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论

2018-04-14

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14期

埃里克·西格爾:Facebook的1/4用户登记了虚假信息 大数据利用的边界在哪里? 王跃

关于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事件还在持续发酵,即使其CEO马克·扎克伯格登报道歉,依旧挡不住各方的指责,包括英国议会委员会对其进行调查并发传票。而这边厢,百度的CCO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就数据与隐私问题表示,中国人很多时候愿意用隐私换取便捷,引起了大众的抨击。大数据一直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变革、提高人们生活效率的技术,但随之也暴露了臆私和民意被操纵的问题。大数据利用的边界在哪里?著作《大数据预测》的作者埃里克·西格尔在书中提出了他的观点。

“我们有责任保护你们的信息。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不配提供服务。”

——马克·扎壳伯格(MarkZuckerberg)

当地时间3月25日,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6份英国报纸和3份美国报纸上,采用道歉信形式为5000万Facebook用户信息被数据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泄露和利用一事道歉。

埃里克·西格尔博士

Predictive Analytics World创始人,《预测时报》(The Predictive Analytics Times)主编,前哥伦比亚太学教授,预测分析领域知名演讲人、教育家和领导者。

作为人们各种日常及社会活动的副产品,数据正在被不断记录和整理,并日渐成为一座金矿。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学习,正不断释放数据的能量。书中,预测分析顶级专家埃里克·西格尔解读了大数据预测是如何工作和影响我们每个人的。

你无法禁锢那些可传输的东西

数据是重要的,这也是我们最关注的东西。

有关个人的数据不等同于个人——数据比人更便于管理。数据不占用物理空间,其维护成本几乎为零;数据存在永续性,而且也便于复制和传输。数据比黄金更宝贵,尽管数据没有任何分量,没有任何物理属性。

有关个人的数据在价值上不能与人画等号,但由于数据的管理成本远比人的管理成本要低,因此投资于数据要比投资于人更能产生回报。《大西洋月刊》的高级编辑亚历克西斯·马德里格尔曾提到,购买一份用户数据的平均成本只要0.5美分,但在互联网广告系统中,每位用户可带来的平均价值为1200美元。

数据的价值、力量和意义也让数据变得很敏感。数据越多,力量越大;力量越大,也就越敏感。因此,我们现在碰到的这种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人关心数据,那么自然也不会有人去保护数据,不会有人想要获得数据或从一开始就去搜集和保存数据。约翰·埃尔德后来回忆说:“正因为数据具有独特的力量,人们才会认为它是危险的;如果数据是无关痛痒的,它就不会成为威胁。”

自纸笔发明以来,有关数据使用和保护的问题就一直存在。医生在诊疗单上写下潦草的字迹,这就规定了谁能看这张诊疗单,谁不能看。

但在如今,数据的传输极为发达,在个人之间、组织之间甚至国家之间,数据传输随时都可能发生。这种几乎无成本的瞬间传输的特性加上传输内容可能包含的敏感信息,就是当今难以约束的数据世界图景。无影无踪的数据随处流淌,要想控制它,却难如登天。这就像要将《X战警》里具有瞬间转移能力的夜行者关进牢房一样。因为数据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所以无法被禁锢起来。

数据的传输有其特殊性,这种传输具有超越物理局限的属性,我们称之为电信。

数据会如野火般扩散蔓延。正如隐私权保护人士戴维·索贝尔所言:“只要信息存在,我们就无法限制其使用。完美的数据始终放在那里,迟早有一天,会有人站出来说,‘我能用这些数据做点儿什么吗?”

数据是信息时代的新货币,天生不受监管。要想分享消费者的数据,只需要轻轻点击一下,完全不需要运送任何货品。

法律与秩序:政策和数据监管

尽管数据无法捉摸,但我们还是要倾尽全力来设定一些边界。完全自由开放地使用数据显然不是理想的选择。人们还会不断想方设法地去限制医疗信息、商业秘密以及不雅照片等数据的传播。这种对数据传播的不安也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据悉,Facebook上有1/4的用户都因为担心隐私权泄露而登记了虚假信息。

对任何机构或企业来说,它们都必须确定数据的使用者、内容、位置、使用时间、使用期限以及使用原因等。

保存—确定数据的内容和存储时间。

许可—确定可查看或调取数据的员工、社会各界人士和其他组织成员。

分享—确定可接收数据的内部部门或外部机构。

合并—确定可汇总或连接的数据部分。

回应—根据数据所采取的行动,确定组织的回应、行动以及其他行为。

现实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所有这些数据行为都是在一定情况下出于某种目的产生的。

紧接着就是一堆难题。什么样的数据政策能够或应该通过立法来确定?什么样的数据措施应该遵守行业最佳标准或约定俗成的惯例?什么样的消费者数据,企业可默认同意采集,除非消费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商家使用其相关数据?措施形成之后又该如何落实:要采用什么样的数据保密标准,是用加密、密码设置还是防火墙隔离的方式,哪种保密方式才能让数据如美军基地诺克斯堡那样坚不可摧?

天哪,我们必须考虑工作以外的其他要素!

