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的培育*

2018-04-03焦连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教育

焦连志

(上海电力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0)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顺应“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潮流、拓展就业富民之路的应时之策。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的致辞中首次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高等教育如何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已成为近在眼前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驱动力量,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等人才的主要基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应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积极作为,努力培养适合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以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一、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大学是知识传承的殿堂,也是知识汇聚和创新的孵化器,又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各国政府与机构都高度重视的一个新课题。青年大学生蕴含着丰厚的智力资源和创新潜力,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落在一代又一代大学生身上。将大学生塑造成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材,注重培养和充分发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创新激情和创新能量,使之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成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对于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召,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形成、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校大学生有数千万,每年有700万大学生走上社会。这些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大大提高了我国人口的科学素质和整体素质,他们的创业创新活动也为经济发展注入着强大的推动力量。纵观世界,大学生是世界各国创业创新的主力军,各国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当代世界上许多有名的企业都是大学生甚至是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如微软、谷歌、苹果公司等,这些著名的企业甚至超越了许多传统的大企业,而在全球大公司中名列前茅,其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往往能够引领某一领域的技术发展与技术革新。可见在当今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是囿于过去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其知识灌输有余,但对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业价值不够重视,导致对大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创新经济时代所迫切需要的创新素养提升有限,制约着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庞大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的开掘。罗志敏等指出: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素质的人才,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发展社会和人的属性[1]。可见,创业创新素养本身就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高现代人综合素质和促进人的本质实现的应有之义,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视创业创新素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努力方向。面对时代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走出陈规,在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突出创业创新教育理念,建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素养提升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培养体系,从而培养具有创业和创新素养的创新型人才,让千千万万的大学生成长为新时期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素质要求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并不是自然而然具备的,它可能在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被激活。这种激活过程既可能是无意识的成长过程,也可能是积极地有意识地在突出创新素养的课程体系、学生管理体系以及校园文化中被激活的,而后者则是突出创业创新素养的高等教育所努力的方向。因为它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对于创业创新的自觉意识,并在这种自觉意识下形成自己更为完善和全面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素养能力,并有意识地将知识接受过程与创业创新机遇过程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开拓性素养的培养和大学生的自我成长。

(一)创业创新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素质,首先要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王丽娟等认为:创新创业意识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报名、自主实践、自主创新。它不是一种强迫性的要求,因此培养大学生主观的创新创业意识很重要[2]。意识决定行动,意识也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能够启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知行合一意识,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积极地将所学知识与创新创业联系起来,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因而引导大学生产生创新创业行动。在一般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应付考试,这种教育模式之下的学生很难产生自发的创新创业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启发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建构起知识与应用之间的“回路”,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知识联系现实应用,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创业创新知识

知识是创新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创新的出发点和源泉,在任何领域,没有相应的知识积累,创新都将是无源之水。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知识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创新都将引领这一领域的认知发展及技术进步,知识创新往往成为技术变革的先导。因此,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型人格,就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的培育与积累。在创新大潮涌动的当下,大学生创业成为创业领域中的重要生力军,而大学生的许多创业活动,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诸多创新活动,都是建立在其知识积累储备以及对知识的运用之上的。王占仁等认为:大学生创业活动直接与其所学专业知识紧密相连。很多高科技创业项目都是从大学的实验室孵化出来的,学生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就无法促进科技创新的商业化。他们明确指出,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平台和载体,创业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沦为浪漫主义的“乌托邦”[3]。因此,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素质,除了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外,最根本的还是要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魏荣认为:大学生只有通过掌握系统广博及精深的专业知识,提高思维加工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才能以显著的认知优势推动实践创新[4]。大学中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看似繁杂,但其实课程体系是有着内在的逻辑性的,所有课程的学习对于健全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人格素质、能力培养都会发挥其作用。因此,大学生在大学应当以知识学习为本,这既是学生的本职任务,也是大学生对于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与创新运用进而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

(三)创业创新能力

仅有对知识的学习而不能融会贯通,这样的知识是死的,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融会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面去,成为自己知识框架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中学会去运用知识,这样知识才能转化成为自己的能力,成为自己能力体系的一部分。因而,对于大学课程所授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创新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活动,它不仅需要以大学时期学习的知识为基础,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团队管理、目标筹划、筹措资金以及吸引风投、市场开拓与市场营销等等多方面的能力,也需要创业者自身的意志、决心、冒险精神、责任感等等,所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不仅要重视对其知识的传授与知识体系的构建,更要引导其对知识的运用与思考,强化其知识的运用创新能力;同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也不应当是被动的,而应当具备主动性。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要顺利应对这个“小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也需要各个方面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只有在大学生涯中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才能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过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发展自己的全面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回应创新创业的挑战。

三、高等教育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能力与素质培养路径

(一)面向大学生普遍开展创业创新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拥有‘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创新创业教育。”[5]大学生作为掌握着较多科学知识的人才,又有着创新求变的思维特点,也有着一定的创业创新氛围。同时,国家也通过各级政府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创新,这些都成为大学生创业创新的重要优势,但要使这些优势最终得以体现,就需要重视对大学的创业创新教育。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创业并不神秘,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它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学习的知识,是一门具有科学道理的学科。”[6]可见,要使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创新能力得以形成,创业创新潜能得到激发,就必须要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创新素养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素质的培养。

