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自信拓宽中国的“朋友圈”

2018-05-02何艳琳何忠雄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何艳琳 何忠雄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既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日益富裕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渐富强起来、中华民族逐步振兴起来、中国社会主义“潮”起来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也为世界发展注入了正能量,为全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赢得了世界各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尊重,拓宽了当今时代中国的“朋友圈”。

关键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朋友圈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054-02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表述,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日益富裕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渐富强起来、中华民族逐步振兴起来、中国社会主义“潮”起来的精神状态的写照;“四个自信”也为世界发展注入了正能量,为全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四个自信”赢得了世界各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尊重,拓宽了当今时代中国的“朋友圈”。

一、道路自信既实现了中国的跨越式发展也促进了全球的共赢,共赢赢朋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及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时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二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全面推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城镇新增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6年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增长6.7%,名列世界前茅”,实现了中国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树立全球意识,实现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在着眼于本国利益的同时,尊重对方的利益,将历史的恩怨、社会制度的异同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放在求同存异、寻找利益交汇点的大原则下去处理,以求实现国际合作最大化和国际争议最小化。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高层互访,加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开展中美战略对话,推动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推進“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各国的共同发展,2016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赢得了各国的尊重和信赖。截至2017年3月亚投行成员国达到70个,2017年3月23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安理会成员国全票通过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互利共赢赢得了朋友,拓宽了中国的“朋友圈”。

二、理论自信既突显我党勇于创新的胆识又给予了全人类对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和信心,信心引朋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它是正确的、科学的。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中国梦思想,都是与我国不同时期的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这是中国共产党敢于突破前人和禁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勇于创新的胆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推动了中国崛起,成就了社会主义强国,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领跑世界的格局。这必然有助于世界上的共产党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努力去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也给予了全人类对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勇气和信心。信心引朋友,拓宽了中国的“朋友圈”。

三、制度自信既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又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和信任,诚信汇朋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经过90多年不断奋斗、创造、积累的结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生机和活力,是当代中国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与优势。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现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在这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自我完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老虎苍蝇一起打”、各级政府部门压减一般性支出、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连续13年上调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切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世界各国由于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和发展模式不同,在社会制度选择上必然有很大不同。对于世界上的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我们都给予充分尊重,与之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当代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但绝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利益,绝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决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的庄严宣誓,也是崛起的中国向世界各国人民的承诺。这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和信任。诚信汇朋友,拓宽了中国的“朋友圈”。

四、文化自信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劲生命力又展示了大国的担当,担当聚朋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无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论是民族精神还是时代精神都蕴含着“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這些价值追求。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再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适应不同时期对中国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劲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讲爱国主义也讲国际主义,我们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倡导新国际主义观。我国提出的“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就体现了新国际主义的思想。在国际社会中,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参与维和行动25年来,累计派出三万多维和人员,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唯一出兵、出资均位列前10位的会员国。2014年西非部分国家爆发埃博拉疫情以来,我国政府迅速驰援,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为防止疫情扩散成为全球性卫生灾难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还先后帮助有关国家应对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地震、尼泊尔地震等重大灾害,展现了我国坚持睦邻友好、与周边国家同舟共济的深情厚谊,促进了我国同有关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国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事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所有这些都展示了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担当。担当聚朋友,拓宽了中国的“朋友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能早日实现,中国的“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越来越“潮”。

参考文献:

[1]周思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缘何自信[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1).

[2]王拴志.坚定道路自信源自于“三性”——浅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J].新西部:理论版,2016,(11).

猜你喜欢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探索并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