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框填结构“尬X”探析

2018-03-31孙倩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动因认知语义

孙倩

摘要:框填结构“尬X”在网络环境中被人们广泛使用。“尬X”结构由固定项“尬”和变项“X”构成,表达“比较X”和“尴尬地X”两种语义,在表达两种不同语义时,其语法和语义上都有其独特的显著特征。“尬X”结构的认知形成机制主要有概念整合、结构压制等,“尬X”之间不同语义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受到认知习惯的影响。“尬X”结构的产生和意义转变是语言发展的内部需求,它遵循了从简表达的语言经济性原则,提高了特定群体的会话效率,达到了情感宣泄的目的。

关键词:“尬X”;语义;认知;动因;语用

刘艳茹(2012)将网络词语的产生方式分为语音因素、语义手段以及网络新语素三种,“尬X”结构词语则是在现有的语言材料上,采用新语素派生的方式产生的,“尬”的性质也接近于词缀,和变项“X”组合从而构成框填结构。它在网络语境中被规约而高频地使用,从而产生了新的语用功能,丰富了原有的含义,扩大了其使用范围。

最初,美国街头街舞之间常常互相比舞蹈,这种文化传播到台湾地区,于是出现了“较舞”一词,而闽南话中“较”的发音为ga。当“较舞”一词传播到内地时,由于没有相对应的字,人们便将“较(ga)舞”中的“较”记录为“尬”,因此就出现将“尬舞”“尬车”等词语,“尬”在此结构中表达“比较、竞争”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尬”是“尴尬”一词的组成成分,并不是成词语素,本身并没有具体的意义。网络语言环境中出现的新“尬X”结构既采用了“尬舞”等词的结构形式,又采用其基本的“比赛”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网络使用群体的求异、求简心理,将“尴尬”的含义赋予到“尬X”结构中,构成了现在网络上广泛高频使用的新兴网络语。因此,网络环境中流行的“尬X”结构是内地人将台湾地区用来表达“dance battle”概念的“较舞”错误地记录成“尬舞”的基础上,将现代规范汉语中同形字“尬”所处的词组“尴尬”的意义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结构。因此,在网络语言环境中,“尬X”结构具有“比赛X”和“尴尬地X”两种意义,按照时间的先后,我们将“比赛X”义作为传统义,将“尴尬地X”视为扩大义。

本文从“尬X”结构入手,在充分收集语料的基础上分析“尬X”结构的语义语法特征,并从认知角度分析其表达不同语义的条件,最后进一步分析,“尬X”结构的产生动因及语用意义,以求全面解析“尬X”结构。

一、“尬X”结构的特征

笔者在主要的新闻媒体和微博等具有典型网络环境代表性的平台和BCC语料库中进行搜索。将关键字定位“尬”时,出现与“尬X”相关的词语如下:尬舞、尬酒、尬笑、尬评、尬谈、尬场、尬聊、尬车等。这些词语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既可表示传统义又可表示扩大义,如尬舞。一种是只表示传统义,如尬车。还有一种为只表示扩大义,如尬聊。这三种不同的表达意义在语法、语义和语用上都有独特的特征。

(一)表达传统义兼扩大义的“尬X”

以“尬舞”为例,其同时可表达“舞蹈比赛”的动作义和“尴尬地跳舞”的情状义,同时还有一种处于中间地带的,可以同时做两种解释的使用情况。

1.表“比赛”义

(1)小程序与服务号尬舞,服务号:我有我的frrestyle。(搜狐 2017-08-12)

(2)中国大爷大妈尬舞,日本人看到分分钟不服。(今日头条 2017-8-11)

2.表示“尴尬地跳舞”义

(3)郑州公园叫停尬舞,请别让“尬舞”污了人们的眼睛。(网易新闻 2017-02-16)

(4)小哥全程尬舞,不忍直視。(微博用户 201-07-30)

(5)孕妇穿着比基尼街上“尬舞”。路人评论:辣眼睛。(凤凰网 2017 08-13)

