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叙事结构解读《雾雨电》人物形象

2018-04-22林柑蕾

文教资料 2018年36期
关键词:表层结构事件情节

林柑蕾

摘    要: 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但内容的存在却是依赖在结构。在历时性向度下,透过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叠加,一个序列接一个序列,形成连环,使故事结构复杂化。不管是周如水,吴仁民,还是李佩珠,在作者精心安排下的表层结构下人物性格暴露无遗。而紧跟表层结构,进一步挖掘深层结构,我们却能够找到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事结构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结构主义    情节    事件

读《爱情的三部曲》,会发现它们跟普通的爱情小说完全不同,作者注重于对性格的描写,不单纯地描写爱情这事件的本身,而是借用恋爱的关系去表现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巴金始终“相信能够把一个典型人物的特征表现得最清楚的并不是他每日的工作,也不是他的讲话,而是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他的爱情事件”。①在爱情面前,什么性格都将无地可藏,都将一览无遗。

本文欲通过历时性向度,从内部结构出发,在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下去窥探作者在结构的安排上对人物性格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塑造;站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度上,解读作者是借助怎样的结构,向我们呈现如此印象深刻的人物。

同时站在叙事结构中以深层结构作为视角去探视这一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去窺视它植根于哪种深层的社会文化。当然,这方面往往呈现多义的状态,有多种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巴金在《雾雨电》中贡献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雾》中的周如水,优柔寡断;《雨》中的吴仁民虽然热情,却十分浮躁;相比而言,《电》中的李佩珠可谓近乎完整,她勇敢坚强而成熟。那具体是透过怎样的结构呢?我们一一来看。

偷活者

看过《爱情三部曲》的人或多或少会觉得,小说的整个旋律是阴郁的,是昏暗的。这或许和巴金创作时期孤独且空虚的内心有关,但同时它又是热情的。每一个人物的描写,每一个性格的塑造,都是作者所寄托的一种愿望,一种欣慰,一种无奈。

周如水是第一部曲《雾》的主人公。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故事也主要讲述他和张若兰的爱情故事。站在零聚焦的叙述角度,作者以展示的方式给我们叙述着,在那个静寂的夏夜里,周如水再次见到一往情深的张若兰,他呆望着这个从心里走出来的女子,按捺不住自己惊喜地叫了起来,短暂的问候过后。再透过插叙的手法,回忆起周如水和张若兰的初次相遇,以及这个美丽的人始终没有离开他的脑海。他曾想过写信,甚至已经开始写了,却从未写好一封。在这段插叙中,明显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借助时间扭曲的方式,向读者们介绍了周如水和张若兰的关系,既能够保持刚遇见时的紧扣人心,为什么周如水这么激动,也一点都不突兀地解释了所有,这是插叙的魅力。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共同生活在旅馆中,并肩地在清净的街上走着,一起去海滩等待日出。短暂的相处,两人互生好感,甚至在张若兰毫不介意他的过往下,周如水主动坦白自己的情感。对接下来互生好感的两人的描写,主要是周如水的心理变化,用心理结构的叙述,更加赤裸裸地揭露了周如水软弱的性格。这得益于心理活动的叙述往往能够打破自然时间的框架,使主观色彩尤其浓厚。面对心爱的女子,周如水却退缩了,他开始犹豫,开始害怕,甚至开始躲避:

“在这时候,在美妙的回忆快要变为更美妙的现实的时候,他却开始疑惑起来,他变得胆怯了”。

就在我们不明状况时,作者再次以插叙笔法,诉说周如水的背景。原来他早有一个自己不爱的妻,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儿子。他将这一切当作是对父母的回报,因为这是父母希望他做的事。他是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思想本应该焕然一新,然而封建旧文化却像毒药一样,注入他的血液,浸入他的骨髓。作者在讲述周如水的故事时,尤其喜欢解析他的心理。从一开始重逢张若兰的窃窃欢喜,互生好感时的暗下决心,到最后满脑子都是那张可爱的脸庞,那长的睫毛,大的眼睛,略高的鼻子和微笑的嘴唇。然而一番理智与情感的斗争过后,周如水依然选择放弃自己的感情,然而糟糠之妻早已患病身故;他总说要回去看望母亲,可是买了三次船票,到知道母亲死了也没有上过一回船。情节框架下的心理结构描写,令读者更加能够感受到周如水的性格特点。

