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应教会学生什么

2018-05-06刘斌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会名著语文

刘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079-01

长期以来,作为一线的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一方面,在高考指挥棒下,事关亿万青少年人文素养提升和人格培养的语文教学,长期处于基础研究缺失、学科建设滞后的困境;另一方面,处在高考重压、同行评价和社会舆论聚焦点的学校,很少有学校将语文放在高考前的"培优工程"之列。于是,语文逐渐沦为"边缘学科"。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这个"边缘群体"中的一员,我对"语文,应教会学生什么"这一本原的问题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在此诉诸于笔,权当抛砖引玉。

1.教会学生阅读

教会学生阅读,具体地讲,应是教会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而能起到种阅读效果的,唯有阅读名家名著。

然而,我们的困境是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的教育难辞其咎。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语文教师疲于应付考试,没有精力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名著。同时,考试的压力无情地剥夺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书山题海还应付不过来,何谈那些修身养性的名著。学生也不是没有阅读,为了缓减压力,他们往往会在学习之余拿起没什么营养但能带来感官刺激的动漫、网络小说,时尚杂志。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进名著世界,汲取先哲的智慧,充實自己的灵魂呢?我想,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了解学情,因材施"导"。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固然是因为时间精力有限,但深层次的原因是没兴趣。我曾在所教班级做过调查,学生们普遍认为名著大多太古板,读起来费劲,很多地方无法理解。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琳娜》长篇累牍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起来让人很累。因此,我们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应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阅读水平不同的学生,应推荐不同的名著。如果有学生刚刚尝试阅读名著,我们可以向他推荐一些情节较强的书籍,如《简.爱》、《家》、《平凡的世界》……;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经验了,我们可以向他推荐阅读难度稍大的书籍,如《百年孤独》、《战争与和平》、《史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总之,应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

其次,可巧用课堂,因势引导。高中语文教材大多选自名家名篇,教师教学时可进行巧妙的拓展,以导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比如教学《小狗包弟》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巴金先生的《随想录》或卢梭的《忏悔录》,教学《鸿门宴》时,可引导学生阅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教学《祝福》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呐喊》《彷徨》……。当然,教师只是列出书单,而不用其中精妙的语言,精彩的情节去吸引学生,学生也不会有兴趣去阅读。

此外、教师自身阅读要丰富。倘若教师自己阅读有限,人文视野必定狭窄,那么,他的身上就很难彰显一种文人应有的特质:慈悲、宽容、才气。一名缺少人文内涵的语文教师是很难让学生信服的,也很难去完成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世界的使命。

2.教会学生思考

对教师而言,教学的本质从来不是你交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你是否教会了学生思考。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老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思考不足,是当下语文课堂的硬伤。我们的课堂要么死气沉沉,了无生机,学生的思维处于静止状态;要么热闹浮华,学生虽然动了起来,却没有真正的思考,思维处于一种"伪思考"状态。如何治愈这硬伤?唯有让课堂闪耀思考的光芒。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呢 首先,还课堂以安静。过去,为了能走出语文课堂一片沉寂的尴尬,很多教师在教学形式上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教学《鸿门宴》时采用人物访谈的方式来评析人物形象;在教学《六国论》时采用辩论的形式来审视作者的观点;教学《祝福》时采用模拟法庭审判的方式来探寻祥林嫂悲剧的成因……,不可否认,这些大胆的尝试为语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方向。然而,其中的有些课堂由于学生的兴奋点在于关注课堂形式的新颖上,对文本的领悟不够,课堂活动准备不充分,常常又陷入了另一种尴尬:热闹有余,生命力不足。一堂课下来,教学和学生都有一种茫然感。

其次,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让学生有兴趣思考。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我们的课堂中很多问题是缺乏思辨性的,如教学《故都的秋》时,很多教师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给我们展现了几幅秋景图?试着给每幅画面取一个名字。"这个问题,小学生都能回答,何况高中生。可我们常常要为这些无法启发学生深思的问题花掉一部分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我们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低于或超出学生能力的问题不问。同时,要问到点子上,让学生的思维能有的放矢。

其三,学生的思考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还应延续到课后。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新课改尤其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需要在教师耐人寻味的课堂尾声中获得一种思考的动力,然后将思考进行下去,以此获得更多的收获。

3.教会学生做人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曾提出了"教文立人"的语文教学理念,旗帜鲜明地指出了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钱教授认为,传统语文教学的失败在于对"科学主义"的极端推崇,注重语言工具性的繁琐训练。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名家所作,不管是诗词还是戏剧,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思考,彰显着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去与那些高贵的灵魂对话,这会给学生怎样的人生启示啊!

语文,应教会学生什么?这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方向的问题,也是一个原本很简单的问题,但多少年来,我们在功利环境里迷失了方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尴尬。如今,新课改启程不远,每一个语文人都应静心探究,教好语文,毕竟,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猜你喜欢

教会名著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初恋教会我们爱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