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学美术欣赏课学习方法

2018-04-26阮楠

神州·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评述欣赏学习方法

摘要:欣赏课侧重古今中外美术知识的学习与传授,更注重在欣赏课中融入现代的艺术观点和教师的知识教学内容。欣赏方法的学习,对今后学生美术观念的形成和欣赏水平及评价能力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观念乃至世界观的形成,以及艺术观念的表现和传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欣赏.评述;学习方法;关注美术

引言:

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包括:每册书的第一单元内容和最后一单元的“必学部分”与“自学教材”两部分内容。累积课时应为3至5课时。再加上全书每个单元的“优秀美术作品欣赏”,“范画”欣赏和“优秀学生作业欣赏”以及每节课教师的示范或演示欣赏等,美术欣赏课教学贯穿于全书的每一个内容,而欣赏课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初中年级以学生接触的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语言—线条、色彩、肌理,各门类的艺术作品及著名艺术家为内容。在每册对开页安排一幅适合学生欣赏的经典作品。在此基础上,中学阶段按两条线设计:一条线是“中外经典作品解剖”,我们称之为“鉴赏示范系列”。于每册第一展开页置放一件大幅作品及对作品整体介绍与评价,2~3页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细节分析以及创作过程与草图等(如七年级下第1课《格尔尼卡》),使学生能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理解美术作品,又为学生提供了如何“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示范。另一条线我们称之“理论系统”,旨在使学生理解美术并自己构建评价观点,以《在美术世界中遨游》、《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中国画的形式美》、《三位中国美术家》、《绘画的多元化》、《形式美及其法则》、《继承发扬中国美术优秀传统》、《艺术与科学》几课内容序列编排于六册。这种编排我们也将学生最感兴趣又最需要解惑的内容直面学生,锻炼他们对当代复杂的美术现象及当代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安排《艺术与科学》,旨在提高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统一的认识,努力成为具有科学与艺术双翼的人才。珍视人类文化遗产,民族情感,爱国主义,对多元文化包容的现代人格特质,关注美术。

现就教学方法归纳如下:

1、多媒体学习法结合兴趣引导法:

美术欣赏课业的内容量较大、知识点多,要想较好的完成欣赏课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与内容,可以通过放录像、VCD、实物投影、电脑课件以及幻灯片来完成。让学生在播放的音乐声中边看边听教师的讲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师的时时指导下思考、联想、步步深入。直观的感受胜过一切空洞的讲解,用视觉的冲击提高学习的兴趣。

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欣赏课枯燥,是缺少老师兴趣上的引导,以八年级下册《春》为例,要多以有效的问题入手,调动学生探索欲望,提问,探秘的形式让孩子主动来学习。

2、美术作品与文化课相结合欣赏法:

中学美术的欣赏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在语文课本或历史课本、政治课本中有较详尽的介绍。语文教师要求的诗配画与美术课要求学生们表现的诗配画是完全相同的。将欣赏内容与语文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会有让人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更容易对教材理解与把握。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反馈的信息也是如此。这样,中国古代的一些工艺美术如:玉器、青铜器、磁器、漆器、建筑艺术如:宫殿建筑、纪念建筑、公共建筑等。雕塑艺术如: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园林艺术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和不少名画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欣赏课内容,就是这样在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之下完成了。这种欣赏学习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与掌握。

3、与历史重大事件结合法:

欣赏学习时,让学生用联系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在欣赏一些重要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歷史年代的美术作品时,与历史事件对比欣赏更容易让学生把正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相结合起来,便于记忆。如《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反映二次大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百姓的控诉书。用此种方法欣赏,不仅能顺利的学习了欣赏课的美育教育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历史年代和美术代表作排队法:

美术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史,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是以大量绘画、雕刻、建筑及工艺美术品的完成,来体现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的。而把历史发展年代与同时期的美术作品相联系起来学习,就好理解和掌握了。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到商周的青铜器、玉器;春秋战国的彩绘描漆;秦始皇兵马俑;汉代的霍去病墓雕刻;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南北朝的云岗石窟;唐朝张萱《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三彩;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辽代的《菩萨像》;元朝的《北京妙应寺白塔》;明朝的长城等;清朝的颐和园、大画家石涛、朱耷、杨州八怪等,均是很具有历史代表性的。

欣赏外国古代美术作品也是按照国家和时间排列的,包括绘画、雕刻和建筑三个方面。目的是让学生按照年代的先后和美术发展的脉络比较系统地欣赏,便于学习和记忆。

5、讨论、探讨法:

有不少学生课前就对所欣赏的教材有所了解,但知识却并未学透彻。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有可能对某一作品进行讨论或争辩,解决不了时,要么寻找自己所看过的材料,要么共同找老师问清楚。这有利于学生把这一作品的内容学透彻。形成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后,所学内容就很可观了。

欣赏·评述课,以对学习、理解美术和对视觉现象审美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能会欣赏又能评述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除想方设法加强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以外,基本理论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融入现代的艺术观点和一些必要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领悟和探讨研究。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热爱生活、区分丑与美,培养其高尚的道德艺术情操,提高其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进一步规范他们的言行,这就达到教育目的了。

参考文献:

[1]杨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2]刘黛琳,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学参考用书2012年6月

作者简介:阮楠(1981年—)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市第三十四中学美术教师。

猜你喜欢

评述欣赏学习方法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