周如水没有任何改变。到了《雨》里,他仍然继续地寻找自己的爱情。这次他爱上的是“小资产阶级”代表者李佩珠。依旧单方面地暗恋,却经受不住李佩珠不恋爱的刺激。在李佩珠不知道实情的情况下,干脆的拒绝成就了周如水一生之中最勇敢的一次——跳江自杀。哪怕是死,周如水还是没有勇气坦白自己的感情。他宁愿死,也不说出自己的感情;他宁愿失去心爱的女子,也不敢告知父母。

以全聚焦的叙事角度,借助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巴金将一个懦弱的周如水活灵活现地呈现。透过一字一句,我们都能够感同身受地知道巴金对于周如水的同情和怜悯,但更多的是无情地鄙视,无情地嘲讽。或者这是作者苦心孤诣刻画出来的,但原型都是来源于现实,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这一影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新式教育刚萌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部分知识分子选择用书本麻痹自己,选择逃避现实。周如水便是十分典型的这样一个人物,他虽受新式教育,却毫无新鲜血液。

再生者

对于吴仁民的叙述,整整跨越了三部曲。这种叙事时距的延绵,能够使得吴仁民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征,在短暂的时间内更加一目了然,犹如电影的慢镜头。也正是因为时距延绵,使得吴仁民印象更加清晰。从《雾》到《雨》再到《电》,思想逐渐在进步,最终成功地冲出绝望的境地,成为一个再生者。

同样,作者以展示的视角进入《雨》,满天的愁云都被雨点洗净了,洗出一个清朗的蓝天来,然而又是一个美丽的夜晚。吴仁民先是被病魔带走了亲爱的妻子,在这之后他受不了平静的夜晚,他企求热闹、激动。他不要闷死人的沉寂,想要有热烈的争辩。幸好,作者安排了陈真这一挚友陪伴在他身边。而当意外带走了陈真,吴仁民的世界彻底跌倒了谷底,注入了绝望,他一度悲痛欲绝,歇斯底里地在绝望中不停地呐喊,可是并没有人能够带他逃离这寸早不生的荒凉,他仍然一个人在谷底无声地呐喊。从他失去爱人失去挚友的这一段描写中,大量的是吴仁民害怕的心理描写,也再一次引用时间倒错的笔法,引入玉雯这个事件。这种插叙补说的手法,文本中倒是常见。

幸好,陈真面对病魔时寄托的是工作,吴仁民也找到了逃离谷底的救命稻草。熊智君的出现,给处于黑暗中的吴仁民带来了一丝火苗,照亮了这阴暗的角落。这是一个受过吴仁民帮助的女性。在他的帮助下,她获得了恋爱的自由,她有了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可不幸,丈夫早逝。但重遇吴仁民再次唤起了她寂寞渴望爱的内心。与此同时,受尽打击的吴仁民恰也需要新鲜的力量。自从熊智君出现后,吴仁民犹如获得了新生,他开始回到过去充实的生活中去,再一次感受到了幸福。然而作者似乎又跟他开了个玩笑,生活怎么会一直一帆风顺呢?之前深爱的玉雯回来了,要与吴仁民旧情复炽。在这里就很明显地能够了解到作者在前面为什么要插入玉雯这一事件,环环相扣。原来当年离开吴仁民的她嫁给了一个军官,可是军官却只把她当玩具,玩腻便厌。得不到吴仁民爱的她,选择了自杀。而熊智君为了保全吴仁民不被军官所害,甘愿牺牲自己保全他,并鼓励吴仁民要在事业上努力,希望吴仁民能够在事业上寻找到安慰。

