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音近义词“联系”和“连系”的语义对比分析

2018-03-31刘爽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联系语义

刘爽

摘要:“联系”与“连系”是一对同音近义词,通过考察两者的语义区别特征发现,“联系”具有[+抽象][+动态]的语义特征,“连系”具有[-抽象][-动态]的语义特征。这些区别特征也可根据“联系”和“连系”不同的隐喻认知基础来解释。并且,两者的语用交叉的现象还具有规律性和可解释性。

关键词:同音近义词;联系;连系;语义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联系”和“连系”相互混用的情况。虽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并未收录“连系”,但是在包括最具权威的人民日报在内的各大新闻门户网站中仍发现在一些新闻标题及其内容中存在使用“连系”一词的情况。可见,“联系”与“连系”应看作是一对同音近义词。以下,就对这对近义词进行语义对比分析。

一、“联”与“连”的语义溯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连”的解释是“员连也。从辵从车”。段玉裁进一步对“连”解释为“负车也。负车者,人挽车而行。车在后如负也。”因此,“连”的本义应为“拉车而行”。“联”的繁体写法为“聨”,在《说文》中该字解释为“连也。从耳,耳连于颊也;从丝,丝连不绝也。”其本义应为“连接”。另外,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指出“连”与“联”的关系:“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郑注,联读为连。古书连作联,此以今字释古字之例。”以上可以看出,在用字之初,“联”与“连”只是古今字的差别。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联”的本义应为“连接”,而“连”的本义为“拉车而行”。而“人拉车”以绳索为牵引,因此这种“拉车”的动作也可引申出“连接”之义,加之“联”与“连”读音相同(均为“力延切”),这给汉代“假连为联”的出现提供了充分的合理性。

而将“连”、“联”作为双音节的“连系”与“联系”来使用,根据在CCL古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发现,早在《周礼》中,就有“连系”一词的使用,如“帟,王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尘,幄帟皆以缯为之。凡四物者,以绶连系焉。”这里的“连系”与我们现在常用的“连系”一词的语义大抵相当,同样是表示“连接”的意义。而同样在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搜索“联系”,只发现了29条语料,最早见于唐代,有两例:

(1)昔为忠臣,今乃联系臣,王以机晤清明,风神爽秀,归流谦之义,存顺迪之心,血食依时,茅苴不易,占休纳,王之策也。(《唐文拾遗》)

(2)联系(“相互连接拴縛”之意)使相随而服役也,故谓之胥靡,犹今之役囚徒以锁联缀耳。(《汉书·楚元王刘交传》“胥靡之”唐颜师古注)

这说明,“联”与“连”虽然在字义上有渊源,但是当二者与表示“连属关系”的“系”组合成为“联系”、“连系”时,还是有存在明显不同的使用情况。

二、“联系”与“连系”的语义对比

在这一部分的语义对比中,主要是对“联系”、“连系”根据其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现代语义的对比,为了保证语料的语言规范,以下例句均选自人民网的各个领域的新闻文稿。同时,在语义对比时采用二分法的形式标示出两者语义的区别特征,以供更直观的表现其差别。

(一)[抽象]的语义特征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对“联系”的语义解释是“彼此接上关系”,如“理论联系实际”。《汉语大词典》(网页版)中对“连系”的解释是“犹联系”。可见,如今词典中仍然将“联系”和“连系”两词看作是同义词。但是,根据对搜集到的语料来分析,两者在具体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不同。

如上所述,“联系”与“连系”在语义上都具有[+连接]的特征,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不易被人察觉的区别特征。例如:

(3)淋巴腺中的淋巴液在人体中负责血管与血管连系,也能在肠内吸脂肪和运送脂肪的工作。

(4)蓉欧快铁于2013年4月26日开行,该班列一头连系中国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会城市四川成都、一端对接欧洲大陆新兴的交通枢纽波兰罗兹。

(5)河西中部是资源集大成的板块,同时也是连系老城与新城的核心区域。

以上例句中均使用了“连系”一词,仔细观察发现,以上例句实际上都可以简化为“某物某事——(通过怎样或什么的)连接——某事某物”的形式,即例句(3)—(5)均可以表达成以下(3')—(5')的形式:

(3')血管——(通过淋巴液)连接——血管

(4')四川成都——(通过列车)连接——波兰罗兹

(5')老城——(通过河西中部)连接——新城

下面再来看使用“联系”的例句:

(6)经办工作人员决定直接联系埃及客户,帮企业沟通。

(7)(李大钊)把自己的追求与拯救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8)我相信,未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系将进一步深化,小语种人才在语言沟通、文化交流领域都将发挥大作用。

同样地,我们将例句(6)—(8)表述成“某物某事——(通过怎样或什么的)连接——某事某物”的形式:

(6')工作人员——(通过网络通讯/面对面/其他)连接——埃及客户

(7')李大钊的追求——(通过??)连接——民族的命运

(8')我国——(通过??)连接——沿线国家

以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在(6')—(8')中,我们很难在“连接”前的括号内填出合适的连接手段或某种具体的事物,即便是在(6')中可以填入“网络通讯”但这种“连接”或直接称之为“联系”的手段也是不具体的,也就是说,一方面“工作人员”与“埃及客户”之间的“联系”既可以是面对面地商谈也可以是通过网络通讯等其他方式商谈,这是手段方式选择的“不具体”;另一方面,若这种“联系”是通过电子设备、网络通讯等方式,那么这就是手段方式本身的“不具体”,即抽象化的连接中介。再回看(3')—(5'),我们根据(3)—(5)例句本身就可以轻松地找到双方的连接中介,且这些中介都是具体可见的客体。

