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春天的故事”从这里拉开序幕

2018-04-09余玮

中华儿女 2018年2期
关键词:邓小平深圳

余玮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曲《春天的故事》那感人肺腑的歌词、亲切舒缓的旋律,既表现出邓小平的个人魅力,也更再现了当年“南方谈话”前后中国改革的大背景,响彻中华大地。一时间,《春天的故事》有“第二《东方红》”之誉。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地标。1992年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处于一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这年春,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邓小平视察深圳等地,沿途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实践中出现的经常困扰和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史称“南方談话”。深圳今天的发展,倾注了几代领导人的心血。

“普通”公民“想到处去看看”

1992年1月17日,农历腊月十三。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出,向着南方奔驰而去。这是一趟没有编排车次的专列。

专列上的主人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位并不普通的普通公民——邓小平。

虽已是耄耋之年,但邓小平精神矍铄,身体健康。选择新年伊始出京,无疑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刚刚过去的一年,国际上矛盾错综复杂,风云变幻莫测;与动荡的世界相比,中国的稳定则为海内外所称道。刚刚开始的1992年,将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将要召开,它将是继往开来的一次重要的大会。

此刻,他坐在南行列车上,回顾1991,展望1992,纵观世界形势,思考中国未来,运筹着大计方略……

车轮滚滚。专列穿过华北平原,越过中原大地,过黄河,跨长江,邓小平先后在沿途的武昌、长沙听取有关地方汇报,发表谈话。

一月的鹏城,花木葱茏,春意荡漾。1月19日上午9时,专列到达深圳火车站。一节车厢门打开,车站服务人员敏捷地把一块铺着红色地毯的长条木板放在车厢门口。不一会儿,穿着深灰色夹克、黑色西裤的邓小平出现了!人们的目光和闪光灯束都一齐投向这位领一代风骚的伟人身上。

他,身体十分健康,炯炯的眼神,慈祥的笑脸,神采奕奕地步出车门。他的足迹,在时隔8年之后,又一次踏在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这块热土上。

下车后,邓小平满面笑容地同前来欢迎的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市长郑良玉一一握手。邓小平的小女儿邓榕大声地对老爷子说:“人民欢迎你,广东和深圳的领导欢迎你。”

千里迢迢,舟车劳顿,市负责人劝他老人家好好休息。但是,邓小平却毫无倦意,兴奋地说:“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处去看看。”

随行人员说,小平同志身体好,昨晚在车上休息得不错,既然他兴致高,就安排活动吧。在桂园休息约10分钟,邓小平和谢非等在迎宾馆内散步。散步时,邓楠向小平提起他在1984年为深圳特区题词一事。邓小平接着将题词一字一句念出来:“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一个字没有漏,一个字没有错。在场的人都很佩服他那惊人的记忆力。

散步后,邓小平在省市负责人陪同下,乘车观光深圳市容。上车时,邓小平说:“坐车出去走,不会招摇过市吧。”陪同的人说:“不会,不会,您放心。”

车子缓缓地在市区穿行。这里,8年前有些还是一汪水田、鱼塘,羊肠的小路,低矮的房舍。现在,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成片的高楼耸入云端,五颜六色的广告招牌布满左右,到处充满了繁荣兴旺、生机盎然的现代化气息。看到这些,邓小平十分高兴。李灏说:“深圳这些年来,除个别年份外,深圳的发展速度都很快,平均年增长超过20%。利用外资情况也比较好,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增长也很快。”邓小平问:“外资比重有多大?”李灏说:“约占25%,在总量中不到四分之一。”邓小平点了点头,感慨地说:“8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深圳最值得骄傲的是,她年轻。深圳不仅是亚洲最年轻的城市,甚至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年轻的一个城市。这里没有北京的流金溢彩的宫殿,没有西安那样埋葬着众多皇帝的巨型坟墓,也没有重庆那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过一个重要角色的任何道具,没有可生出青苔的传统,没有古老而神奇的传说。但深圳的的确确是中国20世纪末一篇迷人的神话。

