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进入下半场

2018-04-25吴晓波

时代人物 2018年1期
关键词:改革

吴晓波

吳晓波专栏作家

在2017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已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筑。这是一个以营业收入为指标的榜单,排名前三十的企业中,来自民营资本集团的只有华为控股和饱受争议的安邦保险。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十年来。国有企业的强势和控制力并未削弱。

在十年前,如果讲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它们是电力、银行、能源、通信运营商等等,基本完全被国有资本集团所控制。可是在2018年,你必须要提及社交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移动支付平台、新物流平台及新媒体平台。而它们的控制人几乎全数为民营资本集团。在决定未来十年的新兴高科技产业中,人工智能、生物基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民营企业的领跑现象似乎也难以更改。这种因技术破壁而带来的资本竞合格局,不得不让人开始重新思考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功能及存在方式。而这个课题,其实正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启兆点。由此,你惊奇地发现,貌似毫无路线预设的中国改革,实则一直有一条强大的市场化内在逻辑。如同大江之浩荡东流,其间曲折百回,冲决无碍,惊涛与礁石搏斗,旧水与新流争势,时而江平潮阔,时而床高岸底,但是,趋势之顽强,目的之确然,却非任何人可以抵挡。同时,你也必须看到,中国改革及企业成长的复杂性,一点也不会因为趋势的存在而稍有减缓。

数十年前,中国改革的“假想敌”是僵化的计划经济体系,大破必能带来大立,对既有秩序的破坏本身具有天然的道德性,甚至“时间就是金钱”“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然而,时至今日,“假想敌”变得越来越模糊,全民共识近乎瓦解,破坏的成本越来越高、代价越来越大,甚而改革成为了一个需要被重新界定的名词。数十年前,市场开放、产业创新可以采用“进口替代”和跟进战略,我们以“市场换技术”“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成本和规模优势实现弯道超越。然而,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成为全球同行业中的规模冠军,他们的前面不再有领跑者,创新的叵测与压力成为新的挑战。数十年前,全世界都乐于看到中国的崛起,在世界银行的名单上,它是一个亟待被援助的落后国家,在欧美企业家的认知中,它是一个商品倾销和技术输出的二线伙伴,甚至在某些意识形态者眼中,它是下一场“颜色革命”的发生地。然而,时至今日,中国成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至少有127个国家视中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资本的购买能力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警惕,并予以政策性的遏制,而中国的制度特征也时时引发意味深长的猜想。于是,当改革进入下半场之后,中国的自我认知亟待刷新,世界与中国的互相了解和彼此心态,也面临新的的调整。这不是一个轻易会达成的过程。

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巨人》一书中。如此评论美国:“我认为世界需要一个富有成效的自由帝国,而美国就是这个工作的最佳候选人。美国完全有理由扮演自由帝国的角色。”而当中国在经济意义上崛起为一个足以与美国抗衡的“帝国”的时候,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还没有找到适当的评价用词。“中国是一只沉睡中的东方雄狮,最好它永远不要醒来。”一百多年前,拿破仑曾用小心翼翼的口吻如此说道。今天,当这只东方雄狮真的苏醒过来的时候,它的每一次啸叫和迈出的每一个步伐,都让全世界屏气注目,各自揣度。

此时此刻,中国以新兴大国的姿态站立在历史的临界线上。回望来途,自可以在百感交集中对酒当歌,慨当以慷。瞭望未来,洪波涌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猜你喜欢

改革
专业眼光看改革 改革眼光看中国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争当改革促进派难在哪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巨轮上的“大力水手”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