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文化调查与对日汉语教学

2018-03-31杨芳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日语汉语日本

杨芳

一、调查背景及内容

在本次采访调查中,调查对象为本校日语外教田中信子,主要调查内容为日本的社会生活、当地风俗习惯、音乐、舞蹈、教育政治等方面。首先在社会生活上,日本人在上班时,路上耗费的时间很长。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经济,思维方式等方面有关。日本的疆域较小,土地资源稀缺,房价高,因此大部分人选择离公司较远的地区居住,因此在上班的路上通常要花费一到两个小时。大部分人选择坐地铁或者电车去上班。另外,日本人比较看重隐私,大部分日本人不喜欢选择居住地离公司很近,以致于同事会了解自己下班之后的私人状态,因此他们一般选择离公司较远的地方居住。不过这种思维上的变化从40多年前才开始,在40年前,日本人也喜欢下班后和同事一起行动外出,但现在这种趋势已经在逐渐改变。在节日上,日本的节日越来越多。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日本人的上班时间比欧美人长,而且寒暑假非常短,因此尤其是日本的男人陪伴孩子的时间很有限。因此国家通过节日的方式来缓解男性的压力,并且增加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二是近年以来,日本的经济不景气,人们对未来的收入状况感到担忧,因此大部分人选择将继续积攒起来,以应对未来的风险。因此,日本政府决定增加节日和假期,以此来刺激日本人的消费力,来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在音乐上,日本人也大多喜欢听歌唱歌,而且在中国风靡的“卡拉OK”最初就源自于日本。可見,日本是一个爱唱歌的国家。且日本的年轻人对中国的很多歌曲也有所了解,有很多中文歌曲还被改编成了日语版,如李克勤的“红日”。在舞蹈上,最传统的舞蹈是盆踊舞。盆踊舞是一种佛教仪式性舞蹈,可以追溯到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古事记》,记载着天神用草做服装与头上的装饰物、手持细竹的叶束,脚踩着节奏的同时跳着舞,因此而流传至今。在每年的八月,人们会穿着和服齐跳盆踊舞庆祝盂兰盆节。一来是为了敬奉先人的灵魂,人们认为在8月13到8月15之间,祖先会回到人世,人们在这一时间内同先人共舞。二来是为了庆祝丰收。在教育上,日本的教育是6334式,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小学和中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现在高中也基本免费,在日本99%的学生都会上到高中。近几年,日本的小学从五年级开始有英语课,每个小学都有英语外教。在政治上,日本政治的根基是选举制。不分男女、贫穷富有、工作还是待业,所有18岁以上的人都能参加投票。但在过去,是20岁以上的人才具有选举权,从去年也就是2016年开始,政府将选名的年龄降到了18岁。但是不使用自己选举权的人很多,每年的有效选票仅在60%左右。选举的人员从县议员、市议员到国会议员都有涉及。

二、日本文化背景

日本原本没有名字。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自称其为“八大洲”或“八大岛”。据《后汉书》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5世纪日本统一后,定名为“大和”。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使根据中国皇帝国书中的称呼将其国名改称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人也一直是视太阳为图腾的。隋唐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接受汉文化,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日本对“倭国”称呼越来越不满意。据《新唐书 日本传》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糖,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所以,日本国的国名,当是中国隋朝皇帝无意赐予的。日本文化谱系中的中国影子随处可见。日文、医药、茶道、饮食、弓道、服饰、礼仪以及对日本影响最深的“弥生文化”,无一不是受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古代中国的《礼记》传入日本,才不断发展成就了所谓的《大和文明》。对于日本本身的文化发展来说,从公元前数万年的旧石器文化开始,日本文化经历了漫长而极具风格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了绳文、弥生、古坟、飞鸟、白凤、天平、弘仁贞观文化,到了十世纪,日本特有的国风文化得到广泛发展。从王朝文化中衍生出的“和歌”和“王朝物语”给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12世纪末,在佛教信仰的背景下,诞生了独有的“幽玄”美意识。14到16世纪,融合了武士和贵族文化的北山和东山文化开始繁荣。在此期间,“雅”和“诧寂”美意识得以确立,能乐,茶道,枯山水等日本庭院和书院建筑也由此得到发展。17世纪,庶民文化(歌舞伎、净琉璃、文学、浮世绘、大相扑)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今天,日本文化以其独特卓越的姿态在世界文化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中日文化差异比较

通过对信子的采访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发现中日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但也存在很多差异。首先,在社会生活上,中国现在在上班时间上和日本有些相似。因为中国高铁的发展,“双城生活”这种新的上班形式开始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些一线城市,由于房价太高,大部分人选择在周边城市居住,每天乘坐高铁上下班,也就延长了上班路上所花的时间。但在居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部分中国人依然倾向选择在公司附近居住,目前对隐私的保护程度没有日本人高。在节日上,中国和日本有很多相同的节日,比如端午、七夕。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把这些传统节日传播到了日本,在日本也就一直流传下来。但是这些节日的具体日期存在一些差异。中国人比较看重农历,而日本人使用的是新历,因此日本最重要的节日是1月1日。在教育上,尤其是小学教育和中国的差异较大。在日本,小学的每门课的老师都是一样的,而中国的则是每门课都有不同的老师来进行教学。另外,日本几乎没有寄宿学校,尤其是小学和初高中生都住在家里。在政治上,中国和日本的社会性质存在着本质区别,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治理国家的方式上也存在相似性。比如选举等。

