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研究

2018-04-22黄毅

当代旅游 2018年4期
关键词:事务管理高校学生民办高校

黄毅

摘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需求刺激了高等教育的供给,这就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民办学校逐渐提高了高等学校教育的增长速度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但忽视管理和质量的办学理念成为了制约民办高校更进一步的发展的因素。因此,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的学生管理体系,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是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亟待摸索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

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原则概述

(一)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原则,即“以人为本”,以学校为本,一切为了学校出发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和教职工出发,一切为了满足学生和教职工不断增长的需求。人性化管理理念的确立,是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而不是仅仅是在规章制度上的转变,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需要一个学生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学生的群体内部,完全理解当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根本上把握当代学生的心理趋势,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最真实、准确的基础。只有这样,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系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性化。

(二)民主化原则

民主化原则是坚持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充分尊重个体的价值观,并且提供一定的场所共全员进行活动的参与,大家集思广益,对于不同的意见进行求同存异。在学校的管理中,不仅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是管理的主体,还有广大师生群体和教职工,还包括学校各个部门的领导,学校的管理工作应该要广泛动员、吸收全体学生、工作人员、领导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广泛听取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只有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管理层能够放低姿态,在平等的位置上和学生以及学生工作者交流,广泛听取一线工作者和学生的意见和需求,才能够做到民主化。

(三)科学化原则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建设科学化的新路径,建立科学、完整的学生管理制度,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整,同时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是机构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科学的结合,做好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合作。其次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充分满足学生工作的发展需求,加强与人的意识,不是用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和限制,而是要对学生的行为和理念进行干预。

(四)法制化原则

真正提高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做好资源的有效合理优化配置,也能够减轻管理负担,无论是经济负担还是社会负担方面。将法制原则融入到对学生的各项管理之中,即能保证学生的权利,又能在针对具体情况或事件下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更好地维护民办高校日常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一方面是,普及相关制度,加强宣传。通过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实现依法、依制度管理,使学生管理从“任性”逐步走向“理性”。另一方面是,建立健全法律服务机构。学校的相关负责机构不能单纯被動的等学生权益受到侵害并告知学校时才采取行动,成为日常摆设。可以在学生管理机构下设立法律咨询,请学校法律相关专业的师生或校外力量,是学生有法可依,减少学生依靠法律维护权益的机会成本。

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策略分析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引导学生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意识。指导学生提高自我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技能、管理过程,提高私人行为的能力和信心,以积极的行动和换位思考的心态进入日常学习和校园生活,养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生管理机构扁平化创新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结构在我国和欧美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运行机制,有非常大的区别。构建扁平化的学校管理机构,有较小的、整合功能的组织和人员,根据当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逐步淘汰在组织部的中间层次,也就是说,学生事务管理职能缩短了基层组织和高层组织沟通过程中的层级设置和时间成本,不再是单独的管理学生,而是专注于构建完善功能、多中心、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系统。扩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广度和宽度,缩短信息传递的长度,减少信息沟通的中间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信息的响应速度,促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

(三)建立柔性管理评价体系,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加强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系列培训,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等培训,为辅导员设置合理的专业素质结构的建设,促进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健全选拔和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激发青年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对不适合担任辅导员的教师进行调整,使队伍的素质架构逐渐趋于多元和完善。将“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精神竞争机制运用到学校学生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上,将学生的认可和意见作为考察学生管理人员的标准之一,形成良性竞争,从而真正为服务学生做到高标准。健全辅导员职业规划和制度建设。实现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化管理,做好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设计和职业规划。

(四)发挥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学校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创造参与式的管理环境和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调动学生群体参与各种学生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度参与,可以促进学生深入学校各项规定形成并参与制定,有利于让学生自愿主动地遵循各项规定,方便学生工作的开展;通过组织参与,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和渠道,在互动的过程中,使个人价值充分得到体现,凸显个体在组织活动中的意义,有主意学生主体意识提升;通过授权参与,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完成事务的积极性,打破决策单一的现象,让学生在合理的授权范围内,自主策划、安排各种积极有益的学生活动。通过建立培训机制、强化工作计划和总结机制、深化考核制度等方式,对学生干部进行统一的培训,强化其在学生群体中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业务能力等方面;同时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善于不断创新,发散思维,而不是一味地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干部的成长,夯实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的威信及领导能力,为日常学生工作的开展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建超.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J].观察与思考,2014,11:22-27.

[2]邓维娜,我国高校实施分布式领导的阻碍因素及建议[J].教育探索,2014(05):97-98.

猜你喜欢

事务管理高校学生民办高校
完善机关后勤保障促进机关事务管理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以主体性思维成就内生式管理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管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探究
管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