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WTO”的二次设计与教学反思

2018-03-30张健

创新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入世全球化教材

张健

苏教版九年级思品教材第11课《胸怀全球 迎接挑战》安排了“走进WTO”。教材首先指出:走向世界,一直是亿万中国人的梦想。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了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接着介绍了WTO的组织机构和宗旨。最后阐述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

一、“走进WTO”的二次设计

【首次教学设计】

(1)出示图片: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视频观看:中国加入WTO的历程。

(3)问题分析:中国为什么要执着地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呢?

(4)介绍WTO的相关知识。

(5)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性。

(6)国际社会用“双赢”“多赢”来形容中国入世,这是为什么?分析原因。

(7)概括以上学习过程,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离不开中国。

首次教学完成以后,总体感觉是: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不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仍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没有达成课程目标。于是在后续班级上课,我进行了二次设计。

【二次教学设计】

(1)展示对比鲜明的2段对话,认真思考:“中国大陆的产品几乎无处不在”“美国的产品几乎无处不在”说明了什么?

A:美国一家文摘周刊这样写道:“算算美国人的一天,从早上使用的闹钟,到深夜上床睡觉前随手关掉的台灯,你会发现,中国大陆的产品几乎无处不在!”

B:中国一家文摘周刊也曾经这样写道:“算算中国人的一天,从早上上班开的轿车,到中午吃的快餐、喝的饮料,到深夜上床睡觉前关掉的电脑,你会发现,美国的产品几乎无处不在!”

(2)阅读材料:苹果公司Iphone和Ipad的生产:外壳、显示器产自韩国,内部主板、存储器采自台湾、日本,主板上的处理器由Intel公司提供,最后的产品在我国深圳组装完成。苹果公司所做的只是设计产品。同时观察图片波音787的生产分工。思考这些材料都反映了当今世界一种怎样的经济现象?

(3)阅读教材知识链接:经济全球化。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叫经济全球化?

(4)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你认为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去积极应对?

(5)观看视频:中国入世的历程。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入世?

(6)观看视频:《入世10年,中国赢了,世界赢了》。思考:为什么说国际社会评论:中国入世,中国赢了,世界赢了?结合视频素材谈谈你的理解。

(7)概括以上学习过程,得出结论:中国与WTO是一种相互需要的关系。中国入世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有效改变了中国的外部环境,同时中国的发展给世界也带来了机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

在后续班级上课,学生参与活跃,思维积极性明显增强,课堂上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浓烈,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改观。

二、“走进WTO”的教学反思

1.课程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逻辑?

教师也好,学生也罢,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是教材,教材有教材的叙述方式和表达逻辑。教材的表达逻辑、学生的认识逻辑、事物发展自身的逻辑这三者的关系如何协调?

从首次教学设计来看:按照教材的表达逻辑组织教学,体现的是一种知识本位、教材本位。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体现的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即使使用了一些文本资料、图片材料、视频素材,也只是为教师论述道理、为学生理解理论服务的,它不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探究的起点,没有成为助推学生思维的“燃料”。这样的教学设计无法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没有点燃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激情,课堂教学沉闷乃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所难免了。

從二次教学设计来看:课程伊始,教师便出示了非常生活化的素材,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接着教师提供年轻人非常崇尚的苹果公司设计的产品iPhone、iPad的生产图片以及波音787的生产图片,让学习者很快便明白了生产的分工超越国界,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当学生被要求“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经济全球化”出现障碍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去麦德隆、家乐福超市买东西的经历,以及外商来新区投资、街坊邻居在新区外资企业上班的现象,来思考“什么是经济全球化”。教学遵循从现象分析入手深入挖掘事物本质的认识方法,抽象的概念借助于生活现象在思维中得到具象。当教师问道:“面对经济全球化,你认为我国政府应该怎样应对呢?闭关自守可行吗?”“中国人必须走向世界!中国人必须对外开放!”这个结论的得出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中国要走向世界,怎么办?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必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材,只是一个知识表达的载体,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理论的叙述者,它不是我们课程教学的组织逻辑。一个高明的教学组织者,应该要善于在遵循学生学习认知的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学会打破这种教材表达上的“紧箍咒”,实现创造性地教学。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2.如何实现理论教学抽象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统一?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课程定位服务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在课程实施层面,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过去的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频繁使用演绎的教学方法,那这样的新课程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

理论教学要增强吸引力,就要做到深入浅出。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就离不开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实例、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但是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统整了道德、法律、心理教育、国情教育等多学科知识,有自己的学科术语或者说专业语言。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还原一些核心概念、重要立论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貌,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原则,帮助学生实现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3.课程学习是予以“告诉”,还是“教人发现真理”?

在当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下,一些学者提出了课程教学的“四位一体”,也就是说从过去强调“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教学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变为如今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基本情感”并重。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一些基本素养,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教师要很好地担负起这个责任,就必须注重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设计,而不是满足于直白地告知结论;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要循循善诱;教师应是学生很好的倾听者、分享者、促进者。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双方都能感受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幸福。

反思“加入WTO”的首次设计,我们不难发现,它注重的是对教材的权威解读。而再次进行教学设计时,它把学生置于发现者与研究者的学习主体地位,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及时给予经验分享、思维方法和过程的引领。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又不止步于学生原来的认识水平,不断带着学生不断超越,不断接受挑战,实现不断成长。

首次设计和再次设计,也许都不十分圆满,但是在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教师一定得到了最真实的成长。

猜你喜欢

入世全球化教材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