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挺起塞上榆林精准脱贫的脊梁

2018-04-09白姜江

中华儿女 2018年2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贫困户科技

白姜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利益和幸福出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全面领导下,我国扶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使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也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榆林市委市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艰巨的政治使命和繁重的经济任务。精准脱贫的关键在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产业扶贫,产业扶贫的关键在科技扶贫。

为实现技术培训向技术服务转变、课堂培训向实训转变、专家指导向综合服务转变,科技人员坚持把科技与扶贫、产业与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在贫瘠的黄土地上拔穷根、兴产业、趟富路,打造了数个标准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挺起塞上榆林精准脱贫的脊梁。

把脉问诊“结穷亲”

榆林有8个贫困县,主要分布在吕梁片区,在册贫困户90296户、229091人,涉及产业扶贫的贫困户有62788户、171641人。这些贫困户大都居住在偏远农村,土地是他们唯一赖以生存的资源,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使他们长期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贫困是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突出的短板,如何让这部分人精准脱贫,任务艰巨,难度很大,时不我待。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过硬的农业科技队伍,是贫困户脱贫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产业扶贫的关键所在。

2017年初,榆林市农业局及时成立了农业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市直农技推广单位10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2个农业科技扶贫工作队,由市管专家带队,对口各县(区、市)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农业科技帮扶指导工作,并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农业局关于开展农业科技对口帮扶助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通知》和《榆林市农业科技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

6月7日,榆林市农业局召开“农业科技人员助力产业扶贫”培训动员大会,局长、党组书记李怀珠强调,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贫困群众民生福祉,要求百名农业科技人员:认清形势,明确工作指向,把工作落到实处;紧扣问题清单,狠抓整改,着力解决产业扶贫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重点,勠力协作,扎实推进产业扶贫见实效。

在这次大会上,副市长马秀岚对百名科技扶贫工作者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坚持走“四化同步”的道路,做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二是接地气,结穷亲,坚持问题导向,沉下去,浮上来,深度研究,激活生产要素,总结经验,汇聚冲刺力量;三是因地制宜,立足市场需要和资源禀赋,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精准选好发展项目,精准选好帮扶模式,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

号角已吹响,责任已夯实,目标已明确。12个农业科技扶贫工作队与各县(区、市)农业局、农技站、扶贫办等紧密协作,积极开启参与全市50个脱贫示范村、2000户脱贫示范户的农业科技对口帮扶工作,引导200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帮扶贫困户,着力探索产业帮扶新模式。

贫困村、贫困户到底有多少?为什么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该有什么样的举措让他们甩掉“穷帽”?该有什么样的产业模式让他们过上殷实富裕的生活……

这些问题都是百名农业科技人员日有所想、夜有所思的问题,他们把贫困户当亲戚,把产业扶贫当作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当作一项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装在心里,拿在手上。

一次次座谈会、一次次对接咨询、一回回走访调查……紧锣密鼓,陆续展开。

动员会当天,驻米脂科技扶贫队的9名成员个个心事重重,牵肠挂肚,怎么也坐不住了,当即在队长张建军的办公室召开座谈会,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和注意事项,确立了帮扶山地苹果、小米两大支柱产业工作,期望在关键技术难题上有所突破。6月15日,他们走进柳家洼、树山、攀草沟、党塔、印斗农业示范园区和杨家沟、高硷桂玲苹果专业合作社、高西沟苹果产业基地、小杂粮生产基地,进行现场调研和技术指导,走访部分贫困村、贫困户,制定了《米脂技术服务队年度工作方案》。

7月12日至15日,驻定边科技人员不畏酷暑、早出晚归,走进7个区域站和15个乡镇15个村组开展调研工作。该县有贫困村87个、贫困户5043户、贫困人口17385人。随后,他们多次开展调研、培训、示范等工作,为贫困户建档立卡。为了改变贫困户观念落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现状,他们提出“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政策为保障、效益为中心、脱贫为目标”的工作思路。