3.同时可表达两种含义

(6)郑州人民公园“尬舞”被叫停,到底尴尬了谁?(网易新闻 2017-03-20)

从以上网友使用的真实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尬X”结构的使用特征。

语法特征上,首先,网友使用“尬X”表达动作义和情状义时,此时“尬”字兼具动词和副词的性质,X应当兼具动词和名词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尬“X”的结构可以分析为动宾结构和状中结构两种情况,其两种意义就可以成立。即,当“尬X”同时可以表示“比较X”和“尴尬地X”意义时,X应当是同时兼具名词和动词性质的词。其次,当其表达“比较”义时,“尬X”结构为动宾结构,其常常作为句子的谓语部分,直接跟在主语的后面。而当其表达“尴尬地X”时,“尬X”结构常常和别的动词连用,且会有修饰成分对其进行限定。

语义特征上,“尬X”结构中“X”本身没有褒贬的倾向,均为中性词,但是由于在不同结构中“尬”的性质不同,整体“尬X”结构就有了褒贬义的区别。当表达动作义时,“尬X”一词为中性,且稍偏向于褒义,因为在竞赛当中,双方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实力。而表达情状义时,“尬X”一词往往为贬义,表达行为主义没有相当的实力却做了高水平的事,让人觉得尴尬的意义。

语用特征上,由于传统义和扩大义的接受度不同,人们在使用“尬X”结构时,往往会首先想到影响程度更深的传统义,因此人们想要表达其新兴的扩大义时,会倾向于加上“”符号,表达“非本义”的含义。另一方面,当“尬X”为动宾结构,表达比较的动作义时,其至少要有两个主体,而当“尬X”为状中结构,表达情状义时,通常是一个主体的行为,只有一个主体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二)表传统义时的“尬X”

以“尬车”为例,在主要网络新闻媒体和平台搜索“尬车”时,其表达的意义均为“车技比赛”。

(7)尬车时最烦人的十大意外中枪没?(搜狐汽车 2017-08-08)

(8)朋友,尬车吗?(微博网友 2017-07-08)

(9)超跑也要绝命尬车!变身亡命战车!(搜狐汽车 2017-08-05)

由以上使用情况可以,当“尬X”仅表示动作义时,其语法结构为动宾结构,常常做主语、谓语等成分,前面可以加上副词性的修饰成分。此时,“X”的性质多为名词。整体的“尬X”结构表达一种中偏褒的意义。

(三)表扩大义时的“尬X”

以“尬聊”为例,在主要的网络新闻媒体和平台上搜索“尬聊”时,其表达的意义均为“尴尬地聊天”。

(10)冬日娜与接力队尬聊十分钟,问懵张培萌:真拼了?是全力冲刺吗?(千寻生活 2017-08-13)

(11)主播的自我修养:内在行为避免尬聊。(搜狐 2017-07-28)

“尬X”结构表达情状义“尴尬地X”时,表达的是新生的与其结构本义完全无关的意义,因此实际语料较少。此时,“尬X”为动宾结构,常常作为谓语成分。“尬X”结构往往表达一种贬义。

二、“尬X”结构不同语义的认知原因

游钰祥(2012)提出新词语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是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产物,绝非单凭独立于人的认知系统的形式主语的语法规则所能解释,而必须将语言、社会、认知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因此,“尬X”结构中X成分的词性可以给我们一定的线索,让我们推断出一个具体“尬X”结构可能具有几种含义,如当X 为动词兼名词,整体结构可能表达两种含义,当X为动词,“尬X”结构更倾向于表达“比赛”的动作义,当X为名词时,“尬X”结构更可能表达“尴尬地做X”的情状义。但是,人们在利用这个结构具体地造词时,是受其认知情况影响的,并非所有的动兼名词都可以进入这个结构,也非所有的动兼名词都可以表达两种含义。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形成机制、社会认知习惯等理论会给我们更清晰的解释。

