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罗生门》中的人性弱点

2018-04-27刘德旭吕汝泉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刘德旭 吕汝泉

摘 要:《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描写了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为了一己之生存而彼此行恶,揭示了人们灵魂深处“利己主义”的顽固与悲哀。在面对时代的不安,芥川以夜幕作为烘托,形象地把故事背景的底色加以衬托。世界已经逼迫人不能活着,那么底层人只能选择将近的死亡,或者是突破道德的底线挣扎着活下去。芥川的展示其实也是对读者的深切地发问,借助故事本身所映射的现实生活,让现代人重新思考人性。

關键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善与恶;人性的弱点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此外还有大量的评论、随笔、游记、诗歌等。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品《罗生门》是芥川龙之充分展示了芥川的创作才华,已然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

一、《罗生门》的创作背景

作为步入文坛的处女作,《罗生门》已经毕现出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的鲜明特点。王权倾颓、都城衰微的时代背景下,尸骨横陈、鬼魅出没的罗生门的世界,既承袭了日本江户时期怪谈文艺的谱系,又能看出欧洲世纪末文学的投影。从东西方文学中双向汲取文学滋养,这是芥川龙之介之所以能开拓出独特的历史题材小说类型的一个关键。后来,芥川龙之介还在很多小说中刻画过各类盗贼,但每个盗贼都不是简单的脸谱化的人物。鲁迅是小说《罗生门》最早的汉译者,在他的《故事新编》里能够看到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模式的影响。

芥川龙之介一生经历了母亲发疯、父亲事业失败和自己初恋的失意,这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造成严重的神经和体力衰弱。他感到孤独,仿佛自己是个“在孤独地狱里受苦受难的人”。他经常自问:“我为什么受到如此的惩罚?”这在他的人生观和文学观方面留下了巨大的阴影,给他的生活和文学带来一种“漠然的不安”。于是,他以这种态度来对待文艺的批评标准。他说:“如果不用这个标准而去追求真、善、美等标准,那是滑稽的时代错误。”芥川龙之介早期的作品也都是历史题材的。他之所以选取历史题材,是因为他痛感现代题材无法表达他对日本现实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看法。换言之,有些现代题材无法体现他的人生观念,他选择的历史题材,一般都是特别怪异的人和事。如《罗生门》中写一个老太婆拔死人的头发出卖以求生存,而最终也被一个无家可归的仆从剥光了衣服。

二、《罗生门》:人间与炼狱

芥川龙之介着力发掘了这部古典文献的价值,吸取其精神力量,并学习西方近代小说的技法,以新奇的构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2世纪。日本古代平安朝末期,由于连年战乱,京都成了一个灾难迭生、盗贼猖獗的荒凉之地。京城的南门罗生门成了一个破败不堪、死尸纵横的地方。一个被主人驱赶出来的仆人走投无路,在傍晚时分来到罗生门下避雨,思考着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问题。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发现一个满头白发的瘦弱的老太婆正在一根一根地拔死人的头发,用来做假发。老太婆的这种丑恶的行为引起了他的强烈愤慨和反感,他抽出刀来抓住了老太婆。老太婆告诉他,这个死人生前也曾经为了生活干过坏事,而她做这种事也是出于无奈,否则就会饿死。仆人听了老太婆的话,不再犹豫是否当强盗的问题,决心为生活也当一次坏人。他迅速剥掉老太婆的衣服,狠狠地把老太婆踢倒在死尸堆上,扬长而去。

这篇小说弥漫着凄惨、阴森、恐怖的氛围。小说开头仅用“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一句话便道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朱漆斑驳的罗生门、门楼顶上成群的乌鸦、楼上的死人、死人堆里摇曳的火光和丑老婆子等更是呈现了一幅荒凉、令人不寒而栗的画面,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出了罗生门所特有的阴森可怖。这种对环境气氛的竭力描绘与渲染为小说人物的出场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足够的铺垫,也为作家毫不掩饰地揭露丑陋的生存环境和变态扭曲的人性奠定了基础。《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处女作和代表作,作品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第29卷“登罗生门见死人、贼人的故事第十八”,但是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变化较大。《今昔物语》是日本中世纪出现的一部说话集,记录了天皇、武士、平民、乞丐、盗贼、狐狸、天狗、鬼怪等种种故事。

