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矿冶遗址与城市公共艺术关联研究的必要性
——以黄石市为例

2018-05-07张琪李禹瑾

西部皮革 2018年6期
关键词:天坑黄石遗址

张琪,李禹瑾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城市的工业遗址景观反映出一个城市曾经辉煌的工业文明,而黄石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面临着向生态旅游城市的转型发展之中。2017年4月21日,黄石获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自然资源的有限可以借助文化和艺术的土壤发挥效用,因此公共艺术可以唤醒人们对于理想化城市的诉求,在公共空间的民主、开放、共享中实现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新融合。在矿冶遗址景观设计中明确环境与艺术的良性互动,是植入公众生活的可观、可赏、可触的艺术形式,让遗址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改造,公共艺术可以修复破损的人与环境的联系,它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从传统艺术到与世界各地艺术结合的过程中,城市公共艺术越来越千篇一律,不同的城市彰显不了其特有个性。因此,将公共艺术介入矿冶遗址景观,打造和彰显黄石地域特有的城市风采变得尤为重要。

1 黄石矿冶文化渊源

具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它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源远流长的矿冶文化上承殷商春秋战国,下启两汉唐宋元明清。黄石因矿立市,以冶兴市,矿冶文化是黄石的根基和灵魂,也是黄石的城市特质。2018年1月27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正式公布,我市大冶铁矿(现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铁厂(新冶钢公司汉冶萍遗址)和华新水泥公司(华新旧址)榜上有名。

2 黄石矿冶遗址与公共艺术的结合现状

表1

黄石矿冶文化酝酿之深,自古至今,千年来都是黄石人民的骄傲。但是受城市化进程发展影响,黄石的公共艺术近几年的发展还比较滞后,有待提高。本文选取了黄石部分矿冶遗址,以它们的发展现状为案例展开研究,具体分析如表1。

3 黄石矿冶文化的公共艺术体现——以矿博园为例

近年来,黄石市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三届矿冶文化论坛,建成科技馆、黄石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等系列场馆,不断提升黄石地矿科普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2016年,建成了黄石矿物晶体奇石文化博览园,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矿物晶体奇石宝玉石展示鉴赏交易市场,也是华中唯一的一个以地学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基地;为黄石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提供大好机遇。

3.1 设计思路

黄石矿博园的设计思路尊重现状,肌理重塑。强调对基地自身的保留改造。并且设计注重体现黄石的地域特色。遵循现有道路格局,衔接区域,并将文化注入——黄石特色“水”文章与“矿文化”的结合,在开园后强调园后利用。

3.2 设计手法及功能分区

园内道路分布衔接完整,1、2、3层为特展区和收藏家交流活动区,4层为黄石市奇石协会精品展。1—6号馆为各类矿石展馆。内部街区大量应用“新中式”传统设计手法,将黄石地区民居“风火山墙”“四水归堂”等建筑风格进行现代演绎,配有黑瓦铺地、自然石块坐凳、绿荫古树等景观小品,营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商业内街氛围。

(1)建筑设计

园内展馆建筑外立面棱角分明,简洁现代,如同被利斧削割出的矿石切面,将建筑作为矿石展品的形态,契合密斯·范德罗的设计理念:建筑如展品。外围商业区建筑造型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外边界规则,空间秩序井然,立面和斜屋面则极具整体切割感,与奇石晶体的主题相呼应。

(2)景观水体设计

中心广场设有自然石景涌泉,延伸出水巷联系中心广场与街区,并在水巷一侧分布若干以暗沟连通的方形浅池,形成“流水绕古街,清池围旧宅”之景,加上方池里的自然叠石、水生植物,使整个环境充满了浓浓的古典气质和自然气息。南侧的可进入绿地采用缓坡地形处理,设有多层次的组团植物和游园小径,供游人休闲怡情。同时,整个水系利用雨水收集沉淀池的形式进行供水,绿化灌溉使用了自动喷淋来节约用水。

(3)雕塑和装置设计

园区内的指路牌以不同的颜色代表方位,给人以极强的导视性;展馆入口处的矿石晶体外观的雕塑,以单一元素的组合式布局架构起顶部黄色矿石的鲜明寓意——科技黄石。旱喷水体处的花岗岩雕塑以梅花桩的形式点缀其中,让人从时代中体验古朴感。化石精品馆门前的恐龙雕塑,可动可鸣,利用音响系统和机电原理,创设出化石馆鲜明的主题情境。

