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伏邪理论的探讨

2018-03-31曾治君郑恬吉燕华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29期
关键词:源流临床

曾治君 郑恬 吉燕华

【摘要】目的 剖析伏邪理论的产生发展概况以及对临床疾病治疗的意义。方法 通过查阅古籍和文献,探索伏邪理论的源流,从前人的智慧和宝贵经验中汲取知识。结果 全面解读和认识了伏邪理论。

结论 伏邪理论由来已久,自《黄帝内经》时就已提出,经过历代医家的补充和完善,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对临床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伏邪理论;源流;临床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9..02

伏邪理论历来是温病学的主要内容,温病学源于《内经》,然而到晋唐期间,温病一直圈在伤寒的范畴。《素问·热论篇》[1]中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2]亦云:“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和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3]。”提出了太阳温病的概念,除此之外,《伤寒论》中也论及了治疗温病的禁忌症,忌用汗、吐、下、火疗法,从而可以推出温病应用辛凉解肌之法,对后世温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受所处背景的影响,《伤寒论》详寒而略温,用以描述温病的篇幅并不多,对温病的认识较为粗略。到了宋金元时期,温病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明清时期是温病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提出和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的创立,温病学说趋向成熟,已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1 伏邪理论沿革

伏邪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时期,奠基于汉晋唐宋时期,在明清时期臻于完善[4]。它自提出之后到宋代之前,一直都是温病病因学的主导理论,在郭雍提出“新感温病”后,温病一分为二,分为伏邪温病和新感温病两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家对伏邪的认识也愈加深刻,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把伏邪概念广义化,伏邪被定义为一切伏而不发的邪气。

(1)萌芽时期

伏邪理论最早始于《黄帝内经》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而后在《热论篇》中也提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开创了伏寒化温理论的先河。

(2)发展时期

晋代时期,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提出“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发展了“伏邪”学说,明确了伤寒与温病的不同之处,也指出温病的病因是伏寒化温,进一步提出了伏邪藏匿的部位是肌肤腠理之間;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论及了温病和冬温病,他认为温病为冬时感寒,但伏而不发,至春得暖气始发;冬温病为冬时感寒,气伤即发。因此,明确了冬温病确系“感而即发”的温病无疑[5];唐朝的王焘在《外台秘要·温病论病源》[6]篇指到于冬月温暖之时,人若感受乖候之气,也可伏而不发,至天气暄热时,温毒始发。打破了温病伏寒化温单一因素的范围,推出了人体感受乖候之气也可伏而后发[7];至宋代,郭雍增加了温病的范畴,已不是单一的伏寒化温,在《伤寒补亡论》[8]中指出“医家论温病多误,盖以温病为另一种病,不思冬伤于寒,至春发病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自感风寒温气”和“非节之气中人”也会导致温病的发生,后世医家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两类,实即源于此,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也论及了温病的发作与时令之气相关[9]。

(3)鼎盛时期

明清期间既是温病学也是伏邪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大家都对伏邪学说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极大的充实了伏邪理论,于是广义伏邪的概念被提出,涵盖一切伏而不发的邪气,把伏邪学说拓展到温病以外,刘吉人[10]认为“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除此之外,初发者、已发者由于治不得法所致的病情隐伏;已发治愈者由于病根未除尽所致的遗邪内伏都可称之为伏邪”。王燕昌云:“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详述了伏气温病的病因、病机、病证、辨证、治法等问题;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指出寒邪伏而化热,宜以黄芩汤清里热,但若外感邪气,引动在里伏热,则应先解表邪后清里热。展现了在内伏邪的转归及其发病的原因与机理,并给出了相应的治则治法。

2 伏邪发病的机理

笔者分析发现正气不足和外感六淫之邪是导致外邪入侵人体后造成感而即发和伏而后发的两大原因。《黄帝内经》中提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由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可得出“虽然冬伤寒则春病温,但是藏于精则可趋避之”的结论,精能化气,冬不藏精,则容易导致正气不足,正气不足则难以抵御伏藏之邪,便会发病。此外是外感六淫之邪,新感引动伏邪。外邪侵袭人体,正气奋起抗争,体内伏邪无正气压制,就会爆发出来,此谓之新感引动伏邪。

3 伏邪理论指导临床

由于伏邪发病的特点为病情重、病程长、辩证多且缠绵难愈,并涉及到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11-12]。因此,伏邪学说在临床上有着广泛应用。

耐药菌感染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症状严重[13],会出现气、血、精、津液的紊乱,表现复杂多样,与伏邪致病病机相似[14],都是在病人“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发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且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在治疗时,可根据伏邪理论,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联合应用中药进行扶正透邪[15]。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并继续生长、浸润,发生病变,甚至引起症状,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EMS形态多样,病变广泛,且缠绵难愈[16]。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其发病方式和临床表现都与伏邪发病有相似之处[17],可以利用伏邪理论进行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阴性毒邪,为疫毒伏邪致病[17],当邪正斗争较剧烈,正气较盛,这时应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解毒透邪外出;当正虚邪微,应扶正与祛邪同时进行[18];当久治不愈,病情反复,此时正气极其虚弱,应注意以扶正为主[18-19]。

4 结 论

自《内经》提出“伏寒化温”,伏邪理论便一直作为温病的主要病因,直到清代才擴大了伏邪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切伏而不发之气,不再局限于温病。自此之后,伏邪理论日臻完善,到了近代,可用伏邪理论来解释临床上很多在西医看来病因未明的疾病,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永杰,龚树全.黄帝内经[M].北京:线装书局,2009:65.

[2] 秦越人,刘 渊,吴潜智.难经[M].四川: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208.

[3] 张仲景,姜建国.伤寒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0.

[4] 赵明芬,安冬青,汪建萍.试论伏邪理论的源流及发展[J].中医杂志,2016,57(03):189-192.

[5] 董锡玑,韦大文.温病之新感与伏邪探源-兼对《温病学》教材(五版)中的一点商榷[J].河南中医,1996,16(01):7-8.

[6] (唐)王焘著,高文铸校注.外台秘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60.

[7] 姜宜惠.内伤伏邪的理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8] (宋)郭雍撰,牛宝生,周利等校注.伤寒补亡论[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01.

[9] 马 健.新感与伏邪学说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03):129-132.

[10] 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1] 赵明芬,安冬青,汪建萍.试论伏邪理论的源流及发展[J].中医杂志,2016,57(03):189-192.

[12] 狄舒男,于 淼,周妍妍,等.伏邪概念实质探析[J].中医药学报,2017,45(01):1-3.

[13] 斯崇文,贾辅忠,李家泰.感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8-532.

[14] 赵兰才.从伏邪学说探讨耐药菌肺炎的病机与证治[J].中医杂志,2017,58(15):1283-1287.

[15] 高 洁,刘清泉,马 群,等.从伏邪理论看耐药菌感染[J].中医杂志,2011,52(06):536-538.

[16] 马遇春,丛慧芳,王 素,等.从伏邪理论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特点[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03):496-498.

[17] 张天婵,丛惠芳.从伏邪理论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01):5-7.

[18] 吕宝伟,冯春青,孙建光.基于伏邪理论探讨扶正祛邪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05):942-944.

[19] 张传涛,扈晓宇,周道杰,等.基于“肾虚伏邪”理论论治HBeAg阳性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03):175-179.

本文编辑:李 豆

猜你喜欢

源流临床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啸”的源流
本帮菜之源流考
临床带教
“干” 字源流浅析
临床带教
墨竹画的源流析
贯休《禅月集》版本源流及补遗考述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