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秉涵 照亮回家的路

2018-04-09

中华儿女 2018年2期
关键词:菏泽汤匙骨灰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这是央视《感动中国》节目组写给台湾老兵高秉涵的颁奖辞。

1936年出生的高秉涵近年来,带着超过百位台湾老兵的骨灰回到故里而感动中国!

家是什么?高秉涵说:“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虽然60多年生活在台湾,但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山东菏泽。

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

1948年,内战激烈。母亲担忧高秉涵的安危,在他的包袱里放了二十块袁大头和一张初中新生入学证明,让他在父亲坟前磕了三个头后,就让高秉涵离家投奔南京的学校,那一年,他只有13岁。

离别的那一刹那,还是孩子的高秉涵还只顾着吃手中的石榴,就这一口的时间,当他再抬头时,同学对他说:“你妈刚才叫你。”他赶紧扭头,车却已经拐了弯,高秉涵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那一刻,他从未想过,这就是自己和母亲的生离死别。

后来,高秉涵辗转到了台湾,举目无亲的他睡在台北火车站,跟垃圾场里的野狗打架,争抢别人吃剩的东西,卑微地延续着自己的生命。1952年,高秉涵考入台湾建中夜校,后来考上大学攻读法律系,1963年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最后成为了一名律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或许对于很多人而言,这只不过是一段上学时要求背诵的诗篇,而对高秉涵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伤痛。

1982年,有一位已移民阿根廷的山东菏泽老乡卞永兰回大陆探亲,路经台湾,高秉涵恳请她带一些家乡的泥土回来。“我想家,想妈妈,就会想到土地,那里是我们心目中落地生根的地方,带一点泥巴吧!”

卞永兰从菏泽带回了整整3公斤泥土。她回到台北的第二天,高秉涵就组织了在台湾的菏泽同乡聚会。会上他提出把这些家乡泥土分给大家,这个提议得到所有人的赞同。直到今天,高秉涵还清楚记着当时分土时的场景,所有人都像小学生一样规矩地坐着,四周静得“连落下一颗尘土都能听得见”,负责分土的人就是高秉涵。

高秉涵说:“我认为大家需要土的这个情绪,要比吃那几个枣要来得浓。一户一汤匙,拿个筷子把那个汤匙要弄平,50多个菏泽老乡凭菏泽身份证领土,菏泽就是菏泽,郓城都不行。”

作为“分土人”,高秉涵得到了两汤匙泥土。他将一汤匙泥土锁进了银行保险箱,而另一匙泥土,则泡水分七天喝了,以慰思乡之情。

1987年10月15日,随着两岸交流日渐增加,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991年5月,高秉涵首次重回阔别四十多年的故乡。

那一天天空下着小雨,高秉涵和弟弟租了一辆车,还有三十里路的时候,他的心里焦急万分,一直催促司机再快一点,而快要到村头的时候,他又开始踌躇,嘱咐司机慢一点……站在村头的高秉涵迟迟挪不动脚,终于在半个小时后,他从东头走到西头,在西头的井边上,几个老人正在抽烟聊天,他一眼认出了自己的堂爷爷,俩人抱头痛哭。

抱着的是满满的乡愁

正是因为体会到思乡之苦,高秉涵理解那些和自己一样,在台湾漂泊半生的老人,都怀有和他一样的回乡之梦。所以,他想尽办法帮助同乡们完成梦想。

一年之后,高秉涵抱着第一位老兵王士祥的骨灰“回家”。1995年,200多名当年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而来的人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因为赴台时年龄最小,在会里也最年轻,被推选为会长。老兵们对高秉涵的嘱托就是:“你现在不能死,一定要等我们死了,把我们‘送回家后才能死。”从那一回开始,抱老兵骨灰“回家”就成了高秉涵的使命。

每次临近返乡,高秉涵都会到花莲、宜兰等地的军人公墓,将等待回乡的骨灰坛接走。军人公墓里,有着上万坛的骨灰,贴着相片,有名字、有籍贯。最令高秉涵难忘的是,有一次他到花莲军人公墓办理骨灰迁移手续,正好碰上台风,交通中断,他只好抱着骨灰坛,在一个小亭子待了一整晚,隔天才下山。

大多数拜托高秉涵的老兵都是孤老,和大陆的家人无从联系,在台湾也是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带着他们的骨灰“回家”,“家”却常常没有方向。高秉涵说,“这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去世老兵都没办法找到家人,我只能按照他们的交代,将骨灰撒在他们所要求的村口、土地或已经无法辨明的老屋方向。”

高秉涵不仅送老兵骨灰回家,每年清明或中秋还陪在世的同乡一道返回大陆故乡,“我答应过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回家,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回去”,高秉涵说,“我抱着那一坛又一坛的,不是老兵的遗骨,而是满满的乡愁。就让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愁把海峡填满吧,让以后回家的人路不再遥远。”

有个老乡96岁,双腿因为糖尿病截肢了,住在医院,医生给高秉涵打来电话说,“病人意识很清楚,但是心脏随时会停止跳动,你是他的紧急联络人,所以通知你来医院见他最后一面。”高秉涵到了医院,看到是自己熟悉的朱大哥,立马握着他的手,病人的眼睛不动了,就直直瞪着他,高秉涵说:“朱大哥,你放心,我一定陪你回去。”这个时候病人的淚流了出来,高秉涵马上用手把他的眼睛给他捂住说,“不要哭,我绝对会实现承诺,你的一切我会办得很好,不要哭!”就这样,病人的的眼睛闭住了,旁边护士和大夫流着泪说,“高先生,他就是等你来,你说带他走,他脑子很清楚,就走了。”

说起这辈子最遗憾的事,高秉涵念起一句诗:“但悲不见九州同。”他说,有时看到现在台湾年轻人、包括自己的孙女对祖国都很陌生,还是很难过的。

多年来,高秉涵抱了数百坛台湾老兵的骨灰回到内地。“刚开始,海关查得很严,有人还专门拿骨灰化验,怕是毒品。后来我讲了我的故事,很多人都照顾我。空姐还细心地帮我把骨灰摆好。”高秉涵说。

高秉涵给自己孙女的名字里取了一个“菏”字,意在提醒她的身上流着家乡菏泽的血液。2016年,高秉涵第一次带着两个稚气未脱的孙女踏上家乡的土地寻根。他带着孙女在山东老家祭拜了祖坟,看了孔庙和黄河,让她们对自己的“根”有了感性认识。

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孙女体会到爷爷的良苦用心。跟随爷爷祭拜完祖坟后,11岁的孙女流着泪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爷爷每年都要回大陆,因为爷爷的妈妈在这里,他是来看他的妈妈的。”

一生颠沛流离的高秉涵,经历了战乱与和平,分离与团聚。然而,他的苦难不仅照亮了他自己的回家之路,也照亮了客死他乡的台湾老兵的归乡之旅。“回家的路再长,也长不过一生。”高秉涵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而他的一生,也凝聚在这一段段回家之路上了。

猜你喜欢

菏泽汤匙骨灰
吃元宵
卷首
老奶奶的汤匙
迪士尼“新玩法”:撒骨灰
麻原彰晃骨灰遭子女争夺
我死后骨灰撒稻田
快递时代谈恋爱
谷歌反抖动汤匙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