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感情,更有机遇

2018-04-09

中华儿女 2018年2期
关键词:宁德烟叶乡愁

很多人总认为“80后”的一代,是不懂乡愁的一代,因为他们从小习惯集体生活,他们懂得照顾自己,并且学会隐藏对家的思念。这一代人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酸溜溜地和身边的人说起对故乡的怀念,他们只会说起记忆时童年的那串糖葫芦的香甜、他们会谈起步行街那家小店的小吃,会谈起老家池塘的那把莲子,以及阿姨菜园里的青菜和她腌的那把酸菜……

这就是“80后”的一代,虽然嘴上不说,但是故乡才是他们内心最温暖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愿意坚守,更愿意怀念。这就是他们的乡愁,像风吹进眼里的沙粒,让人忍不住想要落泪,以另一种形式让人哭泣。

将乡愁卖出去

“来看看,宁德人的乡愁,小时候的味道!”一声福建宁德土话的叫卖,吸引了不少人围观。循声望去,满眼红色世界中,一抹复古色引人注意——用牛皮纸包装的小盒子,上面写着“小时候的味道”。

在叫卖的,正是商品的主人陈仙旺,一名“80后”创业者。“这款产品名叫‘小时候的味道,从包装到产品内容、制作过程和销售方式,都带着浓浓的乡愁。”他打开古色古香的包装盒,里面收集了薄荷糖、八仙糕、炒米糖等多种当地特色传统零食。“这些都是‘80后小时候最爱吃的,很适合送给亲朋好友做伴手礼。”

产品的制作者并不一般,全部都是老传承人、老手工艺人。“我们不在工厂生产,而是找到了我们小时候喜爱的那些传统食品的制作人,请他们用手工精心制作而成。”陈仙旺说,这些人有的已经很老了,只有他们懂得最地道的乡愁。

“来,扫一扫,加一下我们的公众号吧。”顾客购买完商品,陈仙旺就会请别人加上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他介绍说,公众号不但推荐产品,还向人们介绍许许多多有关宁德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普及产品背后的故事、文化内涵。

这些带着乡愁的年货产品,可用供不应求来形容。平时,平均每月都能卖出上千份,春节期间尤其火爆,手工制作者们完全忙不过来。看到“小时候的味道”火了,陈仙旺还顺势推出“蕉城味道”“宁德青年”“寻味宁德”等系列产品。

“让我们的产品成为传统文化的记忆载体,这是我们的初衷。”陈仙旺说道。

三十出头的陈仙旺是宁德本地人,大学毕业后,曾在福州、台州等城市从事营销相关工作。但他是个极度恋家的人,外面千好万好,总觉得比不上家的感觉。2013年,他毅然踏上回家的列车,决定返乡创业。

2014年春节,陈仙旺寻思着给朋友送些伴手礼,跑遍了整個市区,却找不到既简约体面又富有本地特色的产品。此时,一个念头诞生了:“一定还有很多‘80后,和我有着一样的感受!”这一想法点燃了他的灵感——何不把老年货老手艺包装成乡愁来售卖呢?于是,他找来5个志同道合的“80后”,很快,公司成立了。

“在我们看来,传统小零食和小玩具,最容易勾起人们对儿时的记忆。”团队成员刘宇说,他们开始通过实地了解和网民推荐,收集了宁德各县市区纯手工打造并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食品,而后统一设计包装和标识,配以精美的图文,封装成“小时候的味道”。除了小零食,他们还精心制作了家乡风景明信片,丰富产品内涵。

陈仙旺坦言,兼顾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这条路并不好走。他一直摸索着如何在文化和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

正当公司发展如火如荼之时,陈仙旺做了件“傻事”——拒绝了送上门的赚钱机会。原来,2015年,他们的创业项目被一家国内电商巨头看上了,对方主动联系陈仙旺团队,希望与他们合作。经过慎重考虑,陈仙旺还是婉拒了。

