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诗词中的花意象

2018-03-31赵莹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藕花傲骨荷叶

赵莹

摘要:在我国丰富的古诗词中,寄情山水、借物抒怀往往都离不开意象,在形形色色的意象中,“花”作为一个应用频率较高的描写对象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诗词中。这些诗词或寄托诗人的美好祝愿、或表达诗人的傲骨丹心、或体现诗人的伤感情怀。许多花因此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定义,在给人以视觉上的美之外,更增添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份积淀使“花”意象在文学殿堂上熠熠生辉。

关键词:古诗词;花;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传递,诗人往往以独特的思想、鲜明的情绪赋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超然的或喜或悲的情感,使其具有艺术性、文学性。而在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意象莫过于“花”,花的种类繁多,不同的花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意象极为丰富:梅花高洁,莲花君子、牡丹富贵、桃花明媚、菊花隐士。鉴赏花的诗词,仿佛能看到每一朵上都凝结着诗人生命的雨露,散发着历史的清香,缓缓的传递至今。

一、美好寄愿

花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多意味着美好,在古诗词中也不例外。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了明媚的少女心绪,不同于宜室宜家的新婚少女,李清照传达出的完全是不谙世事、尽兴玩耍的未出阁的女儿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简直是一气呵成,畅快淋漓。藕花与诗人出游的环境融为一体,任谁读到这首词时,都会浮现一叶小舟,一袭轻衣的少女摆渡在大片的藕花之海,那洋溢着青春与稚嫩的脸映衬着接天莲叶的荷花,为画面更添了无限青春气息。这是谁都喜欢的青春,谁都向往的单纯和美好,在这种意境之下,虽然是诗人的追忆,但是“藕花”的陪衬下不见回忆的半分伤感,而是一股清流,传递出美好。

同样以花比喻少女的美好心境的还有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实际上描写的是采莲少女,但是诗人没有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的绿。荷花与脸庞的红加以衬托描写,使诗中真正的主角采莲少女始终没有露面,而是夹杂在大片大片和荷叶与荷花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分不清这绿到底是荷叶还是少女的裙、这红是荷花还是少女的脸庞,而且后面还描写到不见人影闻歌声,巧妙的将采莲少女的魅力寄托在自然界的荷花荷叶上,让人感觉到这采莲少女的美简直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很好地表现了人与花自然的交相映衬、清新脱俗的优美意境。这里的荷叶荷花都是作者借来增色并巧妙的化用,以此来表达诗人悠悠的情意和心中美好的寄愿。

二、傲骨丹心

花除了千娇百媚,令人赏心悦目以外,还有一种令人扫除颓靡,振奋精神的一面。就如世人爱咏梅,王冕在《墨梅》当中写道:“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开头即对墨梅进行了白描,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似墨染过一般的颜色,所以外表并不娇艳,却高洁清秀、端庄自然、幽香超然。这样美好的话同样有着不寻常的气节,它不献媚不讨好,只愿散发着自己的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种描写一方面让人觉得扑面而来的翰墨清香与梅花的傲然风姿好像是活的一样,眼前自成一副画面。这首诗作者借花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独善其身、不向世俗谄媚的傲骨本色。在艺术史上的影响力甚至超过的《墨梅图》,可见梅花这一意象所诠释出来的非凡的魅力。

历数风流人物,再看今朝,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也曾写过这样一首咏梅的诗:“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诗与陆游的咏梅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高洁、清傲,不同于庸脂俗粉,更不畏等闲之人的嫉妒,这种超脱于物外的精神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毛主席笔下的梅另有一番风骨,不哀怨,不颓废。年复一年的看着春去东来,漫天飞雪,料峭春风,哪怕悬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毛主席以“悄”字写活了梅花,更写活了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梅花傲骨,更包含了中国人民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精神。

三、感时伤逝

意象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是作者决定的,在以“花”为意象的诗句里,除了传递美好、展现品格之外,还有一种就寄托诗人感时伤逝的情绪。唐代诗人崔护在《题都城南庄》中写了这样几句话:“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全诗不外乎是描写了两个似乎寻常不过的场面,第一幕在春意盎然之际,诗人信步出游,抓住了美丽的一幕,少女光彩照人的侧脸与初春粉红的桃花相映成趣,诗人不禁注目,心驰神往,脉脉含情。第二幕重寻不遇,还是那个春景,春光烂漫下,诗人再次来到那个桃树掩映的门户,却再也没有发现那张艳若桃花的脸,只剩下门前那些桃花像去年一样在春风中含笑盛放。作者将“人面”和“桃花”作为串联线索,通过去年与今年物是人非的现实展开对比、映衬,巧妙的显示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跌宕起伏的变化,短短二十八个字把这段回忆里的东西回环往复、曲折淋漓的表现出来了。还在枝头随着春风飘摇的桃花啊,再也不能与那少女相映了。正是因为这段回忆的美好,才让作者在“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描绘中感受着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这种感情猶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纯美,令人回味无尽。

若说用花做意象来表达伤感情绪的诗更是不得不提《代白头翁》,里面有几句说是脍炙人口一点也不夸张:“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几句写的是洛阳女子感伤花开花落,不由得生出人生苦短,红颜易老的感慨,大家都是柔弱的、易被伤害的,同样的,美好和幸福更是短暂易逝,与“花”的属性相同。诗人借花而喻,表达了对世事变化无常,青春易逝,流年无情的无奈与伤感。

总之,“花”作为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意象一直以来被寄予了太多太多,诗人们用花的娇艳来寄托美好、用花的坚韧来形容品格、用花的短暂来描写短暂。咏花 从《诗经》初见端倪,到《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诗宋词上承魏晋风流,将“花”这个意象推向极致。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这些代表截然不同气质的文风在流转变幻,折射着文化的裂变和融合,展示了中国古诗词的整体性和语言意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成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表现。

参考文献:

[1]毛瑾,陈泓霖,陈利平.文化意象图式下中国古诗词的翻译策略研究[J].学园,2014(29):4-6.

[2]郑婷婷.“花卉”意象在中国女性绘画作品中的表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贾军.植物意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4]赵西莲.意象,古典诗词的灵魂[J].新课程(综合版),2011(07):103-104.

[5]徐曼宇.古典诗词的典型意象与生命教育[J].文教资料,2009(24):4-5.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藕花傲骨荷叶
Like a Dream如梦令
荷叶像什么
傲骨之美
西 湖
高节临风(竹)
颜志语
荷叶圆圆
愿做傲骨寒梅
荷叶伞
小蚂蚁喜欢躺在荷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