看到深圳今天的气派,你怎么敢把它和前些年的荒凉、偏僻的边陲小镇连在一起!一位“老深圳”是这样描述8年前她初来乍到深圳的情景的:“我第一次见到的深圳,没有宽阔的大街,没有车流人海,没有公共汽车,没有菜市场,没有公园,眼前有的只是一片野草,灰尘滚滚的小道和建设者们住的一排排瓦油毡棚。我不禁潸然泪下。”

如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栋栋走进邓小平的视野,窗外红绿相映、黄蓝相交的景色和李灏的高门大嗓刺激了邓小平的思维。邓小平情绪高昂,大声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些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一席话说得在场的省、市负责人心里激动起来,感觉浑身的劲儿更足了。

谈笑风生引得大家驻足鼓掌

国贸中心大厦,高高耸立,直插云霄。这是深圳人民的骄傲。深圳的建设者曾在这里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纪录,成了“深圳速度”的象征。到深圳来的中外人士,总要登上楼顶的旋转餐厅,远眺深圳城市的景色。1月20日上午9时35分,邓小平来到国贸大厦参观。该大厦的女职工,整齐地站在两旁,鼓掌欢迎,并齐喊“邓爷爷好!”邓小平高兴地向她们招手,并鼓掌致意。

在谢非、李灏的陪同下,邓小平乘快速电梯直达53层的旋转观光层。这是高达160米的大厦的最高层,楼顶是一个电动控制的旋转楼层,人坐在任何一个位置都会慢慢地鸟瞰到深圳的东西南北。室内古香古色,室外天高云淡。邓小平站在巨大的玻璃墙边,随着旋转观光层的转动,俯瞰深圳市容。

工作人员挪过一把扶椅,邓小平面窗而坐。李灏告诉邓小平,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即是通向火车站的人民路、建设路、和平路,再往远看,就是香港,就是新界的元朗,一群白色的高楼像雾飘在山中间。

邓小平看到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很是高兴。他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然后,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邓小平思路清晰,记忆力强。他谈笑风生,有时一两句幽默的话语,引得大家发出一阵阵笑声。在场的省、市负责同志聚精会神地聆听他老人家的谈话,不时还插上三几句,谈话气氛轻松活跃。在谈话中,他强调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他说,会太多,文章太长,不行。谈到这里,老人家指着窗外的一片高楼大厦说,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

这次参观国贸大厦时,谢非原是有准备的,他带了一个小录音机放在口袋里——当邓小平讲话时,他按下的是放音键,可是没有按下录音键,结果,没录下音来。谢非后来说:“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政治错误。”幸好,谢非的秘书陈建华也录了音,而且录得很完整。

邓小平坐电梯下来时,群众以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他们对倡导改革开放政策的邓小平的爱戴和崇敬之情,表达他们对身受其惠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和支持。人人心花怒放,个个喜笑颜开。

“锦绣中华”,是集中国名胜古迹于一体的世界最大的微缩景区。中国民俗文化村,是中国民俗艺术的荟萃之地,是集民间艺术、民族风情、民居于一园的大型游览区。1月21日,是华侨城建设者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邓小平来到这里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和锦绣中华微缩景区游览。

邓小平的身影甫一出现在中国民俗文化村东大门广场,民俗文化村顿时沸腾起来了。广场上欢声雷动,鼓乐喧天,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各族青年男女,载歌载舞迎接邓小平的到来。邓小平登上电瓶车,由徽州街西行,缓缓驶经各个民族村寨,领略了千姿百态的民族风情,欣赏了古朴纯美的民间歌舞。正在这里游览的群众、港澳同胞和外国朋友,纷纷驻足道旁,鼓掌向邓小平致意。鄧小平亦频频向他们招手。

到新疆维吾尔族民居,邓小平走下电瓶车,在这里坐下来,兴致勃勃地观看维吾尔舞蹈。他边看边问华侨城负责人:“我来了会不会影响你们今天的收入?”这位负责人告诉他,“今天是照常对外开放,不会受影响”,邓小平会心地笑了。

维吾尔族青年演员们在漂亮的新疆地毯上,载歌载舞,弹起了冬不拉,敲响了手鼓,跳起了欢快的新疆舞。姑娘们舞姿翩翩,人在旋,裙在旋,满头的辫子也在飞旋。邓小平看了非常高兴。

