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媒对培养高校学生媒介素养功能研究

2018-04-21姚小禹

当代旅游 2018年6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高校学生

姚小禹

摘要: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提出的比较早,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保护媒介受众群,怕他们受到媒介的干扰和误导。新时期网络媒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大学生群体成为了网络媒体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通过网络媒体培养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这样就能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本篇文章主要对网络媒体对培养高校学生媒介素养功能进行分析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网媒;高校学生;媒介素养;功能研究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成长,网络媒体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的渠道多,速度快,容量大,而且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这些都和传统媒体有着较大的区别。高校大学生是网络媒体的主要参与者,在网络媒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但是网络媒体信息的传播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在网络媒体传播环境日益开放的情况下,只有利用网络媒体贯彻和落实好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工作,才能提高学生对网络媒体中信息的辨别能力。

一、网媒对培养高校学生媒介素养功能

媒介素养是由英国的学者提出的,重视的是人们识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包含着人们生产和制作信息的能力。这一概念提出的是为了保护媒介受众群,防止人们受到媒介提供的错误信息的干扰或者误导。基于传统媒体的媒介素养更多的是依靠有目的性的教育活动,因为受众群不能接触到媒体的制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比较低,受众群不能参与到信息制作中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媒体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人们不但可以通过多个渠道获取信息,还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群扮演着双重角色。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群体是网络媒体参与者和传播者的主力军。

(一)扩大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也出现了前多未有的发展,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的时候我国网络媒体的参与人数达到了7.7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十分的高,总量已经高达52%,也就是我国的网络媒体就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在所有的网络媒体受众群体中大学生群体是主力军,是最大的网络媒体受众和参与群体,这是因为大学生的思想相对开放,对网络媒体这些新鲜事物的接受率比较高。大学生在网络媒体上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广泛,主要包含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这些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网络媒体。高校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使用的最多,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对网络媒体接触率高达93%,而且这一数据还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网络媒体可以帮助大学生打开世界大门,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他们毕业踏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生活中。另外,网络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多,信息容量也十分大,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就能促使高校大学生更快地获取国内外新闻信息。另外,网络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高校大学生不但可以在网络媒体中获取各种信息,还能参与到信息的评价中去,随意浏览社会大众对网络媒体中某条新闻的看法,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社会大众对某件事情的普遍看法对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久而久之大学生就会对网路信息形成独到的见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新时期大学生除了要学好文化课知识和相关的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生活,网络媒体上有休闲娱乐、科学、冒险等内容,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媒体中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缓解学业上的压力。和传统的媒介相比较,网络媒体实现了信息随时随地的传播,并且出现了很多的新媒体平台,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他们每天都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了解各种信息,大学生的视野会更加开阔,能够涉猎到很多课本中学习不到的知识,这样就能实现对学校教育的延伸。网络媒体的信息具有双向传播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高校大学生在选择信息的时候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利,网络媒体中拥有大量的信息,他們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信息。

(二)提高了大学生对信息辨别和处理能力

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拓展大学生视野,丰富他们文化生活的同时,还会对高校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新时期的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网络信息的审核没有传统媒体那么严格,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网络媒体中生产和传播信息,这就导致网络媒体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信息,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还不是很丰富,思想很容易受到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利于他们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品格。网络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对受众群体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大家必须对媒介信息持有开放、质疑、批判的精神。利用网络媒体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当前教育的重点,大学生媒介素养指的是在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的时候,他们要有信息的选择能力和评估能力,同时还要让大学生对媒介信息持有评估能力和质疑能力,这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关键内容,最高层次的要求就是要让大学生提高媒介信息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上面已经提到过,传统媒体信息需要进行层层审核,在信息推动出去之前会有专门的人对内容进行把关。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冲破了这一限定,传统媒体的信息选择和生产是媒体工作者的特权,受众群不能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出去,但是网络媒体下这个情况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受众群扮演的是双重身份,除了是媒介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媒介信息的生产者,受众群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等工具生产和加工信息,可以自主决定自己要传播的信息内容。大学生是网络媒体的主要参与群体,在选择和传播信息的时候,通常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或者是重要性来筛选信息。另外,网络媒体使得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大学生可以通过多个途径接触到信息,这就使得网络中虚假信息的传播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因为很快就会在网络媒体上出现很多辟谣的信息,高校大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这样就能起到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作用。另外,部分大学生批判意识比较强,当他们在网络上接触到自己非常熟悉领域的时候,如果媒介中有误导性的信息或者是错误的信息,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及时的指正,促使更多地大学生树立批判和质疑媒介信息的意识。人民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说过网络就是一盏无影灯,能够促使人们全方位的看待问题,网络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可以让黑暗面或者隐藏的东西暴露到大众面前,最终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三)促使大学生参与到信息生产中

网络媒体的发展让普通大众也可以参与到媒介信息的生产和创造中,人们的身边发生了哪些事情都可以用手机拍摄下来,然后经过编辑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上,还能保证信息传播的实时性,也就是当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同步上传到网络上,网络媒体中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及时,这也是吸引大学生群体参与的主要原因。网络媒体时代实现了全民参与信息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生产和制作的垄断,不管人们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只要有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脑,就可以随时在微博、微信、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也就是说网络媒体的受众群也可以成为独立的新闻生产者。高校大学生是网络媒体的主要受众群,同时也是媒介的参与者,他们参与媒介的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单纯的是对媒介信息或者新闻的反馈,会向网络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还会揭露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

网络媒体提高了大学生媒介信息生产的参与度,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依赖于网络媒体,他们通过网络媒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十分强,也会参与到网络媒体中组织的公益活动中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变得越来越强,已经成为了维护网络媒体公正性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基本上都有微博、微信,他们还喜欢逛贴吧和论坛,他们参与媒介信息生产的形式也比较多,最常见的就是在发表原创帖或者回帖,或者在微博和微信上转发自身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在媒介上观看新闻的时候还会进行评价。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络媒体信息生产,不是简单的信息再传递,在很多时候他们充当的是信息的创造者,不但传递的是事实,同时还夹杂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就能影响到大众对媒介信息的态度。所以说,高校大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质疑、批判、反思、生产和创造等态度,这也是媒介素养最为核心的内容。

二、网媒培养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面临困境

目前,高校大学生接收媒介信息存在着很大的被动性,网络媒体中除了好的信息以外,还有很多不良信息,比如虚假信息、色情暴力等,对大学生选择信息造成了消极影响,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信息辨别能力,就会受到干扰和误导。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教育,提高他们识别网络信息的能力。高校学生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道德和法律意识,这也是媒介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大学生不加选择传播信息。

三、結束语

总而言之,网媒在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增强了他们信息辨别能力,同时还让大学生参与到了信息生产中。

参考文献:

[1]靳秀兰.网媒对培养高校学生媒介素养功能研究[J].新闻战线,2018(3):221-222.

[2]王金金,杨航.浅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16).

[3]罗平.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对策[J].才智,2016(32).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形成策略
“运动世界校园”对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调查研究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