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一带一路”的景德镇陶瓷文化跨地域传播途径

2018-04-21薛春梅练崇潮

当代旅游 2018年6期
关键词:窑址陶瓷一带一路

薛春梅 练崇潮

摘要:丝绸之路精神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了沿线各国繁荣发展,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新时代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景德镇陶瓷文化要实现跨地域传播,首先必须认识中华陶瓷文化跨地域传播的价值与使命;其次必须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与详细的解读;最后必须厘清景德镇陶瓷文化跨地域传播的路径:挖掘陶瓷文化内涵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推动陶瓷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保护和修复遗址传承千年"中华符号"、把握历史发展契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迈向文化自强之路、借助陶瓷高等学府平台助力陶瓷文化的跨地域传播。

关键词:陶瓷;陶瓷文化;价值;跨地域传播;窑址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吹响文化繁荣的号角:“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具备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景德镇的千年陶瓷史是一部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史。千年窑火延续着中华文化之血脉,播撒着万里丝路之文明、彰显着泱泱大国之尊严。

一、中华陶瓷文化的跨地域传播的价值与使命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背景和跨文化国际传播语境中,器物及其构建的文化体系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纽带,无疑具有责任担当。陶瓷作为器物中的典型代表以其实用性、耐用性、大众性的特点,一直以来是器物中一颗耀眼的明星;陶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胎记”和精髓,体现了国人的审美追求,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更是重任在肩。

(一)中华陶瓷文化的审美意蕴

宋真宗年间,一道在瓷器底部刻写“景德”款识的圣旨开启了景德镇这一千年瓷都的陶藝辉煌史。自此这座江南古镇开始了苦心孤诣的陶瓷艺术探索,在岁月长河中逐渐建立起了独有的审美体系,使中华陶瓷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蕴含着多重的艺术价值、积淀着浓烈的审美意蕴以及陶瓷艺术家们深邃的哲学思考。

(二)中华陶瓷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陶瓷文化曾是引领世界的强势语言,拥有当时最为强大的文化话语权。中华陶瓷文化具有其自身独特风格、气魄、神韵的话语体系,通过陶瓷文化传播可以将历史与现在、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基础和民众基础。如何传播好中华陶瓷文化、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参与,并进行文化传承,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一种文化自信。

提到中华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谓首屈一指。近年来,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景德镇在“全国十大产瓷区”的位次已从2006年的第8位跃升到第5位。景德镇已经初步构建起以陶瓷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含量高的陶瓷产品为支柱,以高档日用陶瓷和陈设艺术瓷为主体,以建筑卫生陶瓷为辅助的陶瓷产业新格局。当前,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推广带来新的机遇,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推广,是景德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升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赣鄱文化乃至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三)中华陶瓷文化跨地域传播的时代使命

中华陶瓷文化是国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辉煌成就的重要标识。早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创制出各种生活所需的陶器,从东汉时期的青瓷,到魏晋时期生产的南青北白的瓷器,从唐代的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宋代的汝窑、官窑、均窑、哥窑、定窑,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明代的五彩瓷、清代的粉彩、珐琅彩等,这些陶瓷既显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审美特点又完美地承载了文化的变迁,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多种文明交融的有力见证。

说到景德镇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历史是最好的见证。数百年前,昌江河畔千帆林立、商贾云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让景德镇瓷器名扬海外,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欧洲社会的文明进程,也让当年的大明帝国富甲天下。景德镇为明清两朝宫廷烧造瓷器延续五百多年,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掌管186万件皇宫藏品的故宫"掌门人"单霁翔多次来到景德镇。他认为,景德镇千余年来作为全国制瓷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贡献卓著。

随着近代工业发展和铁路运输的兴起,传承千年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和陶瓷产业市场悄然发生变化,气窑、电窑代替了柴窑、煤窑,化工材料代替了天然釉料,机械压坯代替了人工技艺,仅存的一座百年清代镇窑,在风雨飘摇中诉说着孤独与落寞。传承千年的古代制瓷工艺,在现代化工业化时代随时将被湮灭。

古老文明不能断绝,千年工艺如何留存?这是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的当代之问。

二、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整合与解读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3]景德镇至今有两千余年制瓷历史,宋代即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之盛景,至明、清设御窑厂后更是“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达到鼎盛期。回望历史,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解读千年景德镇陶瓷文化,让我们对陶瓷文化的未来充满自信。

(一)以地理位置相区别的窑址文化

说到窑址文化,要从御窑、民窑和遗址文化三大部分来看。延绵明清两代近600年的官窑为世人无数精美绝伦的陶瓷精品;积累了一套完整科学的陶瓷管理制度;留下了专业的手工制瓷工艺流程;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功不可没: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督陶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技艺高超的陶瓷工匠;御窑文化还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陶瓷文化遗产:景德镇御窑遗址被列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获得首批国家重点支持的100项大遗址之一、国家10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之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等殊荣。

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更早出现的是民窑文化,它的独特之处表现在:文化元素来自普通百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文化内容的形成有着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历史积淀;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丰富。

