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增分娩費折射出的澳門醫療收費問題

2018-04-25林宇滔

澳门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調整醫療醫院

林宇滔

二月底,衛生局建議調整仁伯爵綜合醫院(下稱山頂醫院)雙非產婦婦產科服務收費,原因是本澳醫療服務收費至今近20年未有調整,目前的分娩服務收費遠低於本地私營醫療機構,局方期望透過增加收費減少非本澳產婦使用本澳政府醫院的分娩服務,以便可集中資源向本地孕婦提供服務,確保母嬰健康。同時強調該項建議對本澳孕婦及單非孕婦(即丈夫為本澳居民的孕婦)均沒有影響。

集中資源服務本地孕婦

翻查資料,山頂醫院收費二十年未有調整,遠低於市場價格,加上醫療硬件相對較優,吸引大量雙非產婦留澳分娩,變相佔用了面向本地居民的公共資源。根據衛生局數據顯示,山頂醫院由2015至2017年,每年平均有3,371名新生兒於山頂醫院出生,當中約有兩成八為非本地產婦(20%為遊客,而8%為外地僱員,外僱孕婦每年約二百多人),且趨勢不斷上升,對醫護服務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等構成巨大壓力。

政府強調,今次調整是鑑於現行收費遠低於内地及鄰近國家、地區,冀分流雙非產婦到私家醫院分娩,善用醫療資源,確保公立醫院服務本地居民優先。調整主要包括婦產科合共20項服務的收費,收費為原來的9倍,幅度雖大,但僅是追貼私人醫院水平,減少補貼。自然分娩由975元提升至8,775元,剖腹產由1,950元提升至17,550元。丈夫為非澳門居民的非本地產婦,自然分娩由1,950元提升至17,550元,剖腹產3,900元提升至35,100元。

由於本澳孕婦屬免費醫療範疇,且在鏡湖醫院亦免費為孕婦提供分娩服務,加上當局今次已將單非不納入調費範圍,今次分娩費大升九倍至巿價水平,是避免因為收費過低吸引外地孕婦到本地分娩(雙非孕婦佔婦產科二成),令本澳僅有的婦產科資源更集中服務本地孕婦,筆者當年有份建議,也絕對支持政府應及早將收費調整至成本價,集中資源服務本地孕婦。

降低收外僱分娩費不科學

然而,因調整受到外傭團體的關注,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表示,經諮詢和審慎研究,考慮到本澳外地僱員中有部分群體,例如家庭傭工等,其平均收入遠低於整體外僱的平均收入,遂決定針對低收入的外僱人群,將分娩費用的調升幅度由原來的九倍降至三倍,收入較高的外僱群體的產婦,分娩費用維持衛生局現有的建議升幅。但至於何謂低收入外僱,則要交由社工局作處理。

筆者雖認同外僱對本地發展的貢獻,若山頂醫院收費調整至巿價後,外僱是否可享有一定的折扣或優惠,筆者認同屬討論範圍,但今次調費原意僅是將本澳嚴重偏低、遠低於鄰近地區的分娩費用調整至巿場價,當局在其他收費未有調整下,突然將低收入外僱的分娩費調減至成本價的三分之一,做法並不科學,甚至是破壞了以法律訂立的醫療收費制度及標準,筆者對此實難以茍同!

根據本澳現行法律規定,公職人員及其家屬、教職員、65 歲以上老人,10歲或以下小童,中小學生,孕婦(至分娩後一個月),精神病、傳染病和癌症病人,殘疾證持有人、囚犯等均可享有免費的醫院醫療服務。這類人群約佔本澳居民的一半人口。另外,所有澳門居民於衛生局轄下的衛生中心接受初級衛生護理,可獲豁免衛生護理費,亦可經由衛生中心轉介到山頂醫院進行免費的輔助檢查。山頂醫院的專科服務,所有澳門醫療費用為正常費用的70%,持有合法逗留資格的人士,如外僱、外地學生等收費為100%,旅客為200%。

醫療費法定每年按成本更新

其實,除了分娩收費,山頂醫院幾乎所有醫療和檢驗收費回歸後從來沒有調整,且第24/86/M號法令訂定澳門居民取得衛生護理規則中的收費表項目,絕大部份沿用三十年未有更新,一些新的手術項目,如人工關節等根本不在收費表,導致無法收費。意味相關手術費用對外僱或外地人特別優惠,由於費用遠較鄰近地區低,確實存在一些被濫用的情況,婦產科有兩成孕婦屬旅客的問題只是比較凸出的一項。故實有必要全面更新收費表的項目及費用,確保本地資源善用和集中在本地居民身上。

更重要是,根據第24/86/M號法令,第廿四條規定,澳門醫療收費應以在考慮每類衛生護理服務的平均成本後,由特首根據衛生局建議每年以批示訂定,但政府回歸至今仍未作出任何調整,實有違法律原意。

儘管本澳有五成人屬免費醫療範疇,但必須承認,若全面檢討山頂醫院的收費表至成本水平,必會令剩餘的非五成居民到山頂治療的收費上升,但同時可減少因醫療收費嚴重偏低導致變相補貼非本地居民的醫療開支。為此,筆者認同,當局有必要按成本更新二十年未調整的收費表,並將新項目加入收費表,以避免制度缺失令本澳醫療資源長期向非本地人作大量補貼。與此同時,亦可因應社會實況和效益評估,討論外僱目前100%的收費比率是否合適,但筆者認為,旅客收費確有必要按法律原意維持在成本的兩倍,將僅有的公立醫療資源集中服務本地居民。當然,無論收費如何,也無論接受醫療之人士的身份,先救人後收費同樣是不應有疑問的原則。

推家庭醫生做分公私分流

公立醫療收費長年無依法檢討只是本澳醫療眾多系統性問題之一,本澳醫療缺乏整體策略、規劃,令公私營醫療體系定位和分工不清,分流和轉介效率不高,導致原本僅有的專科醫療資源未被善用,令專科和急診輪候時間較長,引起居民不滿。

當局應該加大社區醫療支援力度,做好公立、私人醫療體系分工,增加資源培訓、支援社區醫療,發展家庭醫生,構建家庭醫生制度,在第一線重建醫患關係和互信,做好專科分流轉介和溝通解釋,提升病人信心,減省因溝通不暢、信任不足的不必要醫療和病人折騰,將資源更集中投放在有需要的病人身上;公立醫療系統則履行更多專科服務,藉此分流壓力日益嚴重的公共醫療體系,使其更集中資源,提升專科服務質素和提升運作效率,實現公、私醫療系統各司其職,回應市民服務需求。

為確保社區醫療人資的穩定,當局可以研究仿效私框制度,直接資助或津貼社區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拉近公、私醫療人員的薪津水平,鼓勵私人醫療人員士氣,穩定團隊,為社區醫療優質人才隊伍建設打好基礎。

猜你喜欢

調整醫療醫院
醫療糾紛 依法維權 大陸台商對醫療損害責任的法律須知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遵義醫学院附属醫院
大陸各省最低工資標準調整週期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