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雅东汉蜡染棉布的产地研究

2018-04-02卫艺林

纺织科技进展 2018年1期
关键词:陀罗塔里木盆地蜡染

卫艺林,梅 蓉

(1.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服饰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241000;2.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1620)

尼雅出土的东汉蜡染棉布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蜡染棉布,作为我国纺织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物被学界广泛引用。目前针对其产地的研究有多种观点,但所持研究方法基本都是将它的图案与中亚各地区图案进行比较研究,进而认为该蜡染布来自中亚的贵霜犍陀罗等地。如赵丰教授在《中国丝绸艺术史》一书中,正是以这块蜡染布上的犍陀罗风格图案为根据,认为其来自印度且证明了蜡染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1];吴焯先生认为它的图案与犍陀罗出土的石雕提喀女神像极为相似,因此可能是直接由贵霜贩运来的商品[2];孙机先生将这块蜡染布与贵霜王朝的金币图案比较,认为图中描绘的女神为中亚丰收女神阿尔多克修,并进一步推论这块蜡染棉布是东汉时期由贵霜从丝绸之路传入新疆的[3]。然而单纯依据图案进行比较研究,其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且结论存在逻辑上的缺陷。如果依据图案就可以判断该蜡染布产地为犍陀罗,那么尼雅遗址出土的大量刻满犍陀罗图案的门板、建筑梁柱、木门、门框、木椅,也都是从犍陀罗输入的商品么?这是无法解释的。如果该蜡染布确实是来自贵霜犍陀罗地区的商品,那么它只能证明古印度纺织科技的发展水平,在研究中国纺织科技史时加以引用是不恰当的。因此,用内外史结合的方法从更加立体的角度对该蜡染布的产地进行研究颇为重要。基于以上背景,通过文献考证和史料分析的方法,从语言文字、宗教、人种等角度进行分析,首次提出该蜡染布的产地为尼雅,并非来自中亚的商品。

1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分析

1.1 佉卢文是古代尼雅的官方文字

尼雅遗址位于古丝绸之路南道上,是西汉精绝国和东汉鄯善国所在地,其遗存大多属于东汉或魏晋时期。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发现了尼雅遗址,所发掘的佉卢文文书仅整理和刊布的就有782件之多,占据现存佉卢文的绝大多数,目前学界对佉卢文的研究均主要建立在他的发现之上。其出土资料的内容包含有精绝国王的敕令、公文、各种民间契券、私人信件等,有力地证明了佉卢文在当时的尼雅古城是通用的官方文字。另外尼雅出土的佉卢文文书并非纯粹的印度俗语,与犍陀罗地区混合了伊朗语成分的佉卢文相比,它混杂了许多东方的语言因素,有非常多的本地方言词汇,如专有的人名、官衔、农产品、衣物名称就达上千个,这些词汇都是没有原生的印度词汇对应的。这充分说明佉卢文不仅是尼雅的官方语言,而且是在当地长时期使用的传统语言。

1.2 佉卢文是贵霜犍陀罗的官方文字

佉卢文是古代印度人使用的一种古文字,后来广泛流行于中亚,它也是我国新疆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胡语文字之一。语言学界一般认为其来自于印度西北部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也就是古犍陀罗地区。公元前2世纪,曾经活动于我国敦煌和祁连山之间的月氏人西迁至中亚,征服了大夏并继承了当地土著居民的文字——佉卢文。月氏人随后迅速扩张,先后征服克什米尔、印度河流域及恒河中游地区,建立起以键陀罗为中心的贵霜王朝。该王朝的建立者丘就却铸造的钱币已开始使用佉卢文,考古学家在今印度西北、巴基斯坦、阿富汗境内发现的佉卢文碑铭和钱币大多属于贵霜遗物。因此,佉卢文不仅是尼雅长期使用的传统文字,也是以犍陀罗为中心的贵霜王朝的官方文字。

2 从宗教的角度分析

2.1 尼雅古城的宗教信仰

尼雅遗址面积约170余平方公里,以一座佛塔为中心建造。佛塔的规模颇为巨大,经两千多年的风沙侵蚀,高度仍有5.85 m,底座边长达5.6 m,这证明了佛教在当时的尼雅已经处于宗教信仰的核心位置。且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古精绝国总人口只有三千多,却建造了如此巨大的佛塔,这充分显示了佛教在其宗教信仰中的核心地位。

