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沉重的挽歌再一次

2018-03-31南志刚

文学港 2018年3期
关键词:羊倌阿婆

南志刚

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张俊祥编剧的《鸡毛信》,龍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奉命为八路军送鸡毛信,途中遭遇日本鬼子,一系列曲折之后,胜利完成了任务,小羊倌海娃机智、勇敢,又不乏憨萌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代人童年时期的永久记忆。通过这部影片,我第一次知道“鸡毛信”是一种紧急信件,相当于现在的特快专递。在那个艺术品“缺医少药”的时代,《鸡毛信》不知看过多少遍,但每一次看到民兵队长(海娃的父亲)将这一重要任务交给海娃的时候,我们都不免担心。当海娃最后完成任务、见到八路军叔叔的时候,台下总会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1993年,陈忠实先生完成的《白鹿原》再一次“启用”了鸡毛信,白嘉轩在危难关头敢担大任,用鸡毛信传遍白鹿原上村村庄庄,发动了反抗暴政的“交农事件”,成为小说前半部分的华彩乐章,为白嘉轩、鹿三、三官庙和尚、鹿子霖等主要人物的性格形成和命运走向,埋下深深的伏笔。通过《白鹿原》,我们知道了“鸡毛信”是极其重要的信件,是白鹿原“起事”的信号,也是老百姓传承已久的“信物”,是只有到了生死交关的时刻,不得已启用的一种集体抗暴模式。

因于以上相关“鸡毛信”的经验和记忆,当我拿到赖赛飞的《你有一封鸡毛信》时,陡然一惊,和平顺畅、朗朗乾坤,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年年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一条条高铁相继通车。哪里来的鸡毛信!迫不及待地打开,期待着作者带来的庄严、重大、紧急的消息。

赖赛飞的“消息”来自海边乡村,文本空间集中于“我”的小村庄,老房子与新别墅构成鲜明的分界线,出没于“老房子”的是一群上年纪的老头老太:父亲、阿杉伯、老羊伯、阿德姆、太阿婆等,他们拖着老胳膊老腿,带着疾病障碍,依然种植、放羊、帮工、编织、念经。作为最后一位农民和最后一位羊倌,阿杉伯和老羊伯,似乎宣告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即将终结。赖赛飞用纪实的笔法,为这个无限留恋、又无可留恋的小村庄,献上一曲挽歌。虽然,其中不乏轻松温情的细节和幽默调侃的语言,但整体格调沉重,对传统乡村伦理和乡土文化即将失落的痛惜与挽留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以文学的方式,向世人寄送“鸡毛信”,报告传统农业文明即将逝去的紧迫信息,也为大时代增添一个浓重的注脚。读《你有一封鸡毛信》,我仿佛听到传统乡村文明崩坏的“咔嚓咔嚓”的声音,让人心痛、让人不甘、让人欲哭无泪、让人无所适从……

“这个高速前进的时代,一户人家如果十多年翻修不起房子——听上去跟十多年没洗脸相似,肯定是讲究不起了,也就是说,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一辈子劳动的人丧失了劳动能力,就等于掉下悬崖而安然无恙,剩下唯一的事情就是如何体面地老去。”七十岁出头的阿杉伯,是村子里干活最卖力的“帮工”,无论谁家请他做活,无论什么活,他都勤勤恳恳,像给自家干活一样卖力,所以,他要的工钱高一些,脾气也倔一些。老羊伯的羊吃了耕地的枇杷苗,他几次三番找“我”父亲倾诉,甚至在家里偷偷抹眼泪,直接找到老羊伯,却被老道的老羊伯轻描淡写地拒绝了,最后只好接受村里的安排修建围栏。阿杉伯为人倔强,但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一分便宜,当大家为他“公伤”进行补偿时,他老老实实说明真相,坚决不要现金补贴。95岁的老羊伯,原来是老鸭伯,因为河水改造,放弃养鸭转为养羊,在蓝天下、绿色的田野里,老羊伯率领的白色羊群,成为乡野中一道风景线。85岁的阿国岳母,依然身体硬朗,种植蔬菜、瓜果并按时拿到集市上卖。太阿婆眼睛老花,却像一只勤劳而并不智慧的蜘蛛,每天都在编织着花样复杂的织品,尽管“有织没织,织了白织”,但要是不动动,手要僵,嘴也要僵了。难得的是,老阿婆对织品非常恭敬,每次开始劳作之前,都要精心地洗手,以保持织品的干净漂亮,并且将编织物集中铺放在干干净净的二楼房间里。识字的阿良姆和阿德姆也没有闲着,靠着“好念功”为人诵经祈福,也经营一些与此有关的物品。这群老人,慢慢丧失劳动力了,渐渐变得老了。但他们不服老,依然坚持着自食其力,在田野里、在编织中、在念经声中,用劳动抵御衰老。他们试图将乡村生活坚持到底,因为孩子们大多已经离开村子了,只有在节假日才轮番回老家探望他们,而且,人死后只有一尺见方的空间,“这么小,我是不死”。也许,这一代人成为传统乡村生活的最后一代践行者:阿杉伯是最后一个农民,老羊伯是最后一个羊倌,太阿婆是最后一位手工编织者。

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老,必然降临到这群执着“不老”的老人。赖赛飞反复提炼出一个意象:锈。开始是一半大门生锈了,用大锤子也砸不开。后来,人的手脚关节生锈,脑子生锈,村子的房子生锈,田野生锈了,日常生活生锈了。由此,提到“防锈漆”“除锈”“美白”。“我”的父亲渐渐老了,变成了村子了最老的一辈人,收儿女的赡养费,也是一月一月地收,“活一个月,拿一个月”,儿女预付半年赡养费,就要活够半年,但预付十年,他却不肯。平时在村子里闹闹小矛盾,和三阿婶拌嘴,吃些炒青豆,和老哥们聊聊天,给儿女们出点小难题,骗他们多回来几次,成为老人晚年的乐趣和愿望。五保户阿长公公身体生锈了,先是让人叫他,后来自叫自应,经过会议研究也没有送到乡上的养老院。阿长公公的阿姨,为了给阿长公公双腿祛病,竟然将陈先生的双腿包裹起来,在滑稽的叙述中,透出多么的无奈!

父亲这几年借别人锋利的言词擦拭自己的智商,太阿婆用一根细开司米线反复擦拭自己的每一只指关节,老羊伯用十几只活蹦乱跳的羊代替成千上万只鸭子来擦拭自己的身子骨,阿良姆和阿德姆用经文轻柔地擦拭自身,顺便擦拭他人,阿杉伯和阿国的丈母娘,用一成不变的田间劳动来擦拭。是啊,老人们自强不息,在不断地“擦”中,坚持“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坚持自我除锈。人锈了,要“擦”,乡村锈了,也要“擦”,文化锈了,更应该“擦”。

然而,他们总有“擦”不动的时候。

我不敢想,也不愿意想。赖赛飞集中写的是老人,有人说是关注养老题材。在我看来,赖赛飞的书写,岂能仅仅局限于养老?

这,就是赖赛飞发来的“鸡毛信”,它为我们拉响了警报。在文学书写中,拉响这样的警报,赖赛飞肯定是第一个,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猜你喜欢

羊倌阿婆
替儿还债十余年,曾火遍上海的“油墩子阿婆”去世
山道
小羊倌
小羊倌
阿婆
一猫一人一世界
好好活着
阿婆的汤勺
后套头羊
小熊学数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