失去爱妻和挚友,曾让吴仁民跌入谷底,生不如死;而这次情人为保全自己一一离去,却并没有让吴仁民再次墮落,反而是振作起来,开始醒悟。虽然他的美梦一一破碎,他的爱情一次一次的幻灭,但所幸他开始醒悟。他不像周如水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投身于革命斗争,意识到罪魁祸首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意识到只有推翻它,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他开始站起来,开始投身于革命。这才有了他在《电》中的出现,此时此刻的他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沉溺于爱情的吴仁民,俨然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同时,他再次收获了爱情,不同的是他与李佩珠的爱情源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仰。

作者在讲述吴仁民这一人物的时候,事件叠事件,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恰到好处,拿捏得十分巧妙。从失去爱妻,到失去陈真,一瞬之间生命中重要的人都离去,生活一下子阴暗起来。就在这时,渴望爱情急需爱情的他看到了爱情的火苗,慢慢地开始振作,开始新的生活。受尽打击之后爬起来的他,或许早有领悟,才有了受第二次打击后的冷静应对。这一系列的事件都是不可任意错乱的结构关系,一旦破坏都会产生不知所云或者支离破碎毫不成立之感。一个序列接一个序列,形成连环,故事套故事,使得故事结构复杂化。在这一层一层的表层结构之下,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暴躁的吴仁民如何蜕变成为成熟的他。

勇敢者

《电》中的李佩珠可以说是巴金极力歌颂的对象了。就连作者,他自己也说李佩珠比前面的两个人进步多了(周如水和吴仁民)。他大胆地说李佩珠是一个近乎健全的女性。这是作者倾尽心血和爱所完成的一个人物。

李佩珠是李剑虹的女儿,出身书香世家的她也曾是陈真嘴里“小资产阶级女性”的一员。受父亲的影响,李佩珠阅读不少书籍,也曾表现出对革命的兴趣。在《雾》中对李佩珠的描写极少;到了《雨》中,李佩珠开始受周围爱国青年的影响,加之阅读的革命书籍也令她对献身精神热血沸腾。开始萌发了不在爱情里寻求陶醉的而是要在事业中解放自己寻找自己的想法。

从《雾》到《雨》,再到《电》,关于李佩珠的叙述越来越多。到了E地后,李佩珠开始和男人们一起为了理想而斗争。时间的沉淀,使得她不再是之前那个单纯的孩子,一翻历练后,她成为了一个值得称道的革命者。从加入革命团体,到阻止妇女协会以及发表激扬慷慨的演说……这一切都在证明李佩珠成为了一个崭新的为了自由,为了目标而在勇往直前奋斗的革命者。作者通过事件的叠加,根据不同因果逻辑的事件组织情节,一步一步地向我们展示李佩珠的蜕变。透过整理各个不同的成分,各个不同的单元,在历时性的向度下带我们了解一遍李佩珠的新生。当看完这一切,读者再从深层结构去探索这一要素和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是否有存在着联系?作者为何要将这一女性塑造得如此光彩炫目?毫不夸张地说,李佩珠身上似乎有着人类所有该有的优点,她既勇敢又坚强,她有信仰有决心。比起巴金前面所写的周如水和吴仁民,李佩珠可以说是十分完美。这或许是作者对于女性的关怀,对于女性的尊重与祝福。

结语

透过事件的不同叠加,因果逻辑不同的情节下所构成的表层结构给予的感受,是读者获得的第一感受。在历时性的向度下,我们能够接触到作者表面给予的信息,然而只有在共时性的向度下,进一步在深层结构中去寻找表面故事背后的另一层意义,我们才能够找到作者所潜含的文化意义。不同的时代孕育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隐藏不同的秘密,这些都深深埋藏在作品的深层结构里。

透过表面结构,我们能够知道在作者的叙述下人物的性格;而在深层结构中,我们却能够找到这些人物的原型,以及这个时代的特征。

注释:

①巴金曾在《爱情三部曲·总序》中说的话。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选集雾雨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董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

猜你喜欢

表层结构事件情节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利用地震勘探面波反演巨厚戈壁区的表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