数据之战

数据争议日渐升温,反对数据预测者的态度也如同熔岩冷却般慢慢固化、僵硬。

争论的一端是隐私权的鼓吹者,他们通常对企业和机构抱着本能的敌意,他们主张截断数据的流动,限制数据、删除数据,并在第一时间不让数据被记录下来。

争论的另一端则是数据的觊觎者,对数据垂涎三尺。这一阵营里充满了投机者和野心家,企业家、管理者、技术狂人以及董事会大佬都可能属于这一阵营。

数据的勘探者则看到了其中的价值,那确实是令人激动的价值,这不仅仅是为了一己之私或纯粹的经济利益。我们想通过数据来构建美丽的新世界:提高生产率,提高效率,减少无效邮件及其环境危害,让互联网上推荐的影片和音乐更符合你的口味。

尽管如此,即便是数据的拥护者有时也难免会遭遇尴尬。几年前,有一次我去沃尔格林药店,当我准备离开时,该店的自动售货机给我打印了一张极其惹眼、色彩鲜明的优惠券。所有在我身边的其他顾客都看到了这张优惠券的内容,而优惠券上的主打产品却让我感到很不自在。这是一张用于治疗胃胀的消化酶药品广告。我确实曾患有轻度的乳糖不耐症,在确诊之前,我自己买过许多肠胃药。而沃尔格林药店的推荐系统仅仅根据我的购买记录就盲目给出广告,如果它真要那样做,至少也应该让广告投放的方式稍微私密一些,而不是让所有顾客都看到。

有关数据的争论还将在未来几十年继续。自由数据的支持者必须要注意数据使用中的“地雷”,要提升数据在应用过程中的敏感度和敏锐性。而隐私权的鼓吹者则要看到,数据技术本身只是工具,可以作恶也可以行善,就像有人用刀切菜、有人用刀杀人一样。用法规来完全禁止数据技术的应用肯定是不可取的。其实,并没有绝对“正确”的解决办法;这是一个主观的、充满变化的领域,文化的新层面正在这里锻造。沟通是必要的,发表“有关隐私条款,请仔细阅读本章”之类深奥冗长、普通人根本不会去阅读的声明并不是沟通。企业和消费者使用的是不同的语言。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社会发展中必须处理的大问题。在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许这些大人们已经习惯了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然而我们学生知道的是,如果不学习,俺就会失败。而在这件事情上,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么接下来将会一直有人因此失去生命。”——Emma Gonzalez

当地时间3月24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帕克兰校园枪击案过去六周后,全美高中生号召组织了“为了我们的生命”的主题集会,要求政府采取更加严格的控枪管控措施。這是美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游行,全国近400个城市参与,仅华盛顿一地就聚集了50万人。海外的姊妹抗议活动也在爱丁堡、伦敦、日内瓦、悉尼和东京进行了声援。18岁的艾玛·冈萨雷兹是此次枪击案的幸存者,她在华盛顿的集会上发表了强有力的演讲,期间,她一一喊出17名遇难者的名字,并泪流满面地静默了6分20秒一整个枪击案持续的时间,纪念逝去的生命。

“夫妻双方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变化,当一方的变化速度快于另一方时,夫妻双方的思想与物质等不再同步,婚姻就会出现裂痕。而女性比较敏感,更容易意识到这一裂痕,于是更容易提出离婚。”——婚姻分析师詹春云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制作的一份关于离婚纠纷的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在全国离婚纠纷一审审结案件中,73.40%的案件原告的性别为女性。60年代前,很多女性在思想观念上认为,“婚姻宛如一种契约,无论如何,我必须恪尽职守。”甚至“离婚是件丑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也在逐渐转变。“我知道这是很不光彩的一个奖项,但是可以鞭策你进步……我欠观众一声对不起。”——王宝强

3月26日,第九届中国电影金扫帚奖在北京颁奖,王宝强凭处女作《大闹天竺》获得“最令人失望导演奖”,和《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毕志飞并列。同时,《大闹天竺》也获得了“最令人失望影片奖”和“最令人失望编剧奖”。没想到的是,王宝强亲自前来领奖了,这是金扫帚奖举办以来到场领奖的第一位一线明星。

“大家不能认为中国足球请到了世界冠军教练就能用一年多的时阊把与世界足球的差距弥补上,这是庞大的工程。球迷还是要给予国家队耐心和信心,中国足球运动提高不是一蹴而就。”——里皮

中国队在3月26日的中国杯三、四名比赛中1:4负于捷克,以两战全负进1球丢10球的战绩结束了本次杯赛。中国队主教练里皮为球队的糟糕表现道歉,并直言中国足球全方位落后。

“我们去戛纳是去看电影的,并不是去自拍的。”——蒂耶里·福茂

3月23日,戛纳电影艺术总监蒂耶里·福茂在接受《好莱坞报道》采访时,宣布了2018年第71届戛纳电影节的部分新规定,包括禁止红毯自拍。另一项新规定直指Netflix等流媒体巨头,由于Netflix拒绝按规定在院线上映,它的电影将不会再进入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只可以在非竞赛单元展映。

“把每月收入的1%拿来买比特币,比买养老金更靠谱。”——蒋涛

3月26日,CSDN创始人、总裁蒋涛在《王峰十问》第十期节目中表示,“就像全球经济中的货币是由美元来背书的,数字货币经济的基础本位币就是比特币。”被问及比特币在区块链的意义和重要性时,他表示,对非技术人员来说,告诉他们要配置数字资产,就像要买房升值一样,否则未来在加密货币经济体里面他们就是穷人或者零资产。

“我日思夜想了几十年的事情,居然一下子就实现!”——黄秋生

几十年来,中英混血的香港演员黄秋生一直在寻找他英国生父的消息,这位前港英政府官员父亲在他四岁时就离开了他。今年早些时候,黄秋生接受BBC的采访时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希望能通过发达的互联网找到父亲。之后有热心人在Facebook上帮他发了帖子,没想到,3月2日人们就帮他找到了同父异母的两孪生兄弟约翰和大卫,他们今年74岁,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父亲已于1988年去世,而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回事。3月20日,这对远隔大洋的兄弟与黄秋生在香港见了面,称他们“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