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思想的实践特质

2018-04-01刘晓玉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民族

刘晓玉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郑州451000)

中共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深刻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新的发展方略,如何更大范围、最高程度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就必须正确认识并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思想,这也是团结全国人民实现 “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统一战线的执政逻辑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所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1]建立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不仅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也是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绩的法宝。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提升到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统战工作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会议、2015年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央西藏第六次工作会议、2016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等。这些中央级别的工作会议都是时隔多年后再一次高规格召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试行)》更是第一部关于统一战线的党内法规。可见,党的统战工作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工具和手段。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是 “最大政治”[2]。总书记在相关场合发表的一系列关于统战工作的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表述、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思想。在这一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党的统战工作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也为世界民族国家解决团结统一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十九大新修订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执政党,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权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与全体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和事实都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能否画好最大同心圆,寻求最大公约数,团结最广泛力量,根源和保障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统战事业施行和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力有效,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这是习近平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思想的根本执政逻辑所在。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到2015年5月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国家级的统战工作会议共计召开了21次。2015年首次以 “中央”命名统战工作会议,从“全国”到 “中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统战工作的高度重视,新时代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被提升到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统一战线中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和衷共济、参政议政、共商国是的政治思维,这也是民主党派、党外爱国人士真心诚意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政治前提。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党外人士步入政坛,在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务,在日常工作中既有职又有权,受到尊重,享受荣誉,充分体现了个体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然要坚决抵制奉西方多党制为圭臬,鼓吹轮流执政的错误言论。

针对民族关系,总书记提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论述。环顾当今世界,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处理民族关系最成功的代表之一,各民族大团结、大联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日益使中国以中华民族整体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总书记对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这既是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前和未来指导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核心思想要义。

针对宗教关系,总书记指出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并明确 “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的具体要求与评价标准。关于爱国宗教界人士的团结工作,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主动选拔和培养 “政治上靠得住、品德上能服众、宗教上有造诣、关键时靠得住”的爱国宗教界人士,共同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针对阶层关系,总书记提出要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 ‘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所谓 ‘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3]构建亲与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杜绝官商勾结与权力寻租与腐败现象,是对领导干部的爱惜与保护,也更加有利于健康、公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运行。

针对海内外同胞关系,坚持和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是团结一切海内外同胞的根本政治前提。在坚持香港、澳门 “一国两制”方针不动摇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和强调在香港、澳门各界进行爱国主义历史观与文化观的教育与培养。以对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认同为根本契合点,团结一切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海内外华人、华侨。与此同时,制定与颁布 《反分裂国家法》,对妄图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势力形成强大震慑。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思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思想的精髓,是对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历史文化特质整体性的全面把握,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对立统一思想的具体运用。它的深刻意义在于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团结、统一政治局面与执政优势的认同与坚守,提升到中华儿女共同理想信念的认识高度,正所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5000多年沧桑岁月,把56个民族、13亿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就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4]。可以说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适应了中国人民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更主要的是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维护和巩固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新时代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前提是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四个自信”,以及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 “五个认同”。对团结在爱国统一战线下五大关系主体关于 “四个自信”与 “五个认同”的理解与认识,中国共产党必须承担起主体领导责任。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在文化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等多维度、多途径地教育引导来实现。在这过程中,五大关系主体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积极融入,以实现和谐一致、紧密团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最佳状态。

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关键是要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在哲学意义上,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向来主张 “万物皆一体”“事事圆融无碍”。一是 “体”、是“本”;多是 “用”、是 “显”。认为一体不废多元,多元不碍一体,一即多,多即一。在这种 “多元一体”哲学思想影响下,中国政治文化、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均以 “大一统”“王天下”为终极目标。所以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统一文字、统一法度,中央集权架构下设郡县,几千年来虽代有更迭,但是 “百代皆行秦法”,中国大的政治格局和执政思维没有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多元一体的本体论思想铸就了中华文化包容和谐,和而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不撼动统一政治格局、维护中央权威的根本前提下,对少数民族地区、少数群体实行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政策,尊重客观存在的民族差异、区域差异、阶层差异,包容与尊重独特性。若是当现实经济、文化、制度、心理等要素都成熟的情况下,依然刻意制造隔绝与疏离,夸大差异,不仅背离了追求统一、完整、一体的中华文化核心要义,更是触动了党和国家的根本政治底线。

