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播或成传统电视媒体转型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2018-04-02刘俊美

视听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故事性常态受众

□ 刘俊美

最近两年,直播的概念已经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为人们所熟知,一些专门做视频直播的网站异军突起,只要你想看,随时都能够看到所谓的网络主播为你而播。但是,网络直播鱼龙混杂,在风起云涌一段时间之后饱受诟病,也引发了有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并频频出招治理乱象。随后,视频直播观众资源逐渐被几家网站和客户端占有,这一领域的市场也更加清晰。笔者认为,乱象的发生和存在,以及随后的管理、调整和改革,其实也给了我们电视人许多启示。公众对网络直播的需求,或者说追捧,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公众对原汁原味事实真相的追求;大家对一些低俗、空洞内容的网络直播的唾弃,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大家对直播品质的追求。而这些,其实倒逼了传统媒体的转型,也给传统电视媒体发展直播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一、直播常态化应该成为共识

目前,国内各台的电视直播还仅限于大事件,比如重要节日、铁路高速通车、重要经济论坛等。而且在许多直播中,只有主持人传递的信息是实时的,直播过程中嵌入的资料片、大屏图表等已经是“过时的”了。这种形式已经难以满足观众需要,大家更渴望的是全景式地纵览新闻事实,同时获知相关解读和背景介绍。简而言之,电视新闻直播并不是没有人关注,而是面临着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口味、品味变化了,供给侧不变,就必将流失观众,进而失去舆论阵地。电视行业是一个团队相互配合的工作,分工清晰、角色清楚,因此要重新定义直播,使得直播常态化,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从媒体领导层开始就层层认同这一报道样态,认同这种无时差的报道方式对电视新闻发展的意义。

同时,电视新闻线性传播的特性,注定了观众要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收看节目,大家都笑称,这是电视新闻对观众的“双规”。网络视频的出现向电视的播出方式提出了挑战,随时想看随时看,这样的非线性收视,注定了信息的碎片化,收看的场景化,但自媒体时代,每天网络上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短视频,但事实往往让人们大跌眼镜。传统电视媒体如果能够对大事件和热点事件进行直播报道,也实行碎片化传播,将有力地捍卫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重新挽回观众的心,守住舆论阵地。

二、直播常态化需要调度高质量人才队伍

电视媒体的记者队伍是网络媒体所不能比的,经历多年的采访报道,他们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因此面对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如何进行报道,从新闻中心到各个栏目负责人,再到各位编辑记者,大家基本有一个成型的思路。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成型思路也是一种禁锢,在主流媒体的电视屏幕上直播多了,难免程式化,宣传味道浓了,为受众考虑的少了。所以,电视媒体需要持续改进中枢指挥系统,进行扁平化管理。面对需要直播的选题,快速反应,指挥系统对编辑记者进行统一部署,前方分几路跟进事态发展,后方编辑做好功课,找好背景资料,及时提供给前方记者参考播出。特别要指出的是,直播报道并非一味地“大水漫灌”,夸张一点说,媒体强调了什么,展现了什么,事件中便存在什么。因此,指挥系统和编辑记者在实战中,是一个良性互补的过程,直播大方向要明确,记者出现场要找准细节,综合考虑舆论导向性和观众兴趣点。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大事件直播要在总体策划上下功夫,工厂化流程,人员各司其职;而对于有时效性的热点新闻,媒体要突出时效性,场景上不一定追求完美,要根据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什么时候是热点高峰,什么时候是话题回落期,媒体人要有清醒认识。同时,笔者认为,直播常态化的最佳状态是记者队伍人人皆能直播,随时可奔赴现场,而且事实上,电视媒体确实拥有这样的通讯手段和调度能力。但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尚需提升,调度也往往是缓慢或者失灵的。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明确的奖惩制度,对直播记者没有正确的评价和激励制度,如何用制度安排好人员的使用,已经成为直播常态化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随着“网红”的出现和为人们所熟知,电视记者在直播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是否走“品牌化”道路。各主流媒体也可以打造一批属于自己的,身处百姓之中的“网红”记者、明星记者,让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粉丝圈。如此一来,这些记者可以形成新宣传形势下的“锚”,起到稳定舆论导向的作用。

三、直播常态化的故事性和场景考虑

在直播过程中,无论是策划人员还是现场出镜的记者,都要考虑故事性。故事是实现整个直播代入感的关键,有故事,观众才能看下去,没有故事,观众和网民很快就会选择更换频道和页面。而故事性需要记者现场的驾驭和发掘能力,同时,要充分考虑故事与大小屏对面的受众的关联度,关联度大,故事性强,受关注度就高,就能够获得高收视和高点击率,以及好的宣传效果。现在,很多直播节目和直播视频只是讲究“热热闹闹”,记者介绍现场情况浮皮潦草,语速很快,显得业务很强,语言表达很顺利,其实观众听不进去,记不住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如此,直播者很多都是追求展示,谈不上什么故事性。其实,网络只不过是传播的一种新的载体,受众或用户对这种载体熟悉后,就会越来越不关心形式,而是转而关心内容,关心现场直播的人能够替他们挖掘到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故事难以支撑,而且,难以向人们阐释故事背后的道理。

直播常态化的好处很多,受益的不仅仅是电视节目本身。现在各个电视媒体、各档栏目都有自己的“两微一端”,还有很多建起了“中央厨房”,在这种情况下,直播常态化的用武之地就更为宽泛、灵活。现在的直播,特别是网络直播,要充分考虑场景,就是网民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能够观看你的节目,没有这样的考虑,就很难打造合格的视频产品。在这个大前提下,网台互动,协同作战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比如,可以在电视和网络上同步直播,电视节目受限不能直播时,网络可以继续,新闻事件直播完全结束后,可以继续利用网络对精彩视频进行剪辑推送,电视可以跟进评论等。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使直播的传播渠道立体化,而且可以根据受众关心的话题不同,实现精准传播。但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以及网络视频有着不同的样态,因此在管理上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手段,比如说,电视直播技术风险性大,时间控制比较严格,管理者对节目整体要有把握;网络视频直播则更加强调互动性,评论和弹幕就是目前网民使用比较多的一种手段,那么我们的直播中就应该考虑安排人员进行评论和弹幕的回复和管理。而直播结束后,常态化直播的内容在生成网络视频时,就需要更加精准的剪辑、推送,使之成为一种网络产品,这都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不能够随意和轻视。

目前,国内电视媒体设立自己的新闻频道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选择,应该说具备了直播常态化的土壤,与其拿出大段时间来相互转发各地的“旧闻”,不如精心策划和操作好本地的可直播新闻,毕竟受众都关心自己身边发生了什么。目前渠道是多元的,“内容为王”的观点将再次上位,成为需要重视的法则,只有真正拿出有价值的新闻,才能赢得受众。同时,直播的常态化也可以促进电视媒体品牌的树立,通过反复的直播可以赢得口碑,反之,当谬误、谣言盛行的时候,受众也自然而然地会到最有公信力的频道和电视台找寻真相。这也是直播常态化更为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故事性常态受众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散文的“故事性”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创作谈:场景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