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笔墨学习的方式

2018-03-31孙文忠

老年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四王用墨石涛

□ 孙文忠

《午后的时光》 孙文忠

笔墨学习的方式各不相同,呈现出多样化的途径。笔墨作为中国绘画史上长期积淀而成的绘画手段,因学习主体的差异,在接受时往往具有各自的独特性。纵观历史,人们学习笔墨的主要途径,有如下几种:

一种途径是,要尊重画家的感受与认识,并同时运用笔墨将其表达出来。只有尊重画家的技巧与感受,用笔用墨才能各显其长。如果缺少画家主体的感受,就可能出现笔或墨两者偏颇一方的状况。如石涛就认为:“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古今至明之士,藉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人们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受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事物深层次的认识。有了理性认识后,再去不断地感受。古今智者,均通过认识和理解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他又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其中,画与墨的关系、墨与笔的关系、笔与腕的关系、手与心的配合,就像天生雨露、地长万物一样相互作用。“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强而用之,无间于外,无息于内。”石涛指出,绘画中的线条所以能表达万物的形态,就是靠画家的感受;如果自己获得了感受,而不去忠实记录它,就是一种自弃的行为。画家对于自己的感受要十分重视,谨守而勿失。如何才能用笔墨将画家的感受表达出来呢?他说:“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用笔溅墨要灵活,以笔挥洒墨色要神化不拘。用墨要有高度的技巧,这样才能灵活运用。用笔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就不能神化;如果只有熟练的技巧而缺乏对生活的理解,就只能长于用墨而拙于用笔;如果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而缺乏熟练的技巧,也只能长于用笔而拙于用墨。大自然的各种面貌呈现在画家面前,画家就要具有把握和感受大自然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无法使山川万物曲尽其态地表现在画面上。石涛的观点,代表了笔墨学习的一种认识。

另一种做法是,在临摹中渐次展开自己的创造性。这种看法在清代“四王”身上有明确的体现。基于清代尊古、学古的学术环境,“四王”学习笔墨的过程,多选用临、摹、仿、抚等方式,在其创作中,也多出现这样的字眼。但“四王”对古人笔墨的学习,并非机械的工匠性操作,而是经过“四王”自己的再次审美、再创造的过程。王原祁在《自题仿董北苑笔意山水轴》中说:“画本心学,摹仿古人必须以深遇、以气合,虚机实理,油然而生。”这无疑表明,这种仿作,是借仿作而创作。“四王”这种做法,是受他们美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明确认识到,中国画的根本精神,既不在于模仿古画,也不在于模仿自然,而应当是着重表现审美对象与画家个性相一致的内在特征。

《锦绣山河》 孙文忠

《老墙》 孙文忠

还有一种途径是,先临摹以学习笔墨,待笔墨功夫达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绘画的创作。黄宾虹提出笔墨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画必须多收藏、多临摹、多记录。古人成名,莫不如是。”如何选画以学习笔墨?他说:“笔墨之法,授之于师友,证之以诗书;临摹真迹,以尽其优长,以观其派别;集众善之变化,成一己之面目。笔墨既娴,成为章法。画家创造,实承源流;流派繁多,尽归于法。”学习笔墨的具体方法,就是要一点一画,细细品味。如“学画无止境,全以用笔为重,刚柔得中,不悖古法,千变万化,出奇无穷也。笔法必好学深思,朝夕静观。得名画佳品,玩其一点一画,起分明,即不蹈于魔障”。学习笔墨,师法古人,就要明晰各派之变,并集众家之长,成就自己的笔墨技巧。可以说,黄宾虹所言笔墨学习的途径,代表了一批画家学习中国画笔墨的基本路径。

由此可见,学习主体的差异,往往会有不同的笔墨学习方式与方法,这也是形成中国画流派迭出、风格各异的根本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四王用墨石涛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微思考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清初“四王”的摹古与创新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
论清初四王与拉斐尔前派复古形式的异同
天津博物馆举办清代“四王”绘画作品特展
《苍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