遗址文化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比较典型的有乐平南窑古窑遗址、兰田古瓷窑址、湖田窑遗址、高岭土矿遗址等。这些遗址与御窑遗址共同构成了景德镇独具特色的陶瓷遗址文化。

(二)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帮会”文化

“帮会”文化折射出一种独有的地域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对于研究手工业时期不成熟的“行业主管部门”机构及其作用;为维护劳工利益而出现的“工会组织”及其产生的效应;手工业时期的用工制度、传艺带徒制度、节日休假制度、工人福利制度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红色官窑文化

红色官窑存在的时间是从1949年建国瓷业公司成立到2002年最后一家国营陶瓷企业宇宙瓷厂改制。这段不长的历史留下的陶瓷文化遗产是丰硕的:一是留下大量的陶瓷工业有形财富:包括煤烧园窑、适用于煤、油、气等能源的隧道窑、烤花窑等窑炉设备等,也包括大量称为“厂瓷”的陶瓷产品;二是留下了瓷厂厂名、商标、管理制度、文献资料等无形资产;三是培育造就了一大批陶瓷熟练工人和陶瓷生产经营管理人才。

三、景德镇陶瓷文化跨地域传播的路径

景德镇陶瓷文化辉煌灿烂、陶瓷文化遗址众多、陶瓷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历史的荣光为景德镇带来了与生俱来的陶瓷文化自信,然而如何坚定这份自信,并将其变成一种持久的力量去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去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跨地域传播,景德镇始终在行动中探寻答案。景德镇应以打造过硬陶瓷品牌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打造陶瓷文化特区,并做好陶瓷文化旅游保护性开发,以此推动景德镇优秀陶瓷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这对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以理性心态、担当精神参与世界陶瓷文化交流尤为重要。[2]

(一)挖掘陶瓷文化内涵,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推动陶瓷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深刻把握陶瓷文化内涵,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是景德镇在推动陶瓷文化传播方面全新的尝试。比较典型的有陶溪川文化创意街区:通过改造老瓷厂,建成集陶瓷、会展、餐饮、娱乐等各种文化交融的综合业态街区;三宝国际瓷谷打造了“景漂”“景归”人才集聚区,为陶瓷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汇集人才。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陶瓷文化跨地域传播,景德镇市不断搭建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与展示平台:2014年成功举办国际陶瓷博览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身份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与国外69个城市建立广泛联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为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首批创始成员;2017年,“归来﹒丝路瓷典”文化项目让近300(套)古代流失国外的景德镇瓷器回归;在G20峰会期间,专场陶瓷展——“感知中国﹒匠心冶陶”景德镇陶瓷文化展,在德国柏林展出,反响强烈。

(二)保护和修复遗址,传承千年"中华符号"

千年制瓷史,为景德镇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址和遗存。保护和修复遗址,传承千年"中华符号"是景德镇的一份历史担当。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御窑厂”。从2002年起,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启动,历经10多年的时间,完成众多保护建设项目和考古发现成果,并建成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时,将周边13.1平方公里划定为重点保护区,对其中的老窑址、老街区、老厂区进行保护性建设。此外,景德镇还先后对湖田古窑址、高岭瓷土矿遗址、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等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三)把握历史发展契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迈向文化自强之路

坚定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四百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使瓷器成为联系中国和世界的纽带。而今,“一带一路”全新启航。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推进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景德镇正着力推进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四地两中心”: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国家陶瓷产业创新发展基地、世界陶瓷人才集聚高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中心、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中心等,以项目化的形式进一步推动陶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拓宽陶瓷文化跨地域传播的路径。

景德镇陶瓷文化致力于服务社会、在服务人民、不断增强社会发展实力,是其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体现。景德镇陶瓷文化百花齐放,景德镇构筑“大陶瓷”发展格局,无论是日用、艺术、创意、建筑等陶瓷,还是高科技陶瓷,门类齐全、工艺精湛,均占据国内制高点,在陶瓷工艺、陶瓷产品、陶艺人才方面都功不可没。

(四)借助陶瓷高等学府平台,助力陶瓷文化的跨地域传播

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跨地域传播,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义不容辞。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交流、陶瓷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陶瓷文化不是“死的”,不是陈列在博物馆的“花瓶”,而应该是活的,活在当下人们的生活里,而传承与传播陶瓷文化正是要让文化资源从“小众”走向“大众”。孔子学院是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宁钢建议实施陶瓷文化传播工程,在孔子学院中开设陶瓷文化特色课程,以陶瓷为媒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陶瓷文化故事,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宁钢表示,实施陶瓷文化传播工程就是要引导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当代人民日常生活,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王芳.文化自信视角下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例[J].企業经济.2017(7).

[3]龚农民等编注.景德镇历代诗选[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浮梁县志.

练崇潮(1963-),男,汉族,江西玉山人,硕士,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窑址陶瓷一带一路
趣图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陶瓷艺术作品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
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简报
陶瓷鉴赏
陶瓷食具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