三、绝妙的叙事手法

芥川龙之介把存在自己心底的世上最恐怖的地狱诉诸笔端,在他所创造的地狱里,是经历过地震台风、大火饥荒几度灾难后的京都,一个亦真亦幻的荒凉鬼城。那里连日暮都是难以描述的阴森,狐狸作窝,乌鸦觅食,强盗流窜,尸体遍地。这样的背景已经足以让作者寒毛直竖,芥川龙之介却不满足于此。简简单单,却鲜明深刻的几句对周遭景象的描述过后,他把笔锋一转,开始写罗生门。落魄的家将来到了罗生门避雨,只因他无处可去,在这道门的下面,他看见了许多和他一样无处可去的人,死了的,活着的--死了的有许许多多,活着的只有一个。而这个活着的人,却也终将因其与家将发生的联系,而不得不走上绝路。罗生门,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是每一个无处可去的人最后的去处,然而这个去处根本不是去处,走向罗生门,只能走向生命和人性的尽头,走向无路可退的绝望。

“善恶就在一念之间”,这个永恒的话题被诠释的淋漓尽致,甚至让人忘了这是一篇仅有三千字的短篇小说,却仿佛道出了千百年人类社会所共有的哲理,恶人总有作恶的理由,荒唐的是,这个理由看上去又是如此合情合理。相比于直接描述变态杀人狂无来由的作恶,由善到恶的描写更符合大多数人的理解力,也就是所谓的“人物立体感”,这样的人才是隐藏在每个人身边的活生生的人。

四、《罗生门》中的人性弱点

《罗生门》在将人性的丑陋展现到极点之时,又给了人们希望和救赎,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其实在罗生门下躲雨的三个人,就是人类的超我、自我和本我。和尚代表了道德的制高点,用来约束自己的“超我”;而樵夫则代表了现实中的人们,即人们的“自我”。乞丐代表了人的本性和本能,是人们的潜意识的“本我”。从这篇小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可怜的老妇人在做着缺德的生意,同时也是她让这个走投无路的仆役下定决心走盗贼这条路的,虽然我们在文章中还看到了在冲破内心的道德防线之前这个仆役在挣扎,但已经是到了崩溃的边缘了,而这个该死的老妇人却成了他变坏的催化剂,同时也是他的第一个作恶的对象。其实他所展现的是人性与道德的分析,在挣扎无效后,我们看到了作者残酷的辩证意识,在他的笔下,人性恶的部分以利己主义的形态逼迫人们不自觉地行动。虽然作者充分考虑到了这件事实本身的深厚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同时,他更想展现的却是人性的隐秘这一个题材。

小说为了突出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制约,创造出了一个特殊的背景。薄暮时分,衰败不堪的京城、空旷的门楼、盘旋的乌鸦、腐臭的尸体、绵绵不绝的雨丝,正在拔死人頭发的幽灵一样的老太婆。这些都让人感到阴森、恐怖、丑恶。罗生门是死亡和丑恶的象征,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会做出恶的抉择是无法回避的。作者详细描绘了仆人和老太婆在走向恶的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历史故事映照现实社会,表达了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剖析和批判,具有明显的理性化、哲理化思考。

五、结语

鲁迅曾评价道:“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 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罗生门》揭示了一个道理:人的善恶行为是由境遇决定的,为了生存损人利己是人的本能。人的善与恶、美与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法分开的,恶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具有合理性。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最能震撼读者的地方在于他对人心、人性的窥探实在太过精准细腻。读者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恐惧。他的作品中,人的自私丑恶,利己主义,旁观者心态等都是常见主题,很多阴暗的想法也曾经发生在每一个读者的身上。因此,读他的作品时,会有种刺骨的寒意侵袭读者的感觉。令读者自我审视、自我批评。芥川的作品甚至可以作为审视自我的镜子,在他的作品中,读者也许会隐约看到自己的内心写实,这才是芥川的可怕、可敬之处。芥川非常重视自己的这篇作品,曾在小说扉页题写了古人的诗句:“君看双眼色,不语似无愁”,透露了他对人与生命的热情和关注。芥川龙之介以《罗生门》为起点,在日后的许多小说中都揭露和批判了人性中的恶。

参考文献

[1]王萌萌,孙传玲.《罗生门》楼适夷译本的“得”与“失”[J].安徽文学,2017,11:97-98.

[2]陈永岐.论芥川龙之介小说《罗生门》中比喻的表现效果[J].戏剧之家,2017,10:125.

[3]杨龙辉.剖析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人性冲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95-96.

[4]余明虹.《罗生门》的创作与芥川龙之介的利己主义[J].赤子,2016,19:43.

[5]林绿.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对《今昔物语集》的历史再现与突破[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5:103-104.

[6]李伟.论小说《罗生门》的叙事技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58-60.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屠龙者终成恶龙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工资涨得太快?劳资双方的“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今昔物语集》与芥川龙之介的前期创作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罗生门下的人性丑恶——解析电影《罗生门》
森鸥外和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对比
电影《罗生门》的素材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