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德市一次冷涡单站暴雨成因分析

2018-04-12唐丽彬陆倩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2期

唐丽彬 陆倩

摘 要 利用承德市本地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以及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6月17日承德市出现的短时强对流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本次过程是冷涡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连续性强对流天气,冷涡呈前倾或垂直结构,高层冷平流与低层暖平流叠加,造成大范围的位势不稳定,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强对流天气发生。承德站较高的露点温度、大气高低层的配置和较强的CAPE值为本次强对流暴雨天气提供了水汽和热力条件,高低层涡度的配置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局地生成的超级单体回波(钩状回波)和地面辐合线附近的线状回波先后影响承德市区,造成承德市区短时强对流暴雨天气。

关键词 冷涡;短时强对流暴雨;成因机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6.069

冷涡是华北地区6月产生对流性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对流所造成的局地短时暴雨、冰雹、雷雨大风常常给山区带来严重灾害。强对流天气造成的局地强降水,由于强度大,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承德市夏季对流性天气有43.1%是由东蒙冷涡直接或间接影响[1]。ZHANG等研究得到,我国东北20%~60%的暖季降水和22.4%的暴雨是由冷涡引起[2]。

承德市降水集中出现在6—8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承德市大范围暴雨并不多,尤其是在6月,华北冷涡、东蒙冷涡、东北冷涡都有可能造成承德地区的局地暴雨。2014年6月17日,承德市区出现短时强对流暴雨天气,造成承德市区城市内涝和积水,给下班的市民带来严重不便,因此,分析本次过程的成因,对于提高冷涡暴雨天气的预报水平很有意义。

1 天气实况分析

2014年6月15—18日,受冷涡天气系统影响,承德市出现较强的不稳定性雷阵雨天气,降水时伴有雷暴、短时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15日午后到夜间,全市有8个乡镇降水量大于10 mm,最大降水出现在围场县的下伙房乡,为19.1 mm;16日午后到夜间,全市有22个乡镇降水量大于25 mm,其中6个乡镇大于50 mm,最大降水出现在兴隆县陡子峪乡,为119.4 mm;17日午后到夜间全市有18个乡镇降水量大于25 mm,其中2个乡镇大于50 mm,承德市主城区出现暴雨,17:00—18:00佟山公园自动站1 h降水量38.7 mm,18:00—19:00降水量23.7 mm,石洞子沟自动站17:00—18:00降水量32.6 mm,18:00—19:00降水量22.8 mm。从佟山公园站5 min雨量来看,局地对流单体产生的强降水主要集中在17:15—17:55,最强降水时间出现在17:30,5 min降水量6.2 mm。18:00,以后降水主要由减弱的局地单体与北部带状回波合并后产生,1 h降水量达到23.7 mm。下班时间造成城市内涝和低洼路段积水,给人们出行带来严重不便。

2 天气形势分析

6月17日08:00 500 Pa图上(图1),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呈现经向环流形势。乌拉尔山、贝加尔湖东南部和我国东北以东地区各有一低压活动,贝加尔湖西北部有阻塞高压发展,其东南部冷涡底部的横槽伸向河套地区。环流形势从6月15日至6月17日稳定维持,移动缓慢,冷涡东南象限等高线呈疏散状,冷涡后部不断有冷空气补充南下,造成承德市6月15—17日连续3 d的强对流天气。

850 hPa形势场上,6月15—17日,我国西部地区为暖气团控制,暖气团缓慢向东移动;17日08:00,青海甘肃一带有28 ℃强暖中心,不断有暖平流向东北方向输送到达承德地区,高层强冷平流与低层强暖平流在承德上空叠加,有利于造成大范围的位势不稳定。200 hPa图上(图略),15—17日,在40°N以南的河北南部地区存在高空急流,最大风速>40 m/s,急流左侧有气旋性涡度生成,有利于辐合上升运动的发展。

海平面气压场上,15—17日,河套西部地区到内蒙古东部地区持续受东北-西南方向的低压槽影响。随着冷涡的缓慢东移,低压槽逐渐南压加强,槽后干冷空气入侵,地面風场上不断有地面辐合线发展,促使强对流天气发生。

3 物理机制分析

3.1 水汽条件分析

从17日14:00 850 hPa比湿场来看,承德大部分地区比湿都在10 g·kg-1以上,承德西部存在一个比湿为11 g·kg-1的中心,且北部比湿线分布密集,水平梯度较大,有干线存在。锋后干冷空气入侵,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到20:00,比湿11 g·kg-1中心向东移动到承德中部,强对流天气自西向东影响了承德大范围地区。从17日17:00的地面露点来看,承德站露点温度达到19 ℃,比承德辖区的其他站点高4~5 ℃,为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热力条件。

3.2 抬升条件

对17日14:00实况资料进行中尺度分析,可以发现700 hPa切变线位于850 hPa切变线之前,为明显的前倾结构,承德地区位于700 hPa切变以南;500 hPa冷温度槽与850 hPa暖温度脊在承德北部上空叠加,使得承德上空850 hPa与500 hPa温度差达到29 ℃以上,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不稳定能量的集聚;承德大部地区温度露点差小于4 ℃,水汽近于饱和;14:00地面辐合线位于承德北部地区,17:00移动到承德市区,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强对流天气的落区也位于地面辐合线附近。

从14:00的涡度剖面图上(图2)可以明显看出系统的前倾结构,116°E以西850 hPa以上为正涡度,而低层正涡度较大的地方则位于高层正涡度区之后,且正涡度的数值要远远小于高层,高层强烈的正涡度有利于强上升运动的发展。

4 卫星云图分析

17日14:00,承德市北部有东北西南向低云顶亮温区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与雷达回波和地面辐合线相对应。17:00(图略),北京东北部云顶亮温为217 K,承德东北部云顶亮温为216 K,而两者之间承德上空的云顶亮温为247 K,云顶量温梯度较大,有利于承德上空强对流天气的发展。18:00(图略),承德依然处于云顶亮温梯度大值区中,但是比上一时次减小。

5 结论

1)本次过程是冷涡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连续性强对流天气,冷涡呈前倾或垂直结构,高层冷平流与低层暖平流叠加,造成大范围的位势不稳定,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强对流天气发生。

2)承德站较高的露点温度、大气高底层的配置和较强的CAPE值为本次强对流暴雨天气提供了水汽和热力条件;高低层涡度的配置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

3)局地生成的超级单体回波(钩状回波)和地面辐合线附近的线状回波先后影响承德市区,造成承德市区短时强对流暴雨天气。

参考文献:

[1] 丁力,彭九慧.东蒙冷涡天气气候统计分析和预报[J].辽宁气象,2004(1):9-11.

[2] ZHANG C, ZHANG Q, WANG Y, et al. Climatology of warm season cold vortices in East Asia: 1979—2005[J]. Meteorol Atmos Phys,2008,100(1-4):291-301.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