四、对日汉语教学

在日本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学生,首先,明显感觉到她比很多国家的学生要勤奋。学习语言很踏实认真,这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语言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积累的。其次,在学习汉语时,她们在汉字书写上,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学生来说更有优势。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很好,汉字书写能力也很高。而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人来说,汉字是汉语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对日本学生来说,这个最大的难题却是他们的优势,因此在学习时他们会比较有信心。

当然,汉语和日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因此对于日本人来说困难依然很多。在发音上,汉语的发音对日本人來说很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日语中没有的发音,而在汉语中出现在声母和韵母上,比如:zh、ch、sh、e、g、k、h、r等。这些就需要日本学习者有意去识记。另一个是汉语的声母、韵母的组合,就会出现不同的发音,而在日语中找不到这种组合,更没有区别。比如代表的发音“n”“ng”他们在汉语中是不同的发音,在日语中都发“n”,是没有区别的。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处于初级阶段,即便听出发音不同,对组成单词后的听说不同,也很难掌握。在声调上,学习汉语时,常常发现声调的提高和降低,就可以改变单词的意思。在日语中,也有用声调的高低变化来表现说话者的心情变化和语气变化,但意思不改变。而在说汉语时,声调的高低变化可以改变单词本身的意思,不仅仅只是表现心情的变化。在成语上,学习汉语时并不难,但在使用时就容易迷惑。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哪种场景使用哪种成语是很困难的。中国的成语词典很多,但是都是按照拼音的顺序排列的,没有按照场景、用途总结归纳出来的。另外,哪个是可以常用的成语,哪个是谁都知道的成语,日本人很难分清,也不知道在口语中怎么适当地使用。在语法上,汉语的语法结构是主谓宾,而日语的结构规则是主宾谓,因此日本人在学习语法时,需要调整他们的思维方式。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日语中引用了大量的汉语繁体字,所以日本学生在书写时,大部分也使用繁体字,而这与当下汉语教师所教的简体字是存在区别的。

中国和日本从历史上来看,文化交流密切,在社会生活、丰富习惯、教育、政治等多方面存在着相似性。但进入20世纪,日本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大,因此和中国的文化相似性逐渐变少。比如在表达问候时,中国人在见面时会问别人“吃了吗?”“上哪儿去呀?”等,甚至是边走边说也不用在意别人是否回答。而日本人对这种问候方式感到很奇怪。由此可见,中日两国在寒暄问候时的用语方面各具特色。日本人的寒暄用语常常涉及到季节、天气。因为日本时温带海洋性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因为受到有规律的季风的影响,气候多变。台风、美誉、暴雪、樱花、红叶等大自然特征培养了日本人敏锐的“季节感”。比如樱花开放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有花粉症。因此日本人十分喜欢谈论与季节气候有关的话题,并将其发展为一种寒暄的方式。见面时先交流一下彼此对季节天气的感想,产生共鸣。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无论自己的真实感想如何,都不会反驳否定对方,而是不断地随声附和,以保证交际的继续进行,这也是日本暧昧性文化的一种表达。日本人在书信的前面部分也常常把有关季节的话题作为开场白。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足见食物在普通人心里的重要地位。在生产技术落后的古代,人们过着贫穷的生活,填饱肚子成了当时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彼此之间的寒暄围绕饮食展开,表达关切之情。久而久之,见面时便用“吃了吗?”来打招呼,并延续至今。汉语的招呼语形式灵活、不拘一格。除了“吃了吗?”“去哪儿啊?”“忙着哪?”……主要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有时还是明知故问,如看到人家在洗衣服,会问“在洗衣服呀?”类似这样的问句并不需要对方回答,只是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心而已。汉语的这种打招呼的特色,除了受传统的“与人为善”、“互相关心”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收到汉文化传统的重实用、重经验的思维模式的制约,随着中国的逐步改革开放,“你好”逐渐取代这些问候方式,成为人们日常寒暄的用语。另外,日本人在打招呼时会微微鞠躬,以示尊敬。这只是在打招呼问候上的些许不同,因此,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要想更好地理解汉语,需要进一步地理解中国文化,只有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才能让语言学习更顺利。

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蔡振生.中日文化比较[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4]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

[5]郑思恒.教师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6]张敏.非语言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7]李阳.中英非语言交际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成功之路,2006.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猜你喜欢

日语汉语日本
学汉语
日本元旦是新年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黄金时代》日本版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