2.2 贵霜的宗教信仰

从贵霜立国之初即信仰佛教,帝国的建立者丘就却时期佛教已经在贵霜兴盛,几度被立为国教。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出土了许多有佛陀像的贵霜金币,如在阿亨·波什发现的一枚迦腻色伽时期的金币,背面是立佛,佛陀有头光和背光,身穿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襟。在贵霜帝国中后期,阎膏珍、迦腻色伽等国王的宗教信仰虽然一度在印度教和佛教之间摇摆,但佛教始终在中下层民众中广泛传播。犍陀罗佛教文化正是起源于贵霜帝国的犍陀罗地区,影响遍及整个中亚。另外在犍陀罗发现的大量贵霜时期佛塔遗址,与尼雅佛塔风格一致,都拥有正方形的台基,造型为覆钵型,台基上建造圆柱形塔身,最上方是覆钵丘。由此可见,尼雅和贵霜犍陀罗地区在宗教信仰上是相同的。

3 从人种的角度分析

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是中国西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的强族,匈奴兴起以前,月氏人一直是西域霸主,著名的匈奴单于冒顿也曾在月氏当质子。公元前165年左右,大月氏被匈奴击败,西迁至天山北路,随后再败于乌孙,只得继续西迁至阿姆河流域并征服大夏(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之后大月氏人将势力扩张至西北印度并建立贵霜帝国。《汉书·西域传》中明确记载:“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说明当时的汉人认为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居民人种为小月氏,是大月氏的残部,与西迁建立贵霜的大月氏为明确的同族关系。

另外,根据考古学家对尼雅遗址出土的多件人类骨骼的研究,认为古代尼雅居民的人类学测量特征与印度—地中海人种支系中的印度—阿富汗类型人种极为接近。如新疆医科大学的崔静教授曾对尼雅遗址出土的93-1号墓地M7和93-2号墓地M1颅骨进行人类学研究,认为该批颅骨属于长狭颅,狭面,水平方向面部突度明显。结合狭鼻及中眶型,具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地中海东支类型的特征[4]。由此可以判断,尼雅及附近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的居民与建立贵霜帝国的月氏人在人类学上同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东支的印度—阿富汗类型。

4 从贵霜与尼雅的关系分析

公元7世纪初,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贵霜:“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番维畏威送质。”英国的布腊夫等学者据此认为贵霜在迦腻色伽王时期曾短暂统治过塔里木盆地[5]。此说法虽存在争议,但当时贵霜东部疆域与中国的塔里木盆地相接,是明确而肯定的。尼雅在东汉时期是汉王朝的属国,但随着汉朝势力的消长,该地区各小国所依附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当地出土了大量模仿贵霜钱币制造的汉佉二体钱,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东汉时期塔里木盆地诸小国可能是同时向东汉和贵霜称臣纳贡的,即同时隶属于东汉和贵霜[6]。作为身处夹缝的小国而言,这种做法是很常见的。

另外在公元2世纪左右年贵霜内乱分裂后,曾有大月氏种的贵霜贵族率残部败逃至我国新疆南部,并保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得到了蜀汉政权的册封和承认。其依据来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的记载,蜀后主刘禅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下诏丞相诸葛亮,称“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氏、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再结合新疆出土的佉卢文资料中多处出现的“奥古侯贵霜军”、“军侯贵霜军”等残片[7],可以推断在公元2-3世纪贵霜帝国内乱时期,确实有大量贵霜人迁徙到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尼雅、于阗等地定居。从其中可以看出:(1)塔里木盆地南缘多为精绝国这样“胜兵五百”的绿洲小国,大量贵霜人迁居而来必然会对当地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2)新疆面积极大,各地区人种、语言文化各不相同,颇为复杂。贵霜人为避战乱大量迁居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也很可能正是因为塔里木盆地本身就是月氏故地,这里的居民在人种和语言文化上与贵霜本土是一致的。