从我国民族发展历史来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民族自发到民族自觉,从实体存在到政治实体的历史演化过程。早在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以及中原地区以外的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五大族,彼此交融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雏形。几千年来不论是王朝建立的国家统一时期还是诸侯并起的战乱征伐时期,“许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达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5],这个多元统一体就是中华民族。此一阶段的中华民族仅仅是作为实体存在的,具有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区域地理、心理结构的文化内涵。伴随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崛起,外有民族入侵,内有民族自觉,中华民族渐渐具有了团结各族中华儿女一致对外,抵御外族侵略,寻求民族国家独立的政治意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华民族不仅是实体概念、文化概念,更是具有了主体国家的政治涵义。十八大以来,在爱国统一战线感召下的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民族戮力同心取得的辉煌成绩使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走进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阶段,再一次强调、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合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之举、当然之策。

三、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组织合力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6]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行形成了强大的历史合力,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做为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在习近平爱国统一战线思想引领下,更加明确、有效地团结党内外、海内外、各社会阶层、各民族、各宗教中支持中国共产党、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爱国人士,把他们的智慧、愿景、能量凝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进而形成强大的组织合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能否团结人、凝聚人,如何团结人、凝聚人是考验一个执政党人心向背和执政能力的试金石。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有大批的民主人士、爱国知识分子同情并支持共产党。1945年在延安,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经典对话更成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而寻求破解的重要政治命题。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再到辉煌,既离不开自身艰苦卓绝的奋斗,更离不开团结最广泛力量的政治胸怀与政治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表现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礼敬人才、广纳人才、任用人才的新时代人才观。他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谈到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7]。总书记 “不拘一格降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统战思想在新时代的又一认识深化,也是他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天下哲学思维的具体运用。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回应新的问题。总书记新时代统战思想具有与时俱进、时刻反映和回应变化了的现实需求的时代引领力。2015年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特别提出要重点团结 “三类人”,这种认识就是对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社会阶层结构以及时代突出问题实事求是地即时回应。这三类人包括作为统战工作新着力点的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这三类优秀群体,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团结,还要 “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8]。

留学人员,包括留学归国人员和留在国外的人员。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对留学归国人员的感召与培养。进入新时代,总书记提出 “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的思想观点,既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又团结留在国外人员,这样就体现了中国人才使用战略的转变,意味着爱国统一战线的进一步扩大。新一代留学归国人员有着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同特点。新中国成立初的留学归国人员看到和经历了东西方社会的巨大差距,但在传统家国情怀感召下有着改变祖国落后面貌,为祖国奉献人生的牺牲精神。新一代的留学人员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经济基础、思想观念、文化心理已与前辈不同,更追求现实效益,对他们的吸引与感召,既要讲情又要讲利。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内基础设施、基本生活条件的大幅度提升,创业投资环境的不断向好,留学回国人员持续攀升。这不仅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持的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工作方针的科学与正确,也展现了祖国日益强大后执政党的自信与包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也就是俗称的网络大V、网上意见领袖,是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兴起的新兴人士。其特点是他们的网上言论能够影响和左右网络舆情,进而对现实事件产生影响力,具有非现实权力的网络权力资源。对这一类代表性人士,要用疏而不堵的方式,团结和吸纳他们进入主流平台,使他们可发声、多发声、发好声,更好地引领年青一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日益活跃发展,新型经济体和经济人日益活跃,年青一代的企业家、创业家,还有诸如律师、会计师、税务师、评估师等新经济组织中的知识分子、专业人才日益壮大,日益成为活跃非公有制市场经济体的中坚力量。他们身在体制外,拥有社会资源整合力与影响力,也有专业技术性强、思维活跃、流动性大的特点,对他们必须采取爱国情怀感召与现实关怀帮助并举的策略,引导年青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总之进入新时代,只有做好这 “三类人”的团结统战工作,凝聚和形成新的组织合力,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6.

[2]杨卫敏.统战思维与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习近平民族思想研究[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05):44-55.

[3]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6-03-09(02).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01).

[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4.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56.

[7]潘旭海.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N].人民日报,2014-05-24(03).

[8]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N].人民日报,2015-05-21(01).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民族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我们的民族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