(一)认知形成机制

“尬X”结构可以分别表达“比赛X”、“尴尬地X”的意思,也可以同时表达以上两种意义。其不同意义的认知形成机制及其凸显的重点是不同的。

第一,当“尬X”表达“比赛X”时,其形成过程较为简单,认知框架凸显的是行为主体的动作。

第二,在表达“尴尬地X”结构时,其形成过程复杂,包含缩略、转喻、概念整合的过程。首先,用“尬”来转指“尴尬”的语义,构成了“部分—整体”的转喻,再将“尬”的意义和“X”行为进行概念整合,形成整体的“尴尬地X”的意义,而“尴尬地X”侧重的是行为主体的动作行为,“尬X”结构则侧重表达行为主体的感受,因此“尴尬地X”在缩略为“尬X”两字结构的同时形成了“行为转指行为主体感受”的转喻。由此我们可知,“尬X”结构表示“比赛”行为时,其注重行为本身,因此网络使用者在造词时会倾向于插入本身带有“优劣、胜负”性质的活动或事物,而“尬X”表扩大义时注重X的行为主体的感受,因此在X的认知框架中,X行为主体的感受必须是处于凸显地位的。这就为“尬X”的构成限制和不同语义提供了认知阐释,且当人们在理解一个全新的“尬X”结构时,同样是遵循以上认知框架的优先等级进行理解的。

(二)社会认知习惯

从社会认知角度说,首先,“尬X”的“比赛”义产生于“尴尬地X”义之前,在人们的认知中存在已久。如“尬车”一词,赛车、车赛等词语早已存在于人们对“车”的认知框架里,人们往往将开车的过程形容为一种竞赛,如“超越前方车辆”、“领先一公里”、“已经拉开一公里距离”等形容。并且车的认知框架中,车给行为主体带来的感受次于开车这个行为的显著度,因此人们在理解时,并不会将“尬车”理解为“车使人尴尬”,这个意义在“尬车”的语义中属于边缘意义,不是典型意义,更何况尴尬是行为主体的感受,车本身并不具有使行为主体尴尬的作用。

第二,人们用“尬X”结构表示“尴尬地做X”是在网络环境中新出现的用法。起因是广场舞大叔大妈们互相之间以“打架舞”等奇怪的方式“跳舞”,让人觉得尴尬。“尬聊”一词也顺势产生,谈话是一种日常性的交际行为,Grace合作原则的“质的准则”、“量的准则”、“方式准则”、“关系准则”和Leech所倡导的礼貌原则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在谈话过程中,双方感受的重要性。在“聊天”这个认知框架中,谈话主体的感受是处于显著位置的,其他如谈话技巧、谈话内容等都是服务于谈话主体的。同时,在人们的认知中,“聊”往往是一种较为随意的说话形式,与“辨”、“论”不同,其本身不具有输赢的概念,当人们说“尬聊”时,往往注重的就是谈话给人带来的感受。其他如“尬演”、“尬谈”等也是X本身的认知框架决定了在“尬X”意义类型的合理性和优先性。

第三,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给人的感受在认知框架中是处于显著位置的,人们在联想到舞蹈时,往往就会联想到美好的画面,从而产生一种欣赏的感觉。另一方面,由于“尬舞”一詞已经出现很久,相较于其“新生”的意义,其本义在人们的生活中影响更大。因而,当人们听到尬舞这个词时,既会想到其在认知中已经接受了的传统义,也会觉得其扩展义“使人尴尬的舞蹈”是合理的。因此,两种认知意义在人们的认知中都是合理的。

综上所述,人们在使用“尬X”结构创造新词时,不仅是考虑到X的词性、意义等语言层面的因素,同时受认知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对特定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认知框架,这个认知会影响人们在造词时的优先级和接受度,接受度更高的意义往往会更加优先地产生,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三、“尬X”结构产生及语义转变的动因和语用意义

