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青:擎架起生命世界里的彩虹

2018-03-31张瑞江

中关村 2018年2期
关键词:迈特刘青高分子

张瑞江

刘青博士带领的阿迈特公司在未来的3、4年内,尽快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吸收冠脉血管支架外周血管支架推向市场,实现可吸收血管支架的产业化。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位于太行山南段、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千百年来就沐浴生长在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沃壤里,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发祥地。当进入20世纪60年代第3个春天时,一个叫刘青的婴儿在长治市白求恩和平医院呱呱坠地。

长治因地处太行之巅,自古就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又称“上党”,《荀子》称之为“上地”。似乎躲不开天意的巧合,刘青在山西东南部的“上地”诞生了生命后45个春秋,在北京海淀同样有一个叫“上地”的地方诞生了人生辉煌的事业。“上地”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现在担任北京阿迈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刘青博士,在“上地”——高处的、上面的地方——站在人类医疗科技制高点上,为人类谋取福祉、佑护生命。

然而,今天的刘青博士为人类谋取福祉、佑护生命的抱负,是他自青少年时期在血液里、灵魂里,早已生长的初心和梦想。幼年的刘青日日月月就生长在炎帝神农氏尝百谷、制耒耜、兴稼穑的长治。听着发端于长治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华夏民族的壮美传说。小学、初中、高中,刘青都是一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许受到父亲中文系教授和母亲是化学系教授的影响,刘青高中时获得山西省语文竞赛一等奖、化学竞赛一等奖,按照规定刘青已经确定保送山西大学。1979年的夏天,刘青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化工系录取。在清华上学的5年中,刘青对高分子材料、对医用高分子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任课教授已经发现了刘青在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方面潜在的极大天分。

1984年7月,刘青以优异的成绩在清华毕业。清华毕业的刘青,有许多一流单位要录用他,可是,这时的刘青依然要继续学习深造。毕业后紧接着在9月份考取了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医用高分子专业,在成都科技大学学习3年,师从我国医用高分子材料学科开拓者乐以伦教授,开始从事牦牛心包人工心脏瓣膜的研究。

1987年7月刘青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医用高分子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西里2号——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从事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的研究与检验。在检定所的6年,刘青主要从事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的研究与评价,参与制定我国首个植入医疗器械“人工心脏瓣膜国家标准”。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是中国医疗器械检定系统的最高法定检测机构。在这里工作的6年中,刘青深深感到,要撷取科学巅峰的明珠,还必须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在检定所学习实践了6年后的1993年,刘青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英语水平考试(EPT),来到了东欧的捷克共和国科学院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著名的水凝胶隐形眼镜的发明人Otto Wichterle教授就是该所的创始人和首任所长。捷克地处欧洲中心,是中东欧开放的前沿窗口,也是中东欧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当年年满30岁,风华正茂的刘青更看重的是捷克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在医用高分子领域的领先地位。23年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运用“点穴式”外交访问捷克,捷克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沿线国家。这次“点穴式”外交,对周边的国家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20多年前,在美丽的布拉格,在捷克科学院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的刘青,师从著名专家 K. Ulbrich 教授,孜孜矻矻从事医用高分子水凝胶的合成与药物释放的研究,进行了可降解抗癌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突破性提升。

处在夏季的布拉格,是最美好的季节,旖旎的风景、惬意的气候,令人心旷神怡。就是在这美好的七月时光里,做完访问学者的刘青离开布拉格,奔赴位于欧洲西北部的荷兰。荷兰有世界著名的化工和医药企业阿克苏·诺贝尔公司,也有著名的飞利浦公司。刘青来到恩斯赫德(Enshede) Twente 大学生物技术系,师从国际知名学者J. Feijen教授和C.A. van Blitterswijk 教授,从事骨科修复材料研究,首次进行了无机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与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解决了无机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与高分子材料间的结合强度不高的问题,在荷兰求学的短短3年中,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提前获得了博士学位。

1997年3月,结束了近3年的荷兰留学,刘青博士怀着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愿望,又只身飞到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这次,他选择了刚刚兴起的组织工程领域, 到休斯顿 Rice大学生物工程系从事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博士后研究,师从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的A.G. Mikos 教授,从事多孔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1999年7月 到位于美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费城的Temple大学任生物工程与生物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光固化齿科修复材料和钛合金材料的表面修饰研究。2001年5月刘青博士转入美国工业界,在美国普林斯顿的 Therics公司任高级科学家和项目主管,从事3D打印的颅骨和口腔颌面部修复产品的研发。 Therics是全球首个将3D打印技术用于人体组织修复的公司。这一技术是利用患者的CT扫描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出与患者缺损部位形状和尺寸匹配的植入物。采用这一技术,可以极大缩短手术时间,大幅度改善修复结果。2003年8月刘青博士应聘到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Celgene擔任研发总监,负责生物材料和干细胞的产品研发(Director,Biomaterials R&D;),许多研发的产品已在市场销售。