演出结束时,邓小平站起来鼓着掌,向演员们走去,称赞她们表演得好。这时,邓小平的小孙子也走过来,二女儿邓楠抱住他,说:“亲亲爷爷。”小孙子亲昵地吻了一下爷爷的面颊,邓小平十分开心。

接着,邓小平到锦锈中华微缩景区游览。在“天安门”前,邓小平下电瓶车观赏了“故宫”景色。然后,他走到“故宫”景点旁边的小卖部,很感兴趣地欣赏玻璃柜内的纪念品。在“布达拉宫”前,邓小平停了下来,他说:“这里的景点很多我都到过实地,布达拉宫却没有去过,以后也没有机会去了。”他的家人提议:“那我们就在‘布达拉宫前照张全家相吧。”于是,就在此照了全家相,之后邓小平也与陪同的负责同志合影留念。

兴致勃勃在锦绣中华和民俗文化村游览一个小时后,邓小平一行驱车回迎宾馆。途中,邓小平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他接着说,“不发达地区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1月22日下午,邓小平接见了深圳市负责人。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同时,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一晃几天就过去了。1月23日,在谢非的陪同下,邓小平结束了在深圳的考察,登上了海关快艇,启程去往珠海特区……

搅动神州春潮的深圳特区

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邓小平亲临南方视察,并以他贯以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放矢地发表了一系列廓清人们思想中姓“资”姓“社”模糊观念的言论。对此,党内人士一般是从中央文件中知悉的,而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则是通过阅读一篇被全国报刊转载、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闻通讯才了解到的。

这年1月18日下午5时许,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陈锡添在办公室接到电话通知:速到市委接受一个特别采访任务。陈锡添马上驱车赶到市里,市委宣傳部负责人告诉他:“明天一早邓小平同志抵深圳视察,市里决定全市媒体只选派你一位文字记者全程跟随采访。从19日早随市领导去火车站迎候到23日送别小平同志去珠海,一直入住宾馆不回家。”

从1月19日至23日,陈锡添每天都是凌晨2时以后才入睡,因为白天要跟随邓小平采访,只有晚上的时间才能静下心来,同当时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松营一起整理记录。有些场合,自己临时因故不在邓小平身边,他还要找当时在场的有关领导追访,对重要言论及时进行补记。

可是,深圳人民送别邓小平后,关于他视察的消息却被有关方面告知“暂不作公开报道”。

不久,党内通过中央文件的形式对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的系列重要言论进行了传达。这令陈锡添为之一喜,他想:能不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新闻通讯在表现手法上特有的优势,活灵活现地将小平同志在深期间的音容笑貌及言谈举止来一个大展示呢?于是,他更留意对有关采访记录的整理和核实,为日后正式动笔写作勤恳地作着必要的准备。于是,长篇通讯一气呵成。

3月26日,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深圳特区报》一版头条位置刊出。很快,几天内,《羊城晚报》《文汇报》《中华工商时报》《光明日报》等先后进行了转载。接着,新华社播发了《东方风来满眼春》全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国几乎所有省市区的主要报纸都在一版显要位置刊发了《东方风来满眼春》。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后来经过整理作为终卷篇收入他的文选。南方谈话,可以说是老人的“政治交代”,或者说有“政治遗嘱”的含义。南方谈话之后,中国改革卷起了第二次浪潮。

2012年12月7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出京考察,第一站是深圳市。几天行程中,习近平还先后到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地,了解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当年勇担历史使命、“杀出一条血路”的边陲小镇,到今天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发展,倾注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领导人的心血。而深圳特区也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冲破传统经济体制的重重束缚,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深圳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缩影,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执政能力。

在莲花山公园的邓小平雕像旁,有一株长势喜人的高山榕。这是习近平2012年在这里挥锹铲土,种下了的这株象征着希望和旺盛生命力的树苗。

猜你喜欢

邓小平深圳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回到深圳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深圳房价跌了?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第二届深圳时装周永不止步的时尚舞台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