“工业化生产,脱离了我们的初衷。”他说,“我们最大的卖点就是乡愁。只有纯手工打造的产品才具有浓浓的乡愁;而且我们卖手工产品还有另一目的,就是要帮助老手艺人坚守本行,让老手艺不会消失。如果为了利润而摒弃手工,乡愁就仅仅成了一个噱头。”

陈仙旺说:“希望通过自己的产品,让人们能够留住乡愁,坚守文化传统。”

为乡愁而停留

“再也不走了。”在自家20多亩烟叶田里,34岁的湖北保康简槽村村民周孝伟说,漂泊的岁月里一直记挂着家乡,去年回乡后看到烟叶产业的大发展及基础设施的改善,他决心留下。在精准扶贫的号角声中,中国有很多这样的“80后”选择回归故土。昔日养育成长的贫瘠村庄,成为在外漂泊的游子的牵挂,而如今扶贫政策的种种利好让他们回到家乡。

“在外漂泊这么久,总觉得自己是个‘边缘人。”在贵州惠水长岩村一家木制品厂内,36岁的杨毕江说。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的他,辗转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一走就是20年。“父母老了,孩子大了,回乡的心越来越强烈。”

越漂泊、越思乡,是不少“城归族”内心的真实写照。周孝伟2003年技校毕业后就开始在襄阳二汽做装配工,但年纪越大,越觉得自己没啥优势,就越想回来。“学了些技术,但跟现在的时代比还是落伍了。现在招工要求越来越高,都想要年轻的,好管理、好培训。”

但在之前,家乡落后的现实让不少思乡心切的游子“望而却步”。“之前就想过回家照顾父母,可回来没事做,家里压力更大。”云南大理萂村的李光宝2000年就随着村里第一波务工潮外出打拼,当了十多年网管。父母年近古稀,家里的田也荒废了。回来不回来?这曾是他的一块心病。

“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扶贫力度加大,村里不仅环境变好了,还扶持电商产业,我回来能找到用武之地。”2015年底,李光宝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订购6台电脑,办起了电脑培训班。闲暇之余,他还有很多副业:照相、打印、复印、手机贴膜……

2015年,杨毕江发现自己所打工的家具厂接受贵阳的订单越来越多,原来是旅游掀起了贵州餐饮发展的新热潮,具有复古风又环保的碳化木餐桌餐椅很受新餐馆的青睐。

回乡后,他看到乡村路网极大改善,通往村里狭窄的黄泥路变成了干净宽敞的水泥路,家乡还发展了茶产业,已有近万亩的茶叶种植基地,正在建设茶旅一体的乡村体验观光业。2017年初,杨毕江通过政府贴息贷款,投入30万元开起了木制品厂,生产加工专为旅游餐馆设计的碳化木餐桌餐椅。

周孝伟2016年回来时,亦感觉家乡“简直变了个样儿”: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摩托车、拖拉机、机械化农具成了标配;2015年简槽村种植了2000多亩烟叶,收入800多万元,已成为全市第一大烟叶种植村;更重要的是,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新发展一亩烟叶,还会获得400元补贴……

当下,周孝伟的烟叶种植面积扩大了,从2017年初到现在一直没停下来。他说回来后人精神多了,干活儿也有劲儿了。作为长岩村第一批回乡创业者,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杨毕江的木制品厂月收入就达2万元。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他对当前成绩很满意,也看到了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李光宝与村委会合作的网店即将上线,同步上线的第一批产品七彩马铃薯已在加紧收获、包装,这也是萂村第一次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

因乡愁而渴望归来,因机遇而选择留下,这是中国乡村“80后城归族”的心路历程。在中国广袤的村野大地上,这样的归来故事正在陆续上演。

猜你喜欢

宁德烟叶乡愁
乡愁
宁德时代为何是新“股王”
乡愁
宁德时代新技术或使电动车续航超800公里
宁德车里湾锂离子 动力电池基地已开工
郴州烟叶自动化收购模式探讨
晒烟叶
烟叶饲喂山羊要小心谨慎
回头一望是乡愁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