在Celgene工作的几年内,刘青博士拥有富足而稳定的优裕生活。然而,更大作为更大建树的梦想在召唤着他。经过半年多的深刻思考,他于2007年初毅然辞去了他在Celgene令人羡慕的研发总监的职位,开始了人生的新长征。 2007年4月,刘青博士和其他两位创业伙伴一起创立的企业3D Biotek LLC正式成立。这一次,刘青博士瞄准了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市场。传统的细胞培养,都是在细胞培养皿和细胞培养瓶中进行2维平面培养,这种细胞生长的方式与体内的细胞在3维组织中的生长方式完全不同。因此,在体外利用2维细胞培养进行药物筛选时得到的结果与临床试验的结果常常不一致。为此,一种与体内结果具有更好相关性的体外细胞培养体系,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刘青博士凭着在3D打印和干细胞研究方面深厚的研究功底和丰厚的经验积累,3D Biotek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推出了利用3D 打印技术生产的3D 细胞培养支架,并通过全球知名的试剂和器材公司Sigma-Aldrich 向全球销售。其中一种3D细胞培养支架3D Insert-PCL,被美国国立标准研究院选作组织工程支架的标准参比支架。 在此基础上,公司随后又陆续推出了用于大规模细胞培养扩增的3D 生物反应器,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在3D Biotek创立初期,刘博士就敏锐地意识到3D打印技术,将会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更广阔的应用。因此,他不断关注有可能让3D打印技术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和产品。很快,他就发现雅培公司和强生公司等正在研发可吸收聚合物血管支架。 因此,他又瞄准了这一具有能够为众多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解除病痛的新一代产品,全力投入了3D打印全降解血管支架的研发。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第一代裸金属支架和第二代药物洗脱架,支架置入后,对病人的造成的影响可以长达数月或数年之久。这些永久性金属支架的置入后可以影响动脉的MRI或是CT影像,此外,金属支架还会干扰外科血运重建,阻碍侧枝循环的形成,抑制血管正性重塑,还会有导致血栓等风险的缺陷。可吸收血管支架则可避免永久性金属支架的缺点,它能在需要的一段时期内支撑血管, 达到血运重建的目的。支架最终能在体内降解为无毒产物(水和二氧化碳),随机体正常代谢排出体外。此类生物可降解支架可以避免金属永久支架引起的并发症,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好几家跨国公司如Abbott Vascular (雅培)、Boston Scientific (波士顿科技)和J&J; (强生)等,也都投入巨资研发全降解心血管支架。但基本上都采用了与金属支架制造相同的激光雕刻的技术。利用激光切割技术生产支架,必须首先制备可降解聚合物管子,然后将支架从聚合物管子上切割成型。因此,这一生产过程比较长,70-80%的材料被浪费掉,激光切割过程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D打印技术是一项先进制造技术,其特点是节约材料,可以一步制备出结构和形状复杂的产品,特别是能够制备出激光切割技术制备不出的结构。与激光切割法相比,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可吸收高分子材料支架,不需要制备管材和进行激光切割,因此,具有制造速度快、成本低、无环境污染等特点。

在异国他乡的多年里,忙碌一天后,夜晚的刘青博士常常想起家乡、想起家乡人民,正在为建设美丽富强的国家而勤奋劳作着,与此同时也享受着祖国带来的幸福生活。然而,在新的一天给人民带来了新的光明和温暖的同时,新的健康问题也随之相生相伴。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现代化发展,冠心病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发病率也明显升高,而冠心病导致的患者的死亡率居所有疾病之首, 而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必须以截肢来保存生命。由于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治疗具有手术微创伤、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因此在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方面得到极大重视。然而,中国是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病大国,有众多的患者需要救治。在国外深造多年的刘青博士,在该领域的学术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这时刘青博士很想回到祖国,用最新的技术研发出能够为祖国患者同胞解除病痛的产品,同时也为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进入21世纪北京的春天,躲不过沙尘暴的肆虐。然而,2011年 4月的春天时节里,往年的沙尘暴面带羞涩,蜻蜓点水般闪过后再也没有回来。刘青博士回来了,从地球的另一面回到了祖国首都北京。他从美国没有带回来任何奇珍和异宝,带回来的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与忠诚和可吸收血管支架研发的技术与设备。

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血管支架(包括冠脉支架和外周血管)研究和产业化领域,目前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的核心专利技术已经被国外公司所垄断,进口的支架制造系统价格昂贵。因此我国的血管支架制造企业大部分都是在进行仿制或购买国外的半成品。由于缺乏核心专利技术,支架只能在国内进行销售,缺乏国际竞争力。这一现状与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的形象严重不符。刘青博士预见,在未来的4、5年内,如果我国不在这一领域内迎头赶上,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那末,我国未来的血管支架市场将会被西方跨国公司的可吸收血管支架全面占领。我们国家将会为购买进口可吸收型血管支架产品支付高额外汇,最终导致患者治疗费用增加,加重国家医疗保险的负担。成功研发可吸收血管支架是刘青博士的最大梦想。

