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厌学困境 渐入乐学殿堂

2018-04-02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蒋承国

师道(教研) 2018年4期
关键词:消极中学生家长

文/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蒋承国

矫治厌学行为需要深入探讨厌学的原因、心理障碍及辅导措施,使学生从 “厌学”走向 “乐学”;防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一、学生厌学的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不仅仅指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课堂学习的消极应付和否定;还指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的消极懈怠、否定的情绪。中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具体表现是:

1.消极应付型。懒惰,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不主动学习。

2.畏惧回避型。对学习的一种胆怯心理,害怕学习,回避学习,上课趴台睡觉,不做作业。

3.厌倦对抗型。厌恶学习,对抗学习,上课不听讲,看课外书籍,沉迷玩电子游戏。

4.逃学弃学型。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无故旷课,离家出走,同社会 “朋友”混在一起,转移学习注意力,早恋、打架等,直至辍学。

厌学学生虚荣心强,逆反心理更强,意志薄弱,稍受挫折,便情绪波动,不加以有效地引导和控制,会给学生的学业,生理、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学生厌学的原因

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

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内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这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起主导和决定作用。二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因。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如社会的偏见、家长的过高期待、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无法适应生活、学习环境改变,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等等,这是学生厌学的外部原因,会加速学生厌学和加重厌学程度的作用。

1.内因要素分析

心理特征不稳定。中学生心智不成熟,心理特征不稳定,容易受各种不良影响的诱惑,不能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导致部分中学生迷失方向,整天沉迷在虚拟的网络里生活,看电影,交朋友,玩游戏,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

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大部分中学生在鲜花和赞赏的小学环境中成长,从未遇到过挫折。中学学习的深度、广度突然加大,导致部分中学生不适应,学习稍遇一点困难就害怕退缩,产生畏难情绪,失去斗志,对未来感到迷茫,导致厌学。

心理压力大。中学生肩负中、高考两座大山,课业负担重,学习内容多,试卷作业多,学习时间长,测验次数多。每逢考试,害怕考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指责,连续几次考试失败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焦虑心理,在学习中不断地产生无助感,厌学心理就此形成。

2.外因要素分析

家庭教育的误区。家长的高期望与学生发展失衡以及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外因之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如果背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片面地追求高分数,当学生的分数不理想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时,学生就会对考试产生恐惧,害怕上学,久而久之,滋生厌学情绪,形成厌学心理。此外,父母离异或家长忙于工作,或沉迷于玩乐,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厌学。

学校教育的误区。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特别在升中考、高考等压力下,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许多学生并非主动学习,而是被动刷题、做题从而陷入题海战术,一旦努力付出与收获的成绩不成正比,学生便出现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这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外因之二。

社会教育的误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严重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新的读书无用论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社会上不正之风的泛滥、道德水平的滑坡、低俗文化的传播等也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冲击,使其放松对学习的追求,这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外因之三。

三、厌学向乐学的转化

1.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进取意识,增强学习的内动力

厌学学生一般都悲观失望,无精打采,不求上进,自暴自弃。要治理厌学,首先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进取意识。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发现学生的长处、优点、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赞美;同时在课堂提问时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出一些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及时表扬,激发出 “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而是给予认真思考、主动发言的肯定。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对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人生美好的理想是人们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2.谨遵矫治厌学心理的契约法,增强学习的约束力

契约法是指教育者与厌学者及家长共同协商后签订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契约:如家长不得随意违反有关规定,随意指责、打骂、惩罚孩子,做到关心、爱护、帮助,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学生不得随意违反有关规定,必须做到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不逃学,成绩稳步提高等;契约要明文规定对双方的奖惩方法,对违反契约和符合契约的行为分别给予奖惩。家长和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共同协商来签订契约的方法来矫治其问题行为。契约是双方自愿签订的,经过平等、民主协商后共同确认,比较容易消除学生对教育者的抵触情绪,使学生接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学生也知道要 “说话算数”。这样,学生的行为不仅受约于师长,更重要的是自我约束,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自觉性。

3.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习的启动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学习兴趣,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因此,在辅导中必须改变这种恶性循环,通过爱抚和激励培养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4.修复受损的师生关系,增强学习的助动力

古语说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受损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因此,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5.搭建发挥学生特长的舞台,增强学习的支撑力

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 “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大多数的 “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 “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 “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 “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主题班会”、“文娱晚会”、“体育竞赛”、“小制作”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新上进的信心,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到温暖的班集体中。在评价学生的教育质量时不仅考虑具体学业与学科的质量,更要注意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实证明,经常受到尊重的学生,会更加自尊自爱,对所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不会感到厌倦和无聊。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信心是施教成功的钥匙。

猜你喜欢

消极中学生家长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让自己发光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