府谷县有贫困户1795户、2822人。贫困人口多数生存在干旱较为严重的村庄,基本靠天吃饭,只能发展技术含量低的种植业和零星的畜牧业,主要种植谷子、糜子等小杂粮及海红果树。6月20日,科技人员深入埝墕和杨家峁两个贫困村进行了调研,发放中药材栽培技术培训教材15份,发放谷子、糜子、玉米栽培技术资料30余份。

在横山9个产业扶贫示范村,科技人员了解产业扶贫现状和贫困戶基本情况,确定了5个重点联系户。在盘峰村座谈得知,该村推好300亩地,不知种什么好,科技人员协调省中医院把该村作为药材生产基地,走上订单农业的发展之路。

驻佳县科技工作人员两次赴高家塄、张家坪、虎头峁和张家沟、王连沟、马墕等村,分析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确立中药材种植为脱贫的主导产业,计划在张家坪、高家塄、虎头峁等6个村136户贫困户中种植中药材455.3亩。7月25日,科技人员与乡镇领导及驻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等赴山西运城市新绛县学习考察,考察设施蔬菜种植基地生产规模,掌握中药材种植管理技术,编印了中药材黄芪、远志、柴胡栽培技术资料。

山地苹果产业扶贫技术培训

7月1日,科技人员在子洲县段家湾村开办了产业扶贫西瓜实用技术培训班,聘请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薛道富授课。在田间地头、蔬菜大棚不厌其烦地解答种植户在西瓜、小瓜、马铃薯、苹果、葡萄和桃树栽培及管理方面的问题。赴马小沟则村、张家河村现场指导果树的夏季管理、调研果树产业后期管理。前往段家湾村、张洞村进行马铃薯、绿豆等作物病害防治的实地指导。

驻靖边科技人员对19户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村民柳长生的4亩辣椒出现腐烂病,队长鱼智打电话咨询蔬菜专家,诊断为辣椒疫病,指导拔掉重病苗,尽量使用井水浇灌,喷洒广普性杀真菌药剂等。村民柳岱山提出小叶莲花菜烂心、萝卜开裂问题,科技人员一一予以解答,对此他盛赞科技人员是咱贫困户的贴心人。尤其是东胜村“靖边马季沟”模式,解决了22户贫困户的收入问题。

示范引领奔小康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让贫困户成为科技致富能人,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是硬道理,脱贫是攻坚战。百名科技人员以高度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统筹项目、成果,将自身拥有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试验示范、科技服务活动等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帮助当地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应用了新技术、新成果,辐射带动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以两个脱贫摘帽县和6个贫困县为重点,对全市12个县(区、市)有技术服务需求的贫困人口全覆盖,以技术服务整村推进为前提,以贫困户为单元,分类施策,精准服务,做到随叫随到,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确保每个脱贫户掌握1—2门生产技能,每个脱贫村培养1名技术能手,增强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

驻佳县科技人员在对口扶贫的大佛寺、金明寺等6个贫困村所属乡镇指导种植中药材3160亩,占全县面积的55%。扶持贫困户种植全膜双垄沟玉米3410亩,投入地膜、种子、肥料、机耕资金75万余元。协调佳县农技中心、大佛寺草沟永泰黄芪专业合作社、佳县通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共同垫资示范种植黄芪30亩、党参6亩。这种“技术+企业+农户”的模式,对接新型经营主体16个。

驻米脂科技扶贫人员引进小杂粮、马铃薯、苹果、特色时令水果、瓜菜优良新品种17个,推广新技术8项;开展山地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示范面积500亩。建设榆林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园5000亩、示范富硒苹果生产1500亩、示范建设防雹网1540亩。建设小杂粮优良品种示范及新品种选育基地330亩,生产、加工、销售富硒小米1000多吨。开展谷子除草剂试验、谷子包衣防治白发病试验、大豆新品种试验等。帮扶各类合作组织8家、贫困户30户、科技示范户20户。指导龙头企业、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形成以企业为引领、果业专业合作社运作、果农参与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运作模式。