在北京海淀开拓路5号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区,北京阿迈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终于注册成立了,这一天:2011年4月15日,对刘青博士人生具有里程碑意义——又是一次天意的巧合——这一天又恰恰是女儿14周岁的生日。公司创建之初,刘青博士就有了成熟的思考。公司定位:从事可吸收血管支架及其它植入医疗器械研发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使命:不断提供创新产品,造福患者。公司目标:成为国内外同行业知名企业。公司创建伊始,除面临资金困难之外,就是人才队伍的相对弱化。刘青博士,以超常的人格魅力,强烈吸引着海内外同领域的一流人才。赵庆洪博士从美国回来了,任公司首席科学家。他获四川大学的学士学位后,赴美国在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美敦力和雅培等知名公司从事心血管植入物的研发工作,有着丰富的产品研发经验。曾任美国雅培公司负责球囊,外周血管支架(包括可降解血管支架)研发的主任科学家。回国后全面负责阿迈特公司可降解血管支架的设计、测试、输送、临床前动物实验等。石桂欣博士从加拿大回来了,任公司技术部研发总监。毕业于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生物医用高分子、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医学院。先后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化学工程系及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癌症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生物材料领域有十余年的研究经历,曾任美国加州两家生物技术公司的顾问以及美国3D Biotek公司的高级科学家。回国后主要负责阿迈特公司可吸收血管支架的设计、制备、测试及新产品的研发。一个俄罗斯叫Alexander Nikanorov(亚历山大.尼卡诺夫)的医学博士,也来到了中国北京的阿迈特,任公司首席医学官。从莫斯科国立医学院毕业的Nikanorov博士与俄国总统普京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当普京总统得知好友Nikanorov(尼卡诺夫)去了中国北京参加医疗器械研发后,很是惊愕。他在加入北京阿迈特公司之前曾任美國雅培公司和圣犹达公司的临床医学部负责人,有着丰富的心血管植入产品的临床研究经验。他还是美国心脏病研究中心(CRF)的研究员和美国经皮介入治疗学会的主席团成员。自公司成立以来,阿迈特已先后拥有了6名博士,阿迈特拥有了世界一流专业化的研发与管理团队。

位于北京海淀开拓路5号的阿迈特公司,与南面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日夜相邻相伴厮守着。在圆明园北面的刘青博士带领团队为实现梦想而不舍昼夜。深夜里,在探究神秘科学迷宫的刘青博士和团队人员,隐约看到了一个半世纪前圆明园上空焚烧的烟火,似乎听到了圆明园里断壁颓垣发出的屈辱呐喊和咆哮……刘青博士及其团队,把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掠夺“世界万园之园”圆明园的仇恨,转化为强盛祖国、为民谋福的巨大决心和拼搏精神。刘青博士在学习和实践中一直坚信,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模式——曾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工具”——一定会有3D打印人工器官进入到临床应用。他多次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做了关于全降解血管支架及其3D打印技术的报告,引起世界同领域顶尖专家的高度关注,为中国制造赢得了荣耀。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刘青博士带领的团队不断完善了3D打印全降解血管支架的工艺过程。其核心专利,于2015年获得我国知识产权局的授权,美国的专利申请也在实质性审查中。阿迈特公司拥有的聚合物血管支架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属于国际首创的技术,这一技术与国外雅培等公司采用的激光雕刻技术完全不同,3D打印技术具有速度快,成品率高,产品的力学性能好等特点。因此,这一创新技术比传统的激光切割法制造可降解支架过程,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

到目前为止,刘青博士的团队采用3D打印技术研发的全降解冠脉血管支架,完成了临床前的研究。动物实验取得了可喜成果。2016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欧洲心脏大会上,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和陈明教授团队的郑博教授报道了阿迈特的全球首创的3D打印的全降解冠脉血管支架的動物实验研究结果,引起与会各国专家的广泛关注。郑博教授等的动物实验报告表明, 阿迈特公司的3D打印技术可以完全替代激光雕刻技术,能够突破国外的专利技术封锁,是我国在增材制造领域的一大历史性技术突破。这一项重大创新性的支架制造技术的突破,将会带来血管支架制造和使用方面的革命性变革。目前,阿迈特研发的全降解冠脉支架正在准备进入临床人体实验。对这一创新性产品的研发,许多国内专家葛均波院士、张兴栋院士、周玉杰教授、陈韵岱教授、沈雳教授等,都给予了极大关注与支持。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也给予了资金支持。

刘青博士的团队正在计划利用这一3D打印技术,来制备外周血管支架。初步实验表明,所得到的全降解聚合物外周血管支架的支撑力,可与金属支架相媲美。动物实验结果表明,3D打印的全降解外周血管支架,在抑制血管支架内再狭窄方面,大幅度优于金属支架。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刘青博士带领的阿迈特公司在未来的3、4年内,尽快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吸收冠脉血管支架外周血管支架推向市场,实现可吸收血管支架的产业化。为广大患者造福,为实现强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迈特刘青高分子
宁波市荣科迈特数控刀具有限公司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聚焦2022年高考中关于“集合”的经典问题
Quantum dynamics on a lossy non-Hermitian lattice∗
绿水青山图(一)
迈特威探索版
大众汽车迈特威
黑莓为什么这样红
精细高分子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