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2018-04-03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客体主体

王 甜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每一种哲学思想的诞生都可谓是一种方法的诞生。恩格斯说到:“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最为要紧的就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蕴,是我们在实践中始终要坚持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方法的形成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方法,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一条红线。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没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问题,但是列宁在《共产主义》一文中指出贝拉·库恩的错误,“他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2]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的一系列著作也都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尤其表现在他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反对“左”、右倾错误,特别是在反对三次教条和冒险主义为特征的“左”倾错误斗争中,提出了党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中国各阶级进行了实事求是地分析,分清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同时,也指出农民革命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形势进行分析,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总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特点和规律。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对中国国情进行深入分析,写出了《论持久战》,指出中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不会永远僵持下去,也不会速战速决,最终的胜利将属于正义的一方——中国人民。这就重振了军民的士气,破除了“亡国论”的影响,给予人民极大的鼓舞。此外,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所著的《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以及《新民主主义论》,都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战争和革命的形势,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和将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毋庸赘述,这一时期毛泽东所写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和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尤其体现了他思维中的实事求是方式。其中在1941年毛泽东所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了明确的解释:“‘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

1942年4月党的七大上,正式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倡导要坚持党的三大作风。至此,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在全党最终确立起来,并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方法的主要内容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就是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我们日常工作生活都离不开一切从实际出发,它是我们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条件。这里的“实际”有着丰厚的内容,只有认清了“实际”的根本内容,才有可能正确的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的“实际”,也就是我们实践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我们首先做到的就是要正确把握客观对象的本质规律。只有明确这两点才有可能避免两种错误思想倾向:一是主观主义,即是从我们头脑中所想象所构造的内容出发,自以为是,偏离了实际的轨道;二是直观主义,即是从客观事物的表象出发去认识事物,把事物的部分特征、特点当作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实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藏在事物的内部,并非它的直观表现。

其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即实践主体的“实际”,包括人的身体状况、精神面貌、品质品格、个性性格等。在实践中,人是实践的主体,也即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体,因此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避免的受到主体情况的干扰。人是各式各样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性格、能力、智力、特长和身体健康状况。因此,在一切从实际出发中,我们还必须认清主体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一项高难度的工作中,我们虽认识了工作对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实际),但没有认清主体的实际,把工作交给能力低或能力太高的人都会是一种错误。所以,这里的“实际”也包含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的实际。

再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是实践中工具手段的实际。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既包括实践的主体、客体,也包含实践过程中的手段和工具。因此,从实际出发也要认清实践手段和工具的实际。实践的手段和工具是联系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中介和桥梁。中介和桥梁的性质、属性的不同决定主体和客体关联程度的高低。比如,不同的手段和工具作用于客体的影响是不同,某些手段或工具会使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呈现的完整,有些则是部分的呈现。此外,不同的主体对不同的手段、工具的把握程度不同,有的会运用自如,有的则是粗糙蹩脚。所以,正确把握实践的工具和手段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应有之义。

(二)理论联系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是实事求是所包含的重要方法论意蕴。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得做到本然与应然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毛泽东在1941年5月的延安整风运动中就强调:学习马克主义就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统一。

坚持实事求是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论来说,以上两者都是实事求是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从认识论来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及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活动的能动性最重要的体现在人们改造世界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行为,“最蹩脚的工程师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在建造楼房之前已在头脑中设计出了房屋样本”。因此,一定的实践总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同时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面对一定的客观对象。这就需要把主体的意识和客体的现实联系起来。此外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就要把理论中包含的一般和现实中包含的共性相联系,使其相符合。这样才能使理论更具指导性,也才有可能成功改造客体。

三、坚持实事求是方法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戒除主观主义

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存的客观实际出发,而并非是自以为是,但在现实中,由于人是具有主观意志的人,难免在看待客观世界时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这样做往往形成了主观与客观不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相脱离。所以,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从客观的实际出发,戒除主观主义。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也即是唯理论和经验论。这两者虽有不同,但本质上仍是属于主观主义的表现。首先,本本主义是指把理论当作教条,从书本的个别词句出发来指导实践,并没有理解书本上理论所包含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防止本本主义倾向上也要求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不能把它当作教条,应当深刻理解它蕴涵的原则和方法,特别是它思考问题的方法即思维方式。其次,经验主义是从自己在实际中总结的经验出发,把以往符合旧事物的经验应用在已经发生变化的客观事物上,就造成了主观与客观的不符,主体与客体的不符,也就不能达到成功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力戒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对我们的影响,在克服两者对我们的影响上,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就强调要反对主观主义,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要避免教条主义的错误。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始终要坚持陈云同志所讲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指导方针。

(二)坚持解放思想

邓小平所倡导的解放思想与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处在现实中的人,思想观念难免受到原有的或传统的观念影响,被众多的条条框框所限制,束缚住手脚,不敢试,不敢闯,当然也就不能做到从客观的实际出发。所以说,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首先做到解放思想。现实不断变化,人们的实践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如果用老观点,旧方法看待问题,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落伍,也就不可能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邓小平讲过“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4]当今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到解放思想仍对我们十分重要。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强调了解放思想对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因此,一定程度上讲,我们今后解放思想的任务也会更加繁重。

(三)创造民主、自由的环境

民主自由的外部环境是实现解放思想和做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一个民主、自由的氛围,人们的头脑、思想就会受到禁锢和压抑,不敢讲话,不敢讲真话,也就不可能干实事。“文革”十年就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教训。“四人帮”及其造反派打击,压制人们应有的言论自由,使民众整日处在一种极度恐慌和压抑的环境中。不谈有什么创造精神,就连平日所要做到的讲实话、干实事也不成。所以说十年浩劫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泯灭了人民的创造精神。直到粉碎了“四人帮”之后,邓小平重新提出要做到毛泽东一贯提倡的实事求是精神,开展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大讨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抑的气氛。在这场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邓小平就指出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我们既要坚持集中,更要坚持民主,要创造民主的氛围。因此,民主、自由是做到实事求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四)注重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实现一切从实际出发,掌握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是做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毛泽东讲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可以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毛泽东的众多论著:没有对社会各阶级的调查研究也就没有1925年5月12日写成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没有对中日敌我双方的深入调查了解,也就不会有《论持久战》等。没有调查研究党和政府的政策,纲领就失去制定的基础。但是现如今,有些领导干部忽视调查研究的作用,名曰“调查研究”实则是拿着公款各地旅游。有甚者在没有调查研究的情况下,乱上项目,搞投资,到头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武力、财力,也弄掉了自己头顶上的乌纱帽。有的领导看似进行了调查研究,实际上完全是走过场,往往是“天数凑够,打道回府”“材料到手,拔腿就走”。所以说要做到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就要有良好的调研态度。没有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愿望,没有多跑腿、多动嘴,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也就不会做到精准的调查研究。此外,做好调查研究还需要对资料进行有机整合,这就需要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仍是我们要坚持的。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2]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8.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客体主体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实事求是”定乾坤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