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思政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8-05-01马晓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高校

马晓

【摘 要】 本文从设计、课堂实施、课堂检验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提高高校思政课堂有效提问的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政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保证课堂效果。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设计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而纵观高校非思政专业课程设置,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课堂载体之一。那么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对思政课课的积极性,真正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笔者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来说明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一、有效提问的概念

我们在课堂中经常见到类似的提问,比如“法律内涵是,公平正义,是不是?”“你觉得美国领导人是特朗普好,还是希拉里好?”那么这样的提问,是不是有效提问?这样的提问引发的学生回答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好的提问比作“产婆术”,意思就是好的提问,就像产婆催生孩子一样,可以把问题一点点诱导出来。

我国教育家孔子与学生之间也采取有问有答的方式,由其弟子整理的《论语》就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有效”的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由此,笔者认为,所谓有效提问,必须是提问有目的,然后通过提问基本实现这个目的,否则有效便无从谈起。

二、有效提问的设计与实施

1、设计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一个有效的提问,应该包括四点要求。

一是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00后”的高中生陆续进入了大学,他们有着自己的成长经历,有着自己的追求,但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需要向学生传达的仍是很多传统的经典思想和价值观,如果我们的提问仍是从自己的过往经验出发,那么很难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建立起联系,终究是不会被学生所接受的。比如在讲解“职业道德”时,如果我们列举的例子还是李素丽等“80后”熟知的例子,试问学生能有多少共鸣?而如果我们的例子是来自他们身边,比如辛苦的食堂阿姨,风雨无阻的快递小哥,夜间值守的辅导员,让学生思考这些职业人为什么这么辛苦还要坚守自己的职业,效果不是会更好吗。

二是问题要有情景性,不能让学生缺乏回答的基础。在讲解“职业道德”时,我没有直接问为什么我们需要职业道德,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无法回答,而是让学生观看了一张唐僧戴上紧箍咒的漫画,让学生思考唐僧为什么要戴上紧箍咒?唐僧的紧箍咒是什么?这样让学生明白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职业道德,做师傅的如果没有职业道德,只想控制徒弟,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三是问题应少而精,尽量减少认知水平的问题发问,避免处处皆问。太简单,学生不动脑,容易轻视、厌倦;太难,学生不知道怎么思考,易丧失信心。

四是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探究性,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比如在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特点时,教材以法的繁体字“灋”中的“廌”为依据,让学生分析法律的特点,我在这一部分特别补充了西方蒙眼的正义女神,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来比较一下东方和西方的法律象征,来总结一下法律有哪些特点?”

2、有效提问的课堂实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大学里基本都是大班上课,上课学生多,课时紧张,教师为了赶进度,往往会出现如下的课堂现象,如教师提问时,学生齐声回答;教师提问后,直接让学生作答,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着,我们课堂“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普遍,“盲目提问”多;另一方面也反映着教师缺乏系统化的提问技巧培训,对什么是提问理解不深,不知何时需要提问。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特别重视有效提问的实施。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三点。

一是公平选择被提问学生。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也是关注学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并能及时解决理解错误学生的疑惑。因此,提问中要尽可能多的关注到更多的学生,满足提问的公平性。从一节整课来说,提问应关照到学习优等、中等、后进的各层次学生。教师应根据提问的目的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提问的对象,提高提问的覆盖面。如果只局限于少数几个学生而不关注各层次学生,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公正、偏心,从而失去课堂兴趣。

二是教师理答的礼貌性。所谓理答,是指教师提问,学生作出回答后,教师的进一步反馈行为。教师理答应该有礼貌,不轻视学生的回答,不作价值评判,哪怕回答不准确,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勇气加以鼓励,而不能立即转向另一个学生或者执着于自己的解释而冷落了学生。

三是教师应对学生回答的策略。教师可采取追问的形式。即根据学生回答的答案,分析其中与教师所提问最相关的信息,顺着这些信息再进行追问,向回答问题的学生提一个或几个附加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教师也可采取转问的形式。当一个同学回答完后,教师不立即进行评价,而可以由另一个学生来评价和质疑之前的同学,这样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去探讨问题,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讲解“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时,我让学生自己来区分友情和爱情,当有的同学说友情是当人处在孤独需要人陪伴时希望很多人来陪伴,爱情则只针对一个人。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没有着急去做出评价,而是让下一个学生思考下这是不是爱情和友情的区别之一,能不能在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实例,于是就有很多学生找了生活中吃饭聚餐等很多类似的例子,对于爱情和友情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

3、有效提问的课堂检验

课堂教学目标里实际上包含着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效果,那么通过课堂提问,若想检验学生是否很好掌握课堂知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效果,前提依据就是课堂教学目标。

因此如果教师在提问时心中能够有目标意识,知道自己的提问最终想达到如何的效果,那么通过课堂提问,能够较容易发现学生有没有达到教师设计的教学目的,进而确定自己的提问是不是有效。

总之,为保证課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应该要设计有效提问,推动有效提问的课堂实施,并对提问效果做到心中有数。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 邵怀领. 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1)38-41.

[3] 卢正芝,洪松舟.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提升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64-67.

【作者简介】

马 晓,男,宝鸡文理学院思政课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高校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