的角度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优越性或比较优势,主要突出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较之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自身历史在主导价值原则上的优越性因此,价值话语主要通过主导的价值理论原则和主导的价值实践行为重大事件来展开比较和论述,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4-6]。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志愿服务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是现实生活中,社会往往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的能力的认知不正确,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免费服务、无偿服务,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不配合和不尊重的行为[7]。

(二)经费支持有限

充足的经费是志愿者活动持续长期开展的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一定的运行成本和费用,大学生自身无法承担,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来自于学校的经费拨款,社会筹资渠道缺失,从而导致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

四、思政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对策

(一)个人角度、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境界

培养大学生重义轻利的价值理念志愿服务本身即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这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理念当中存在的如干活,该不该讨价还价和重利轻义(等道德认知最现实的回击。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为他人提供帮助,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培养大学生崇德重爱的精神意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满足了人的发展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其社会价值不仅在于弘扬了积极的理念、风尚,而且,自身价值也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得到体现,从中学会自觉地培养奉献精神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二)高校角度-完善招募及培养机制

青年志愿者组织在新成员招募时设置科学的招募门槛,有资格限制、甄别和确认环节。完善招募机制能够正确评价志愿者的能力水平,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位和评价。设立科学的道德素质水平考核标准。对志愿工作的认真态度和责任感是志愿服务效率高低的核心因素。因此,应设立科学、可操作的道德素质考核指标,确保青年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的长效性。

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青年志愿者组织是一种非盈利性的组织,要获得持久、稳定、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不应将其视为免费的劳动力,这将给参加志愿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给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以准确、公平的定位,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价值承认。

(三)社会视角-营造至善的社会环境

制度建设是营造至善(社会环境的首要因素道德产生之初,往往是通过强制手段来进行善恶的评价。因此,要建立社会当中乐善好施、重义轻利、崇德扬善的社会风气,不仅需要依靠舆论的积极导向,实现正能量的宣扬,鞭策遗风陋习、虚假丑恶,更需要以常态的制度建设来构建惩恶扬善的激励机制。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信用制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与环境。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功能教育是一种系统地传授给受教育者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社会活动。我国教育的本质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崇高理想、道德高尚、多专多能的人才。因此,要实现社会环境的至善,就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在家庭教育中提倡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学校教育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蒋林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2(5):4-4.

[2]刘素婷.志愿服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5:007.

[3]孙国胜,范光泉.志愿服务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33-34.

[4]李国强.浅谈新时期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2013年03):407-408.

[5]黄晶.淺谈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J].求知导刊,2016(19):122-123.

[6]赵赫,王芳,刘舒.论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培育方法[J].新校园:上旬刊,2016(7):150-150.

[7]吴恒仲.人文关怀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技能培养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7(6):78-80.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思政水平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张水平作品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