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纹枯病与菌核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治技术要点

2018-05-04张继强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7期
关键词:茎部子囊菌核

张继强

大豆纹枯病为害茎部和叶片,病株生育不良,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而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1大豆纹枯病

1.1发病特征。大豆纹枯病主要为害茎部和叶片,病株生育不良,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茎上病斑呈不规则形云纹状,褐色,边缘不明显,表面缠绕白色菌丝,后渐变褐色,上生褐色米粒大的菌核,叶上初生水渍状不规则形大斑,湿度大时病叶似烫伤状枯死,天晴时病斑呈褐色,逐渐枯死脱落,并蔓延至叶柄和分枝处,严重时全株枯死。

1.2发生原因。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菌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继续为害大豆。78月田间往往一条垄上一株或几株接连发病,病株常上下大部分叶片均被感染。

1.3防治方法

1.3.1选种优良、高产、高抗病品种。

1.3.2合理密植,实行三年以上轮作。

1.3.3秋收后及时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株残体,秋翻土地将散落地表的菌核及病株残体深埋土里,可减少菌源,减轻下年发病。必要时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2大豆菌核病

2.1发病特征。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菌核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大豆菌核病菌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茎上形成的菌核圆柱形或鼠粪状,不规则形。外部黑色,内部白色,切面呈薄壁组织状。菌核在多雨、潮湿并有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形成子囊盘。

2.2发生原因。病原真菌以散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越冬后的菌核环境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来源。菌核在阴雨连绵的年份发生重,地势低洼、重茬地种和向日葵茬地发生重;此外,施氮肥过多,大豆生长繁茂,茎杆软弱,倒伏地段发病重。过度密植地,以及邻近向日葵的豆田发病较重。

2.2.1前茬作物的影响。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马铃薯、白菜、向日葵、胡萝卜等383种寄主植物。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据调查,前茬为菜豆的大豆田,发病率最高的是前茬豇豆地,发病率为41.7%;前茬为向日葵的大豆田,菌核可达6.18 g/m2;前茬为油菜的大豆田,菌核病发病率比正常轮作大豆田高20~50个百分点。

2.2.2栽培管理的影响 。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发的机会。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

2.2.3重迎茬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大豆,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较重。对重迎茬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重茬发病率为11.2%,而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越高。

2.3防治方法

2.3.1选用优质高抗品种。 播前要筛除混在大豆种子中的菌核,选用无菌核的抗病良种播种。

2.3.2大豆菌核病只传播危害大豆、向日葵、油菜等,不侵染禾本科作物。因此,要改革耕作制度,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与向日葵、油菜地相邻,以控制大豆菌核病的传播蔓延。

2.3.3合理密植、排淤治澇、平整土地、开沟排水,防止积水和流水传播,在大豆封垄前及时铲趟,消灭萌发的菌核和子囊盘。

2.3.4发病严重地块大豆收获后要深翻,将病残体和菌核翻入地下,勿施用过多氮肥,以减轻发病。

2.3.5合理密植,采用垄三栽培的方式,亩保苗1.5~1.8万株;采用45 cm小垄密栽培,亩保苗1.8~2.2万株;采用110 cm大垄密植栽培,亩保苗达2.2~2.5万株为宜。

2.3.6感染菌核病的残枝是大豆菌核病病菌的主要来源,当病田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收集烧毁,不能留在田间。

2.3.7 在大豆开花期,大豆菌核刚开始萌发出土至子囊盘形成盛期,即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用量450 kg/hm2喷洒防治,每隔7d喷1次,共喷2~3次,防效可达85%以上。

猜你喜欢

茎部子囊菌核
红心曲来源Thermoascus aurantiacus QH-1 的生长代谢特征
怀牛膝可培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
破壁方式对冠突散囊菌有性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为什么向日葵能够不停地向着太阳转
为什么有落叶
粗糙脉孢菌7种子囊型归类教学探究
萘乙酸和6—苄基腺嘌呤对绿豆茎部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