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式”教学之我见

2018-04-02普宁市流沙第四小学李楚珠

师道(教研) 2018年4期
关键词:内角三角形创设

文/普宁市流沙第四小学 李楚珠

“问题解决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把教学内容问题化,通过问题解决来展开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在整个 “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创设贴近于生活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应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因此,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从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发生、发展过程角度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的问题情境。如何创设贴近于生活的问题情境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数学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将生活中相关的数学问题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我在教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与运算时,利用 “乘车”的具体情境,提出一系列 “上车”“下车” “上车又下车”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学生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整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领悟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与运算规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也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如在教学 “淘气的校园”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学校——第四小学美丽吗?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先让学生们通过描述自己熟悉的校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组织学生从课本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探究记录整理信息的方法,渗透统计思想。其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加快推动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比如在教学如何计算梯形面积过程中,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梯形纸板,求该梯形的面积,有哪位学生会通过已知知识准确计算出该梯形面积?”问题一出,学生们有的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有的则动手计算起来,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所以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显得容易多了。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系统性,教师应遵循 “循序渐进” “温故而知新”的原则来创设问题,牢牢把握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理想切入点,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知识的探究积极性也不断增强。

二、培养学生的 “问题解决”能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 “问题解决”模式,要求学生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提出适合的数学问题,全体学生通过配合协作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使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将 “问题解决”模式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科学提问为前提,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这里需要充分考虑: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不大,将很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积极性,并且对学生没有任何教育作用;而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太大,将严重打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望,无法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 “问题解决”模式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难度适中的数学问题,切实将 “问题解决”模式的效用发挥出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样化交流,例如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 “年、月、日”的内容时,可以在上课前先布置问题任务:同学们,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些什么?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有关资料,提示学生可以问家长,可以找日历,可以上网查,把收集到的资料写一写,并且拿到课堂上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分享信息,最后再由老师 “查漏补缺” “整合梳理”,解决问题。这样,把整个课堂交给了学生,通过生生互动,使琐碎的知识连贯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正确质疑,培养发问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应该是自主、独立地完成,教学者对学生的指导,应该具体表现在引导、启迪思维等方向。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现在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注重 “情境+问题”,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质疑,培养发问精神是 “问题解决式”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正确质疑,敢于创新。

例如在教学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我创设了如下动画情景:三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我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再提问学生:看着他们的争论,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学生问“我想知道到底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有的学生问 “我想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形状有没有关系”,还有的学生问 “我想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由 “境”生 “疑”,由“疑”生 “问”,既明确了学习目标,也引出了下面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活动。又如在教学 “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我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的环节,采用小组讨论形式,每个小组有四名学生,并且要求组内各学生提出几个数学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多巡查,多鼓励,多提示,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 “质疑”中来。倘若对于提出的问题,小组中有学生可以解决,那么该问题就由小组学生自行予以解决,对于小组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应记录下来,然后通过班级讨论解决。 “疑是思之始”,学生在旧知中产生新的困惑,在质疑中学会数学知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望被很好的激发出来,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评价

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包括教师给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及时评价。课后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进行阶段小测试,随时跟进。学生也要进行自我评价,逐步形成反思意识。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内角三角形创设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三角形分割问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