5 从当地出土的其他文物分析

尼雅遗址出土的纺织品、建筑梁柱、木门、门框、木椅、木凳等大量文物,均为明确的犍陀罗风格。尼雅遗址的发现者斯坦因在其考古报告中提到,“最早的木雕器物在尼雅遗址中就有发现。”“这些房屋中的其中一间,很快就发现了一些表面雕刻着精致花纹的木片,它们所显示的雕刻风格与犍陀罗早期的雕刻品相类似[8]。”除去造型手法的因素,从主题方面来看,斯坦因认为:“这些(尼雅木雕)雕刻艺术的主题,很像在优素甫赞和斯瓦特佛寺的浮雕上见到过的古代犍陀罗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所表明的年代和佉卢文木牍的年代非常近似。”如前所述,犍陀罗艺术发源于贵霜,是贵霜境内最为著名的佛教艺术样式,由此可以判断尼雅木雕在造型特点、雕刻风格等方面与贵霜文化是一致的。另外作为影响深远、传播广泛的艺术范式,犍陀罗艺术在中亚本来是一种石刻艺术,传入新疆后却变成一种木雕艺术。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新疆缺乏适合雕刻人像的优质石材,而优质木材资源颇为丰富[9]。这充分证明这些木雕均为因地制宜的本地产品,是由有着犍陀罗文化素养的本地工匠制造而并非由犍陀罗输入的商品。佉卢文和犍陀罗艺术是贵霜帝国的两种重要的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它们是同一时期的产物,二者共同出现在尼雅也再次确证尼雅与贵霜在文化上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尼雅人与贵霜犍陀罗人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他们属于同样的人种,使用同样的语言文字,有同样的宗教信仰,同样的文化艺术,据此可以判断尼雅本身就可以视为犍陀罗文明的一部分。

6 结语

通过文献分析和史料考证的途径从多个角度对尼雅和贵霜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认为:

(1)尼雅使用的语言文字与贵霜一致,均为佉卢文。

(2)尼雅的宗教信仰与贵霜一致,均为佛教。尼雅在总人口仅有三千人的情况下,在古城正中心部分建造了巨大的佛塔,充分证明了佛教在尼雅古城的重要地位。

(3)尼雅的人种与贵霜相同,均为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支系中的印度—阿富汗类型人种。汉书西域传更是明确记载为小月氏,认为是大月氏人受匈奴打击,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时在此地留下的残部。

(4)贵霜与尼雅在历史上关系密切。二者地理位置相接,国外学者认为贵霜全盛时期曾短暂统治过包括尼雅在内的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另外尼雅本为月氏故地,且贵霜人在汉末时期,有明确的为避内乱向尼雅等地大量迁徙的记载。

(5)东汉蜡染棉布上出现的犍陀罗风格图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地出土的木雕及其他纺织品图案普遍均为犍陀罗风格。因此并不能依据图案判断它是来自犍陀罗地区的外来商品,它更大的可能是尼雅本地所产,该蜡染布应当作为中国纺织科技史的少数民族部分在科技史研究中加以引用。

[1] 赵 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03.

[2] 吴 焯.从考古遗存看佛教传入西域的时间[J].敦煌学研究,1985,(2):26.

[3] 孙 机.建国以来西方古器物在我国的发现与研究[J].文物,1999,(10):69-73.

[4] 崔 静.新疆和田民丰县尼雅遗址墓葬出土颅骨种族人类学研究[J].解剖学杂志,2013,(1):84.

[5] 陈鑫泉.试析公元9世纪之前塔里木盆地南缘种族和文化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2014,(4):148.

[6] 袁 炜.从汉佉二体钱上佉卢文铭文看于阗国与东汉、贵霜的关系[J].中国钱币,2016,(4):3.

[7] 王炳华.贵霜王朝与古代新疆[J].西域研究,2013,(1):56.[8] 奥里尔·斯坦因.沙埋和阗废墟记[M].殷 晴,译.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226-250.

[9] 张健波.于阗木雕与中亚贵霜文化渊源考释[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5,(4):118.

猜你喜欢

陀罗塔里木盆地蜡染
蜡染的纹饰探讨
美国的犍陀罗艺术研究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AMT法在塔里木盆地吐格尔明背斜及含铀地层识别中的应用
文化杂糅视域下对犍陀罗艺术起源与发展的新思考
马丽蜡染作品
蜡染手绢寄深情
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伸展-挤压构造旋回
南朝时期的佛驮跋陀罗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断裂特征及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