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2018-04-10董家强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民办高校

董家强

【摘 要】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民办高校建设区域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民办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专业+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专业师资队伍,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Abstract】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rivate universities to buil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in the regio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their educational idea, clarify the objectives of personnel training, establish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professional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optimize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ff, and promo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depth integration.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Keywords】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1069(2018)03-0115-02

1 引言

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如何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和区域差异化发展,是当前民办高校需要探索的重要内容。

2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分离

我国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较晚,对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解,教育者们最初的重点是在“新”和“业”上,随后转移到“创”,现在则为“众”,即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由针对少数学生创业的技能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一些民办高校在理念上还没有实现从“新”“业”到“众”的转变,仍是针对部分学生举办创业竞赛、企业家讲座等,强调创业成果,功利色彩浓厚,忽视了对全体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表面上轰轰烈烈,但缺乏根基,激情有余,后劲不足。传统的“学科本位”专业教育模式制约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偏离了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岗位本位”模式则急功近利,不利于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专业教育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仍是按照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重于系统,长于理论,讲求“专业”,“授人以鱼”,强调专业核心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养成,忽视了发展能力的培养。

2.2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割裂

民办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是在通识教育模块中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部分学校开设有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独立设置为不同的模块,创新创业课程缺乏学科专业特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实践实训等创新创业训练。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并行发展,互不交叉,呈现出“两张皮”的特征[1],没有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合力。

2.3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基础薄弱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专业教育水平,还要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当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多来源于辅导员和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基础;专业课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的经历和经验,同时,专业课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的程度也不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均欠缺[2]。

实践教育平台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载体。当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不足。受观念、经费等因素的影响,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不愿意接受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体验。同时,专业课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工具和技能培训的资源也不足。

3 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策略

3.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决定着人才培养内容的性质、方法的选择和培养过程的走向。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育学生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和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和培育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办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注重专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与执行相结合,在专业教育各个环节中自觉养成创新创业的意识和价值取向,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根本任务,这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关键。

3.2 明晰培养目标,确立“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方法。当前,民办高校应将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作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加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衔接,建立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专业人才培养流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创造专业知识的验证途径和专业能力的实践渠道,通过再验证和再实践,形成专业教育螺旋上升的通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3.3 进行课程改革,构建“专业+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

构建“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载体。“专业+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体系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在专业课程组中增加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这是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相加。二是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教学元素,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专业教育教学,这是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重叠和融合。基于此,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一是要围绕专业课程,增设创新创业课程、技术管理课程和交叉学科的课程,使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相互融合,形成多元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二是调整专业课程内容,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构建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验体系和实践体系,作为专业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3.4 改进教学方法,引入“专业+创新创业”的教学模式

先进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業课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如采用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通过情景仿真、模拟训练、典型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同时,改革专业考试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3.5 整合教学资源,搭建“专业+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民办高校要集聚校内创业孵化器、实验室、实践实训平台等教学资源,加强协同交流,搭建“专业+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专业实验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互补。如利用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创造性的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探索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利用专业实验室、实训室等,让学生参与科研,开展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的创新性研讨、典型创业案例分析,体验科研和创新创业过程,实现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3.6 优化师资结构,打造“专业+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应建立相关制度,采取引导内部师资和引进外部师资的方式,充实“专业+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引导内部师资应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鼓励专业课程教师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交流,支持专业课程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参与行业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丰富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和经验。引进外部师资应加强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引入,加强对校友力量的吸收,以及聘请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参与专业教育,充实专业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卢连大.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7(3):43-48.

【2】陈晶晶,何云峰.创业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5(8):51-53.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民办高校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