面向大学生普遍展开的创业创新教育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将创业创新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目前高校普遍在大学生中展开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缺失了创业创新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然是不完整的,因此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积极展开创业创新教育,将创业创新教育渗透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这既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之后的就业和创业活动。二是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学习过程是大学生拓展知识、锻炼思维的重要过程。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知识传授与引导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改变学生课堂被动接受的局面,激活课堂,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知识接受过程变成知识的理解应用与融会贯通的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学校可以通过将校外创业创新成功的校友资源、企业资源引入大学校园中来,通过他们的创业创新经历来教育学生、鼓励学生走上创业创新之路;也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去”,到与课程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参观、短期实习,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情况,从而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四是学校也可以通过学院层面结合学院专业实际组织大学生创新团队,通过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示范作用来教育和影响更多的学生。

(二)重视创业创新教师队伍建设

创业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创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分部分,在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影响十分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创业创新教师队伍依然存在着一些与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不相适应的问题。符周利分析道:创业教育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仅具有普通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讲授课程的技能,还需要具备创业实践的指导能力。但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匮乏,这是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确保创业创新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7]。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素质也应当从教师做起。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影响着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如果教学过程只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那可以想象学生必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中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也就很难激发其创业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创业创新过程中。“大学生创新训练通常是以专业为背景,学生通过已学的专业知识构建创新思路,其中有许多想法是理想化的,可能难以实现,因此导师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要给学生正确的导向,虽然也支持失败的创新,但创新点的构建要有理论基础,导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8]因为教师掌握着比学生更多的知识储备,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领悟与体会也比普通大学生要深入的多,且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较多的社会资本。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中的引导与辅助作用不可忽视。

重视创业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对教师尤其是课程授课教师展开普遍的创业创新教育。不论是专业课程教师还是其它课程教师都要意识到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备课过程中渗透创业创新思维,授课过程中主动引导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将创业创新的生动案例与知识讲授、课业辅导与创业创新扶助结合起来,让培育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成为教师们的普遍意识,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素养的培养。二是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在教师队伍中选拔与专业行业联系紧密,具有一定社会资本,具有指导创业创新经验的教师组成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给学生创业活动以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创业活动中所面临的困难,从而更好地辅助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我们视推动业内用户的持续发展为实现尚水人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为水利水运事业做出贡献是尚水人永不磨灭的使命。公司坚持创新、共赢的经营思路,应用前沿技术为专业客户提供最贴近终极需求的高端测控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快速实现科学测量和管理手段的整体提高。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创新的配套机制建设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在“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指出,中国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2%,而欧美的这个比率达到20%—30%[9]。我国大学生毕业生创业率低,一方面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教育体系落后有关,但另一方面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配套机制不健全有关。鼓励大学生的创业创新,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机制建设,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这些相应的配套机制建设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专门的创业创新服务机构。高校在创业创新教育活动中要建立专门的创业创新服务机构,对接学生的创业需求。因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大多是单兵作战,在创业活动中面临种种困难,这种困难的解决主要靠学生自己或者家庭的帮助,但是也有的困难靠学生自己或者家庭也无法克服,这就需要学校层面的相应支持。学校建立专门的创业创新服务机构,使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找到“娘家”,从而获得创业咨询、创业指导等创业帮助,解决创业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利于其创业活动的展开。

2.建立灵活的学业考核方式。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需要占用一定的学习时间,可能会影响其学业进程。通过对创业大学生的学业考核方式改革,如现在不少学校推出了休学创业政策,准许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休学进行创业活动;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休学则可以考虑以创业学分抵扣学业学分的方式,从而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学业和创业之间游刃有余地处理二者关系。此外,部分学校还大胆创新,在学生转专业中提供支持,如创业创新活动可以优先转入创业项目相关专业,从而鼓励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上述改革都有助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3.建立外引内联的社会支持机制。许多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与现实社会问题、社会应用紧密相关,是大学生运用知识回报社会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些创业创新活动除了需要学校层面的支持以外,也需要来自社会层面的支持。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社会资本匮乏,很难独立去解决一些问题。学校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利用校企共建关系、利用合作单位关系以及利用校友资源等来为其提供帮助,扩大大学生在创业创新活动中的社会支持,从而形成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合力,推动大学生创业创新的顺利展开,提高其创业创新活动的成功率。

总的来说,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是适应当代社会变革和我国发展战略转型,对接当今高等教育变革潮流。学校及社会层面都应当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提供支持,鼓励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让大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展现才华,以他们的知识和才干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9-33.

[2] 王丽娟,高志宏.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2(5):237-240.

[3] 王占仁,林丹.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3):250-252.

[4] 魏荣.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结构解析及型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0-132.

[5] 莫诗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N].光明日报,2016-07-03(6).

[6] 胡月.双创背景下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以重庆XX大学为例[D].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2016.

[7] 符周利.高校创业教育学院化现象分析与治理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7(2):89-94.

[8] 李志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37.

[9]丁惠灵.浅议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6):11-12.

猜你喜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贵州省下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意见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