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宫内感染与母亲围生期相关因素106例的临床分析

2018-04-20李海燕

医药前沿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期胎膜早产儿

李海燕

(云南昆钢医院儿科 云南 安宁650302)

孕妇孕早期发生宫内感染容易引发流产,孕中期发生宫内感染容易导致死胎、胎儿畸形等,孕妇孕晚期发生感染容易导致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早产、胎膜早破、生长受限等。血液、宫颈以及阴道中病原微生物进入到子宫中容易引发新生儿肺炎、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等,对新生儿健康会构成严重威胁[1],此次研究特别对新生儿宫内感染与母围生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 患儿资料

收集入106例自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间在我科收住院的高危新生儿,47例女性,64例男性,32例早产儿,76例足月儿,胎龄为29至42周,体重为810克至3960克。

1.2 方法

1.2.1 新生儿宫内感染诊断标准 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喂养不耐受、呼吸窘迫、反应欠佳、发热、早产、多器官功能障碍、呼吸衰竭等;降钙素原、CRP、血象等感染指标异常;孕妇存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及降钙素升高、产前发热、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等围生期感染征象[2]。

1.2.2 母亲病史 母产前体温超过38℃即为产前发热;胎膜早破时间超过12小时即为异常;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4~10)×109/L;正常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0.6~0.8;CRP>10mg/L为异常,<10mg/L为正常;降钙素>2pg/L宫颈分泌物培养为阴性或者阳性[3]。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的软件为SPSS21.0统计软件,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方式,计量资料应用±s,组间比较检验方式为t,P<0.05则差异不明显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宫内感染的新生儿一般情况分析

全部106例高危新生儿中,共63例新生儿出现宫内感染,发生率为59.4%,包括2例TORCH感染,占1.88%,2例先天性梅毒,占1.88%,3例尿路感染,占2.83%,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占5.66%,4例脓毒血症,占3.77%,12例早产儿占11.32%,34例肺炎,占32.07%。由此可见母亲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是引发新生儿宫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2.2 母亲围生期相关因素分析见表

其中统计宫颈分泌物培养阳性感染发生率为12.24%,CRP异常感染发生率为12.5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发生宫内感染发生率为13.11%,白细胞计数异常致宫内感染发生率为13.73%,胎膜早破致宫内感染发生率为17.14%,产前发热引发宫内感染发生率为12.77%。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12.43%。

表 母围生期相关因素分析

3.讨论

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途径包括生殖道上行性感染、母体急性感染经胎盘血行播散,从腹腔经输卵管逆行种植、宫腔操作时的医源性感染。宫内感染增加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容易引发不良后果,主要包括流产、死胎、胎儿畸形、早产等,增加了围生儿和产妇死亡的概率,最常见的如:新生儿肺炎、早产儿及新生儿脑损伤,其中早产儿的认知和运动缺陷的主要神经病理损害为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对其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及早使新生儿宫内感染得到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使围生儿死亡率得到控制并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4]。

宫内感染新生儿出生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表现为少动、少哭、喂养不耐受、体温不升等非特异性症状,具有较高的早期临床诊断难度,容易导致病情延误,从而加大死亡风险率[5]。此次研究中,引发新生儿宫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生殖道分泌物培养阳性、CRP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产前血象异常、胎膜早破、产前发热等。

母亲产前发热的主要引发原因为感染,子宫收缩为非感染性发热的主要引发原因,但是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体温升高现象。产前体温越高,则新生儿和母亲发生感染的可能性也越大,若产后母亲仍存在持续发热现象,会加大新生儿宫内感染几率并加重感染程度。研究表明,约40%败血症足月新生儿,其母存在分娩期有发热现象[6]。此次研究中,106例高危新生儿中共71例新生儿被诊断为宫内感染,发生率为59.4%,显著高于母亲产前未出现感染征象的新生儿(P<0.05)。作为妊娠期常见并发症,胎膜早破的作用机制尚未得到临床确定,但是,已明确该因素容易引发感染。葡萄球菌为胎膜早破的常见病原体,主要包括中间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蛋白水解酶,导致患者母亲宫颈黏液屏障受损,从而进入宫腔。此次研究中,35例胎膜早破新生儿共6例发生宫内感染,发生率为17.14%,显著高于未发生胎膜早破的新生儿(P<0.05)。CRP、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等为进行感染监测的重要指标,若出现数量升高现象则表明存在细菌感染现象,此次研究中,母产前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异常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2.50%、13.11%、13.73%。

综上所述,母亲围生期宫颈分泌物培养阳性等相关因素存在异常的新生儿均需要密切观察其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高危因素评估,完善新生儿血培养、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检测感染指标,同时,根据具体病情合理应用抗生素等积极治疗,使由于围生期感染而引发的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及身体素质并推动我国人口生存质量的不断提高。

[1]李丽利.新生儿宫内感染与母围生期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25):14-15,16.

[2]李占魁,白瑞苗.宫内感染与早产儿脑损伤[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8):785-787.

[3]张燕,阴怀清.宫内感染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J].心理医生,2017,23(1):147-148.

[4]龚华,章晓婷,李雪梅.NICU新生儿肺出血合并宫内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4):996-998.

[5]孙健琦,倪修文.PCT及HsCRP在妊娠期妇女宫内感染中的诊断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9):2812-2813.

[6]熊涛,屈艺,母得志,等.促红细胞生成素与新生儿脑损伤[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0):756-760.

猜你喜欢

生期胎膜早产儿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Toll样受体在胎膜早破新生儿宫内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足月胎膜早破256例妊娠结局临床分析
高龄初产妇围生期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围生期母婴并发症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独生女围生期焦虑、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
胎膜早破和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胎膜组织中MMP-9、MIF的表达和羊水中IL-6水平检测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