(一)“尬X”结构产生及语义转变的意义

1.语言发展的内部需求

语言是一个不断变动发展的体系,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于是当现有语言体系中的词汇和语法等无法满足人们的情感交际需要,就会从现有的语言体系中借助既有的构词材料,遵循建构规律创造出满足特定使用群体表达其情感的新词。“尬X”结构产生之初就是年轻人之间文化影响的结果,“尬舞”、“尬车”等新鲜文化迅速地在年轻人中扩散开来,这为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转义的“尬X”结构提供了基础。网络环境中,人们表达情感往往更为直接、强烈,他们将“尴尬”之义和“尬X”结构结合,新的“尬X”结构应运而生,其适用范围也随着该结构的语义发展而扩大,其作为沟通工具的功能也得到了发展。

2.从简表达的语言经济性原则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新词产生的重要原则之一,人们总是力求用简单明确的方式去表达情感,因而创造新词是往往注重从简表达和表义充分性之间的协调。一方面,将“尴尬”的意义结合到“尬X”结构中,这种语言上的合理性其实是有待考虑的,但是这种在原有语言材料上加上新的意义的做法更容易被人们适应,相较于完全生造无基础的网络流行语,这种形式的词语生命力会更快地被人们接受。另一方面,“尬X”结构表达“尴尬地做X”这一意义时,实际上是该形式的缩略语形式,且更加地简单。用有限的词语表达了相同的意义,这给其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经济性原则起作用的一个可能结果就是词语表达语义的过度压缩造成语义的模糊,如“尬舞”一词在缺少上下文的情况下,人们无法直接判断表达的究竟是传统义还是扩大义。并且“尬X”结构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层出不穷的如“尬广告”、“尬笑”等词语意义显得更加的含糊,因此,不能将任何词语凑套用在格式中,降低格式的可信度。

(二)“尬X”结构的语用意义

“尬X”结构的产生提高了特定使用群体的会话效率,达到了情感宣泄的目的。网络及各个社交软件使用的主题一直是创新力较强的年轻人,“尬X”结构的出现及与语义发展扩大的过程既是年轻的使用主体为满足自我交际需求的创造,同时又反过来影响了他们自身的语言体系和言语习惯,而它们作为一个特殊的使用群体,在语言的使用上本身就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倾向性。在网络环境下,甚至是日常生活交際中,年轻人使用这种具有新意的,一定程度上具有密语性质的特殊“尬X”结构,在其内部交流时提高了他们的角色认同感和会话的效率。

但是,值得期待的是,“尬X”结构形式简单,意义也较易理解,随着使用人群的扩大和普遍化,以及使用场合的广泛化,“尬X”结构会从网络环境进入到日常交际中。

四、结语

“尬X”结构是网络流行语的新代表,其产生和流行体现了网络环境下青年人的创新和求异精神,更体现了语言系统在其包容性作用下不断发展和更新的特征。“尬X”结构从最开始出现到现在网络广泛使用,其区别最大产生在其语义方面,其传统意义的“比赛X”到现在扩大的“尴尬地X”,这种语义的广泛适用性使得可以进入该结构的X的性质和种类极大地增加。但是“尬X”结构究竟是表达“比赛”的动作义,“尴尬地”的情状义,还是兼有两者并不是人为规定限制的,因为单独个体的规定如果不被群众接受也是没有意义的,更不用谈广泛使用,也不仅是词性和词义的限制,而是更深层次的认知行为决定的,人们的认知习惯决定了第一眼看到“尬X”词语的意义理解。“尬X”结构的产生和意义转变是语言发展的内部需求,遵循了从简表达的语言经济性原则,它提高了特定群体的会话效率,达到了情感宣泄的目的。

我们抱着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些现有结构在网络环境发展出新意义的现象,这些新兴的结构意义究竟是经历社会的考验后进入语言系统还是昙花一现,需要时间去验证。

参考文献:

[1]刘丹.当代汉语新兴学,构式动态语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5).

[1]刘艳茹.汉字类网络词语的构造规律[J].深圳大学学报,2012(3).

[3]白解红、陈敏哲.汉语网络词语的在线意义建构研究——以X客为例[J].外语学刊,2010(2).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D].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0.

[5]游玉祥.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6]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猜你喜欢

动因认知语义
语言与语义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