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真与热爱:高中历史教学应传递的情怀
——由一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2018-05-08江苏省宜兴中学樊红丹

中学政史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暴君秦始皇敬畏

●江苏省宜兴中学 樊红丹

2017年9月15日,在江苏省宜兴中学举办的历史名师工作室活动中,笔者有幸聆听了李惠军老师教授《秦始皇》一课。在李老师纵横捭阖的讲述中,我忽然意识到历史教学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传递一种情怀:求真与热爱。这既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理想归宿。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探寻历史的真实,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了解而理解,因理解而敬畏、热爱,这是学习的终极目的。现以李老师的这一节课铺展开来,期待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

一、求真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必备能力

新课改以来,在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共识。其中,史料实证这一素养因为与考试接轨,尤其是“论从史出”几乎被奉为圭臬。而史料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去探寻。

对于《秦始皇》这节课,上过多遍,也听过多遍,在涉及对人物的评价时,几乎会得出同一个结论:暴君。在这一点上,李老师先是给出了几则材料(资料略),让学生思考。学生毫不犹豫地得出了“暴君”的结论。引人思考的是在随后的教学环节中,李老师从三个角度评价了学生的结论:1.追源——“暴君”说之由来;2.追问——“暴君”说之标准;3.追查——“暴君”说之疑点。在第一个角度中,李老师继续使用让学生得出结论的几则材料,追问:《史记》性质?贾谊何许人?评价的动机何在?由于是高二文科班,在学习必修1和必修3的基础上,李老师又补充了西汉初年大的时代背景,学生逐渐抽丝剥茧,认识到贾谊的评价不仅是借鉴历史,还有为西汉王朝正统性做辩护的成分。在第二个角度,李老师提出了历史惯性与改弦易辙的矛盾。在第三个角度,李老师援引大量证据指出:坑儒是经过三重伪造的“人造”历史。课进行到这个地方,有个学生直接感叹了一句:“原来史料也可能是假的!”

历史要求真,求真的前提是质疑,这需要独立的思维与判断。例如,正是出于对《史记》中关于秦始皇身世前后矛盾的质疑,李开元先生以他对历史的刻苦钻研和对人心的考量,写下了努力还原秦朝历史的著作《秦迷》一书。在这本书中,他问道:《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书,然而,关于秦始皇的出生,司马迁要么自相矛盾,要么干脆没有记载。为什么会这样?历史是怎样写出来的?在考查之后,他写道:我们现在所读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是东汉明帝以后的版本,经过东汉的儒生和正统史家们的添加和篡改,已经不是司马迁当年写的样子。不明白这一点,不但读不懂书,也永远读不懂秦始皇。

不仅文字资料需要考证,图片资料同样需要考证。陈仲丹先生以上图为例提出对图片资料的质疑:从画中人戴礼帽的服饰特点可以看出是指美国,然而有些资料以此图为例说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真相到底是什么?考证下来,此图实际为苏联漫画,意在抨击美国肆意扩张军备。在探讨不同图片的基础上,陈教授进一步指出:就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而言,解读图像史料信息,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即考查图像的发生信息、具象信息和意蕴信息,也就是说,从图片的作者、创造背景出发对其进行考证,在此基础上挖掘其自然意义以及引申意义。

仅仅质疑远远不够,随之而来的应是大量的资料搜索与历史的探寻。再回到李老师的《秦始皇》一课。李老师提出对贾谊《过秦论》和杜牧《阿房宫赋》的质疑后,广征博引,不仅指出了两者的身份,所处时代、动机,而且具体指出了阿房宫的实际大小,正印证了一句俗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质疑是学习的开始,在此基础上的不断探寻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科学性。

二、敬畏与热爱是历史教学的终极意义

当唐立培喊出“支蛆”的时候,我相信他是学过历史的。但是,他学到的是什么呢?仅仅是过去发生过什么吗?作为基层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要传递的仅仅是知识吗?不!知识只是媒介,历史课堂传递的应该是超越时空的敬畏与热爱!

在李老师的这节课中,有两个地方令笔者印象深刻。一是在讲到春秋战国的背景时,提到智者的会面时李老师动情地说道:“虽然这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但这些会面别有诗意,因为,它包含着对人类精神世界恒常的思辨与警醒。”在随后的停顿中,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这种氛围中,明显感受到一种对历史的敬畏。还有一处是讲到关于秦统一的地图时,重点标注了长城、象郡,指出长城既是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缓冲带,也是文化融合的纽带,是我们民族的图腾,象征着我们民族的伟大力量。讲述的语调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南海郡和象郡使祖国疆域扩大,表明这些地方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他人觊觎。听到这里,不禁想到李老师曾经在文章中说过的话:历史老师只有怀着对历史的崇敬和敬畏心理,才可能在恢宏的历史画卷中久久凝视,在往昔的涓涓细流中冥冥凝思,在倾听历史的回声中,感悟到文明的真谛。

在长期的教学中,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普通的历史教师,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讲述中,传达出我们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祖国的热爱。例如,仅让学生知道香港问题的由来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感受同胞们在殖民地时期所受到的凌辱与新时期作为主人的自豪。为什么“支那”对中国人而言意味着羞辱?课本上没有。但教师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应该涉及。曾经的痛苦不应该被遗忘,应该作为崛起的动力。由此,我又想到2012年的9月15日西安发生的打砸日系车事件,打人者表面是爱国,其实是丧失理性。同样是抗日战争,我们传递的情怀是什么?自卑抑或仇恨?听了很多次关于这节课的公开课,看到的都是学生群情激奋,恨不得灭光日本民族,深感悲哀与恐惧。我们固然要感受民族的屈辱,更重要的是要理性面对历史,以史为鉴,提升实力,珍爱和平。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往往比单纯地强调史实意义更为深远。

历史是沉睡的过去,如何唤醒昔日的记忆,这需要我们在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中拨开层层迷雾,探寻历史的真实。当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历史的深处和细处去体察、咀嚼和感受,去寻找文明的根与脉的时候,内心深处的敬畏和热爱会油然而生。

猜你喜欢

暴君秦始皇敬畏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签字权”
秦始皇忆师
白马千岁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暴君”李安
“暴君”的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