据此,我们可以说“联系”的“连接”义具有[+抽象]的特征,而“连系”的“连接”义具有[-抽象]的特征:

(二)[动态]的语义特征

以上对比了“联系”与“连系”的[抽象]的语义特征,但是除此之外,“联系”与“连系”实际上还存在着动态与静态的不同。比如:

(9)与家人和朋友保持密切联系。

(10)实施“归根”工程,建立白银籍在外优秀人才库,广泛联系动员他们积极回乡创业。

(11)《宣言》提出,传统医药和西方医学间的联系日益增多。

以上例句的“联系”前后常常会伴随着“密切、紧密、广泛、深化”等词语,这些词语一般都是表示“连接”起始端两方的交往或关系向着更好、更频繁的趋势发展的一种变化倾向。再看以下例句:

(12)脐带,作为连接妈妈与胎儿的生命线,连系着妈妈与胎儿;一旦出现问题,必将直接或间接的威胁着胎儿的生命安全。

(13)香港国际机场作为国际及区域航空枢纽,连系全球逾190个航点(其中包括40个中国大陆城市)。

(14)“慈媒协作”……,成为连系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爱心人士、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与困难群众互帮互助的桥梁与纽带。

(12)—(14)句与(3)—(5)句相同,“连接”起始端都是一个非抽象的事物,且这种“连接”状态基本上是一种固定的、静态的,并没有如“联系”那样具有动态的趋势。比如,“脐带”作为连接母亲与孩子生命传递的纽带,它的这种连接是固有的也是静态的,并不会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趋势。

另外,张丹(2007)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指出,“联系”是以“信息”作为隐喻认知基础的,而“连系”则是以“桥梁”作为隐喻认知基础的。也就是说,“联系”与“连系”的不同,其实可以从两者不同的隐喻认知基础来说明。“信息”是用来交往传递的消息,是抽象且没有客观实体的消息。但是信息可以进行传递,一方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另一方,这种传递的过程可以像流水一样湍湍流动,因而信息可以以无形的方式顺着某一个通道传递到任何想要传递的地方。这与符号学中信息传递的方式相同,即“发送——(通过信道)传递——接受”,而且信息还可在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来回传递,以实现信息的交流,因此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桥梁”则具有物质实体,它连接河流两岸或是山谷两端,这种连接显而易见同时也固定不变。因而,以“桥梁”为隐喻认知基础的“连系”所表示的“连接”义是静态的,不变的。据此,“联系”与“连系”的语义特征可以再进一步描写为:

三、“联系”与“连系”语用交叉现象

虽然“联系”与“连系”具有[抽象]和[动态]的语义特征,但是它们最显著、最被人所熟知的就是最基础的[连接]的语义特征。因而在实际的使用当中常常会出现交叉混用的情况。比如在人民网的新闻中就有出现标题与内容用词不一致的情况:新闻《专家:家庭、学校和社区应该联系起来》(2016年12月16日)中说到“他(黄成荣)指出,预防欺凌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来推动,家庭、社区若不能连系,发挥功能,不可能培育出健全成长的孩子。”以及在报道关于香港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的角色比喻时,既有“超级联系人”的用法,也有“超级连系人”的用法。但这种交叉现象也并不是完全混乱的,而是有一定规律的:

(15)顾炎武把士大夫的廉耻观,与是否爱护百姓、是否对百姓有恩惠连系在一起。

(16)他的革命事业总是与海外华侨华人紧紧地连系在一起,他的爱国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侨胞。

(17)她强调,当时决策没有延误,遇袭事件前后,也很少以私人电子邮件连系沟通。

(18)研究發现,男性和女性在25岁前处于“广结善缘”状态,不断结交新朋友,社交连系频繁。

考察语料发现,“连系”多会代替“联系”来使用,而“联系”很少会代替“连系”来使用。(15)—(18)例句都是把“联系”替换为“连系”的使用情况,这些句子中接受连接的双方以及连接的中介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抽象的,而且这些句子中表达的“连接”是一种动态的连接。根据我们上文的分析来看,这些句子中应当使用“联系”而不是“连系”。但是,这种使用情况,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向来就是偏向以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描绘抽象的事物,从而可以便于理解和指称。这种用“连系”代替“联系”的现象也同样遵循着以具体代抽象的认知规律,即把通过抽象的中介所连接起来的抽象的双方都具体化,将原本客观实体的静态的“连系”用于表示抽象的动态的“连接”,就很容易被人所接受。但是,反过来,用“联系”来替换“连系”就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因而这种抽象代具体的混用情况也就较少。

总之,“联系”与“连系”在生活中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虽然两者都具有[+连接]的语义特征,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联系”具有[+抽象][+动态]的语义特征,“连系”具有[-抽象][-动态]的语义特征,并且这些区别特征也可根据“联系”和“连系”不同的隐喻认知基础来解释。同时,也正是基于不同的语义特征以及在人类认知规律的驱使下,“联系”与“连系”实际语用的交叉情况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及可解释性。因此,现行的各类现代汉语词典也可考虑增加“连系”这一词条,并与“联系”进行区分,也可以进一步规范现代汉语的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李晓微主编.新编现代汉语词典[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3]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聂仁发.否定词“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J].汉语学习,2001(2):21-27.

[6]张丹.“联系我们”还是“连系我们”之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10):41-44.

[7]CCL语料库:http://ccl.pku.edu.cn/corpus.asp

[8]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9]汉语大词典(网络版):http://www.hydcd.com/cidian/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猜你喜欢

联系语义
语言与语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