定边科技扶贫队在黄湾村引进试验示范了晋薯16、冀张薯8号等马铃薯新品种12个,提供良种6000公斤,种植面积32亩;引进汾选3号谷子新品种及种子包衣技术,提供良种50公斤,种植面积50亩;引进铁豆61大豆品种,种植面积10亩;引进藜麦新品种6个,种植面积2亩。在公布井村开展了马铃薯品比、水肥、药具试验800亩。探索了铭丰现代农业园区的“场繁户育”生猪、羊子养殖带动脱贫模式、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的“龙头企业+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合作共赢”模式。

驻榆阳科技扶贫工作人员在鱼河农场郑家沟分场建立地膜水稻示范100亩、直播富硒水稻100亩;建立款冬花、党参、射干、板蓝根、金银花等24种药材展示圃;在白家沟村首次建设了百亩连片地膜谷子示范样板。为青草梁村4户贫困户举行了赠羊仪式。特别是“榆阳区赵家峁”模式在全市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驻绥德科技人员指导赵家砭村设施瓜菜栽培90亩、马家砭村新建设施大棚84亩,建设地膜绿豆高效、谷子旱作高产、玉米新品种及高产栽培等示范基地300亩。指导王家山村新品种示范绿豆新品种潍绿9号、谷子新品种汾选3号和玉米新品种陕单636、陕单650、大丰30等。推广了绿豆晕疫病药剂防治技术、地膜绿豆高产技术、旱作玉米高产技术,示范面积600亩,实施油用牡丹100亩、黄芪20亩、山地苹果40亩。对该县4000亩玉米高产基地、4000亩谷子高产基地、1000亩糜子高产基地提供了技术指导。

综合应用覆膜集雨、测土施肥、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等关键技术,科技人员在吴堡县横沟村建设夏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80亩,涉及贫困户9户。在田家塬村建设旱地马铃薯机械化示范基地300亩,无偿为贫困户提供脱毒种薯30000公斤,亩产2000公斤。针对食用菌品种单一、退化等问题,引进优良菌種2个;在东庄村创建蔬菜高产示范田3亩,指导帮助菜农优化、引进优良品种,涉及贫困户5户。帮助齐家山村发展山地苹果、小杂粮等产业,修建了两座日光温室和三座塑料大棚,科技专家现场问诊,提供了技术服务。

为实现产业脱贫户技术培训全覆盖,从2017年10月开始到12月底,市农业局开展了技术服务百日大行动,积极组建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实行主管领导负责制,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专人调度,总体协调调度技术服务活动。市、县两级指挥中心与省级指挥中心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贯通、反应灵敏、快速高效的运行机制,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为贫困户提供高效、快速、便捷技术服务。

2017年11月23日,榆林市农业局召开全市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工作推进会,要求各县(区、市)要按照省市文件精神,落实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整合平台作用;集中力量打赢攻坚战,勇于担当,有效解决当前扶贫产业“短、小、散”的问题;110指挥中心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证技术服务指导到位,宣传到位,档案资料到位,督导检查责任到位,总结典型模式到位;把握指挥工作数据的准确性,把握技术服务的实际效果,扎实按时推进各项工作。

与此同时,科技人员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思路,培训相关工作人员850多人次,积极推进43个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学习推广“赵家峁经验”,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原则,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三变”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已形成靖边县张家畔、神木市龙庄等经营性资产改革试点村,靖边县马季沟、定边县公布井等土地资源改革试点村,神木市纳林采当、子洲县白家沟等村企联建改革试点村,吴堡县深砭墕、佳县泥河沟等产业带动改革试点村,横山区高圪垯、米脂县寺沟等产业扶贫改革试点村。榆阳、靖边、子洲3县区整县试点开展清产核资,榆阳全部乡镇展开清产核资,靖边、子洲重点乡镇开展清产核资。榆阳、神木、靖边、定边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榆林市农业局副局长张旗感慨地说:“历史和现实赋予了科技人员重大的政治使命和繁重的经济任务,尽管产业扶贫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总结了好经验、涌现了好典型,拓展了新模式,树立了新典型,但与党和贫困群众的要求相距甚远,我们期待百名科技人员学习再加强,谋划再提前,总结再细致,行动再迅速,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有所作为,不断破解新难题,积极探索农村改革和产业扶贫的新模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贫困户科技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职业高原与离职倾向的关系探析
科技在线
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