4 黄石矿冶遗址与公共艺术结合亟需解决的问题

4.1 矿冶人文破坏与环境污染

黄石是矿冶资源丰富的历史名城,但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多处遗址因没有进行及时保护而被风化、破坏甚至废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印记,应当将自己的文化历史延续下去,揉搓在每一个细节里,构成遗址文化脉络,创造出独特的黄石城市标签。

4.2 公共艺术意识观念陈旧

我们身为城市的公民,缺少参与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积极性。人们对艺术品的解读过于片面,甚至追求表面的形式主义而没有审美自觉和设计批评,因此对于自己城市该有的特色不以为然,甚至对自己城市的文化底蕴了解浅薄。城市公共艺术缺少与人的互动,原有设计并不被重视,没有做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公共设计主旨。

4.3 资源分散,缺乏管理

黄石因矿立市,城市包围在各个遗址周围,但是随着时间流逝,遗址资源日益分散无规律,没有中心点。缺乏资源整合管理,缺少从整体进行布局梳理,这也是近几年设计师和政府关心的热点问题。设计规划不断被探讨,却没有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亦或是管理滞后为艺术品的开发和落地带来阻碍。

4.4 差异性与公共性结合不充分

公共艺术设计不仅是为了观赏,更多的是反映城市的特殊文脉和人文特色,现在的城市化建设大都千城一面,区域特色式微。公共艺术的设计一方面要体现城市面貌,还要重视公众参与,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5 进行设计规划与思考——以黄石公园的“天坑”为例

5.1 从天坑到地景艺术的嬗变

地景艺术又称“大地艺术”,它将公共艺术代入到一个恢宏的境界。“虽然是艺术创作和大自然的结合,并不意味着用艺术作品把自然改观,而是把自然稍加施工或润饰,在不失大自然原来面目之下,使人们对他所处的环境重新予以评价。”而对于黄石市而言,天坑就是天然的地景艺术。

5.2 利用亚空间,打造旅游一体化格局

黄石市拥有丰富的矿冶文化及工业遗址,本应吸引无数游客,然而因为对工业遗产没有合理规划运用,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已开发的地区景点又趋于单一化,因此游客偏少,难形成黄石旅游热点。

“把我们所身处的宇宙想像成一颗球,我们所处的空间即是球体的最表面,而从表面往球中心点算进去,就是所谓的亚空间。”黄石矿山公园面积广大,而天坑因其凹陷的造型可被分为若干亚空间。在这些不同的空间设置旅游项目,从而让游客体验不同层次的体验。每个亚空间之间应保持独立,空间要足够大,要让游客进入其中的同时与陌生游客保持一定距离却又不失互动。从而加强游客对天坑的神秘感与探索性。以下为是天坑矿冶文化地下城具体改造方案:

(1)改造形态

把天坑分为四层进行改造制景,每层分布不同大小主题的展洞。由上至下的第一层设有玻璃栈道、矿冶文化博物馆;二层展洞分为观光火车、LED投影体验展洞、矿洞密室逃脱;三层为玻璃展洞、地景艺术、投影铺装及景观小品。四层是最底层,作为游乐景观区,同时它又分为四个区域:游乐园区即景观水上乐园,温泉及休息座椅区、小吃纪念品商户区和野营区。

(2)交通方式

垂直交通和水平限定都有体现。共分为三种,其一是由天坑一层设置的楼梯进入玻璃栈道后依次顺着楼梯进入不同展洞。其二是通过天坑两边的玻璃通道走向中心后乘坐观光电梯直达最底层,直接由底层向上游玩参观;另外在观光电梯外设有旋转滑梯,可直接划入底层。满足游客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拥有“玩”得其所的体验。

6 结语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标枪,表达了城市人民的文化与精神风貌。它作为城市的软实力应当被大众认同并重视起来,从而达到真正的公众性。而黄石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应与时俱进,创新活力,将城市文明发扬光大。文化遗产是历史河流的泥沙,沉重而有质感。冯骥才书说:“就好比北京的城市文化特征不是在故宫,而是在胡同和四合院里”。那么,黄石的城市文化不在表面的山山水水,而在于历史留下的冗长矿冶足迹。

参考文献:

[1] 黄有柱,雷礼锡.城市公共艺术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06).

[2] 刘金林,王军.中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百年实践与探索研究——以黄石汉冶萍铁路工业遗产旅游为例[J].中国旅游评论,2015,(12).

[3] 李社教.黄石矿冶文化的历史地位及现实反思[N].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

猜你喜欢

天坑黄石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墨西哥神秘“天坑”面积迅速扩大
辽上京遗址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天坑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