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糊控制的AMT换挡电机控制策略

2018-04-24路少中

通信电源技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电枢挡位变化率

路少中

(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雷沃阿波斯技术中心,天津 300409)

0 引 言

对于AMT来说,它是在传统干式离合器、固定轴式变速器基础上,应用驾驶控制理论、微电子技术,将电子控制器作为核心,通过液压、启动以及电动执行机构的使用,操纵车辆的离合器、油门以及换挡机构,以此实现对车辆的换挡、起步等自动操作。该变速器的一项主要优点,是改变了传统车辆中自动变速器的工作模式,不再使用较为复杂的行星齿轮组和液力变矩器,以此有效提升车辆的加速性能和传动效率。同手动变速器相比,通过应用AMT电控操纵机构,即可有效完成车辆踩离合、摘挡、挂挡、松离合的一系列操作。即使是新手,也能够对车辆进行轻松驾驶,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1]。

然而,AMT使用的是传统固定轴式结构变速器。在实际变速时,离合器将分离,在换挡操纵后离合器再结合,因此存在动力中断的问题。实际车辆驾驶中,如果具有较长时间的动力中断,那么车辆的动力传输性能将受到较大影响。该影响不仅体现在车辆加速性能方面,也体现在车辆处于低速挡行驶时的平顺性方面。因此,有必要制定更为优良的选换挡控制策略,保证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换挡操作,并缩短动力中断的时间。本研究中,在选换挡执行机构的基础上,制定选换挡电机的模糊控制规则,在保证挡位能够实现精确控制的基础上,以期缩短切换挡位时间、提升车辆的加速性能[2]。

1 AMT选换挡执行机构

对于AMT挡位的转换来说,需要通过对选、换挡电机的控制实现目标控制。实际进行换挡、选挡控制中,时序方面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即在完成选挡后才能够进行后续的换挡处理,且在挡位处于空挡位置时才能够选挡。要以更平稳、快速的方式对换挡目标进行实现,在实际变速器选换挡控制方面,需要保证发动机、离合器两者的协调配合。本研究中,AMT有5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具体机构方面,通过选挡电机的应用驱动选换挡杆,使其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达到选挡目标。完成挡位选定后,换挡电机通过旋转方式的应用,即能够使选换挡杆在转动的情况下驱动拨叉,使其在移动中实现换挡功能。实际换挡时,挡杆在左右方向的转角在-8°~8°。使用的直流电机方面,它的额定功率为100 W,输出转速为40 r/min,电压为+12 V。

2 AMT换挡模糊控制

2.1 控制原理

在驾驶员以手动方式选换挡时,驾驶员将根据感觉与经验,估计和判断挡杆是否已经达到正确的换挡位置,并进行相应的调整。该过程中,如果驾驶员觉得换挡位置过多、存在较大的偏差,则需要向后以较快的速度移动换挡手柄。如果驾驶员感觉还没有达到换挡位置且具有较小的偏差量,则需要继续向前以较慢的速度移动换挡手柄。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即驾驶员在实际驾驶车辆时,其无论在换挡位置还是在偏差量感觉方面,都是一种对模糊量进行输入的过程,即模糊过程的体现。在根据驾驶经验对相关结果进行推理时,是在以模糊规则基础上进行判断后,获得模糊结果即换挡位置,并经过模糊判断和相应换挡动作后,获得具有精确特征的换挡位置。对于AMT来说,因使用电机进行选换挡操纵,并通过挡位传感器的应用对换挡信号进行采集,会将换挡的偏差变化率、偏差量作为具体模糊控制的输入量。然后,经过相应模糊规则进行判断后,将相关结果反馈至换挡电机,再经过调整换挡行为对挡位实现精确控制[3]。此控制策略,在驾驶过程中实现了快速换挡的目的。

2.2 模糊控制器设计

该设计中,使用二维模糊控制器,输入量为偏差变化率ΔE、偏差E,输出量为电机电枢电压U。当被调量没有达到给定值时,输出电枢电压则为一个正值,电机驱动执行机构对位移量进行增加。当被调量同定制相比较大时,此时电枢电压为一个负值,直流电机将处于反转状态,对换挡执行机构的位移量进行减少。在以该方式对模糊控制器进行设计时,具体输出量计算方面需要从偏差变化率、偏差大小两方面进行考虑。

其中,模糊变量偏差为:

E=θ0-θ (1)

此时,偏差变化率为:

式中,θ为实际换挡杆的角位移,θ0为预定换挡杆的角位移。

根据AMT模糊控制原理,如果认为挡位存在较大偏差,则将输出一个大的电枢电压;否则,该电压值较小。如果认为挡位偏差存在较大变化率,则将获得较小的电枢电压;否则,该电压值将较大。

2.3 模糊控制模型建立

使用MATLAB建立模糊控制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模糊控制器模型

偏差E、偏差变化率ΔE以及电枢电压U的隶属函数,分别如图2、图3和图4所示。

图2 E的隶属函数

图3 ΔE的隶属函数

图4 U的隶属函数

在对模糊控制器设计完成的基础上,通过挡位偏差变化率、偏差情况获得的电枢电压U如图5所示。

图5 换挡电机模糊控制输出

2.4 结果

图6、图7分别为根据AMT选换挡电机使用PID控制策略、模糊策略时,车辆在起步过程中的车速变化和挡位切换情况。对比可以发现,在使用模糊控制策略时,车辆具有更短的换挡时间,且具有较好的起步加速性。

图6 车辆起步挡位切换情况

图7 车辆起步车速变化情况

3 结 论

车辆运行中,缩短切换挡位的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AMT设计中,利用科学控制策略缩短换挡时间至关重要。对基于模糊控制的AMT换挡电机控制策略进行的研究,通过模糊控制方式的应用控制AMT换挡电机,缩短换挡时间的同时,有效提升车辆的加速性能,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倪洪飞,钟军斌,孙玉刚.基于扭矩控制的AMT换挡控制策略研究[J].汽车科技,2010,(3):51-54.

[2] 董悦航,殷承良,陈 莉,等.基于机械自动变速器的电动变速驱动转矩控制最优换挡策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2):217-221.

[3] 孟建民,席军强,陈慧岩.基于正独立式机械双流传动AMT选换挡执行机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29(2):108-112.

猜你喜欢

电枢挡位变化率
基于电接触特性的电枢臂形状优化设计
四轨电磁发射器电枢-轨道初始接触特性研究*
基于电流变化率的交流滤波器失谐元件在线辨识方法
例谈中考题中的变化率问题
双层电枢结构设计及其电磁力和电流密度分布*
电枢装配后接触压力不均匀特性研究*
现代名图偶尔无挡位显示
相位差变化率的快速高精度测量及精度分析
多挡电热器的挡位变换原理与方法
从挡位发展历程分析自动变速器动力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